姚丹
?
秉承“五大發展”理念科學統籌精神文明建設
姚丹
精神文明創建是改善城鄉面貌、凝聚道德力量、弘揚時代新風的重要手段。新形勢下,精神文明建設必須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生生不息的不竭源泉。我們要面對客觀環境的新變化、人民群眾的新需求、現代科技的新變化和工作任務的新要求,深入推進觀念創新、方法創新和載體創新,使精神文明建設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
1.創新觀念。一要找準結合點。適應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認識水平的實際,找準其榮譽的興奮點和利益的關切點,開展兩個文明有機結合的創建活動,調動大多數群眾參與的積極性。如聯合省直有關部門對省級“十星級文明戶”給予金融支持、政策支持和結對幫扶,使誠信能興家、文明能致富的理念深入人心。二要探索法制化。加強法律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如加快建設全省統一的征信平臺,完善信譽評價、合同履約、不良行為等信用記錄,逐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跨領域信用信息共享。三要注重效能化。依照《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加強目標管理、責任管理和過程管理,實現以評促創,向動態管理要效益。發揮文明委成員單位聯系面廣、推動力強、資源豐富的優勢,堅持統起來抓、分開來做,向統籌協調要效益。結合“三嚴三實”教育實踐活動,加強調查研究,強化學習思考,力戒形式主義,接受群眾監督,向轉變作風要效益。
2.創新方法。一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利用互聯網及時、海量、交互、平等、跨界等優勢,倡導網絡文明、繁榮網絡文化、組織網上公益、開展網上宣教,將精神文明建設的傳統優勢復制、放大到互聯網上,做到數量上鋪天蓋地、形式上生動新穎、參與上更加便捷。二要實施項目化推進。善于借鑒經濟工作方法,采取項目制方式,把原則性要求變成可操作的具體措施,把目標任務變成實實在在的工作項目,緊緊扭住社會影響大、普惠性高、群眾需求強烈的項目,每年為群眾辦幾件好事實事,讓群眾在共享創建成果中增強創建信心。三要進行網格化管理。參照社會綜治的管理辦法實行網格化管理,堅持以塊為橫向,以條為縱向,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網格化體系,將網格內市場、學校、醫院、商超、景點等駐地單位及樓道、小區、庭院等全部納入網格管理之中,形成“網上有格,格中有點,點上有事,事上有人,人上有責”的管理格局。
3.創新載體。一要抓住時間節點。利用我國傳統節日、革命紀念日和重大活動日等契機,開展“傳立家風家訓凝聚道德力量”“鄰里共祝敬老家園”“百萬志愿者進社區”等主題活動,搞旺傳統節日,做大活動影響。二要突出群眾主體。以群眾滿意為標準,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搭建群眾便于參與、樂于參與的平臺,讓群眾發揮主人翁作用,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創造美好生活。三要創新思想內容。緊緊圍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多做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工作,多做堅定信心、鼓舞士氣、凝聚力量工作,多做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工作,多做優化黨風、凈化社會風氣等工作,更好地服務我省經濟社會發展。
協調發展是全面深化改革順利高效進行的必要保障,也是精神文明建設補齊短板的必然選擇。我們必須堅持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并重、經濟建設社會事業融合,進一步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后勁。
1.堅持規劃引領。遵循我省《創建文明城市三年行動計劃》和《美麗鄉村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要求,根據各地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條件、人文積淀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分別制定具體推進措施,以“一圈六帶”為牽動,逐步實現城市文明達標、鄉村文明提升和行業文明優化。
2.堅持標本兼治。把“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作為治國興邦的重大戰略,更加自覺地堅持“兩手抓”。在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治理的同時,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覺,樹立文明新風,把滿足需求與提高素質結合起來,把服務人民與引導群眾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兩個文明協調發展。
3.堅持以城帶鄉。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城鄉經濟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促進城鄉文化相互依存、協調發展,促進城鄉社會共同進步、共同繁榮。開展城鄉共建活動,推動城市資源向農村轉移,城市文明向農村傳播,促進城鄉文明共同提升。
綠色發展,是實現全面小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人民群眾對宜居家園的美好追求。要深刻吸取以犧牲綠水青山為代價,換取經濟一時高速發展的教訓,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倡導低碳節儉風尚,讓城鄉居民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
1.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觀念,處理好“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關系,“生存”與“生態”的關系,“溫飽”與“環?!钡年P系,引導人們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把綠色發展理念滲透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中,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讓綠色發展釋放更多的“生態紅利”。
2.倡導低碳節儉風尚。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實施“節儉養德全民節約”行動,開展“文明餐桌”“綠色出行”“低碳家庭”等活動,倡導婚事新辦、厚養薄葬,大興勤儉節約之風,反對鋪張浪費之氣,守住核心價值觀底線。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設延伸輻射的重要途徑。要樹立開放思維,打開文明窗口,放開參與門檻,借鑒更先進的經驗,動員更多的人參與,讓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豐富多彩。
1.向體制外開放。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向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延伸,加強對進城務工人員的教育引導,關注蟻族、北漂、海歸、海待等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態,擴大創建覆蓋面和影響力。
2.向社會大眾開放。完善志愿服務注冊、招募、活動、嘉許網上管理平臺,廣泛開展關愛自然、關愛社會、關愛他人等志愿服務活動,倡導“志愿服務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理念,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氛圍。
3.向世界各地開放。學習借鑒其他國家在提高國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上的有益經驗,尤其在公共領域中強化社會公德約束的好做法,在社會管理、誠信制度、環境保護等方面發揮法規制約等的成功經驗。
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精神文明建設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要從群眾關心關注的利益訴求、文化生活、社會風氣入手,改變生活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改進社會風氣,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提高幸福指數。
1.強化問題導向。聚焦群眾反映突出的誠信缺失、旅游不文明、網絡亂象、制假售假、涉黃賭毒等問題,運用輿論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技術手段,多管齊下、多方發力,集中力量開展專項治理,打擊歪風邪氣,培育新風正氣。
2.實施文化惠民。加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構建惠及城鄉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便民文化服務圈”,讓群眾在家門口享受文化。發揮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自身的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活動,促進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流動制度化、經?;?,切實增強基層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
3.關愛特殊群體。關注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婦女和老人,關心殘疾人和貧困人口,引導各級文明單位履行社會責任,開展精準扶貧,幫助貧困鄉村、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作者系黑龍江省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創建協調處處長)
責任編輯/徐朝xuzhao@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