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
?
善用法治思維優化城市治理
魏建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指出,城市工作要全面貫徹依法治國方針,依法規劃、建設、治理城市,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健全依法決策的體制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確定為城市重大決策的法定程序。要深入推進城市治理和執法體制改革,確保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這說明,在“十三五”時期良好的城市治理已經是各級黨委政府所面臨的重大課題,而達到城市善治的目的最離不開的就是城市治理者要用法治思維去推動城市治理工作。
法治思維對于城市治理意味著什么?具體來說,法治思維就是將法治的諸種要求運用于認識、分析、處理城市治理當中發生的各種問題,是一種以法律規范為基準的對城市發展進行邏輯化的理性思考方式。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來,法治思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對于城市治理者而言,他們所面對的一方面是城市建設速度的不斷加快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則是城市化進程過快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提升不足之間的矛盾。在“十三五”時期,城市工作要著力解決的就是這兩個矛盾。首先要深刻認識法治在城市治理中起著最基本的調整作用。從城市誕生的第一天起,城市的治理體系就以權力與權利之間的良性互動為基礎,通過政府與市民在公共治理上的博弈實現了權力與權利之間互相制約、合作和互動。法治對于城市治理的貢獻還在于通過權利范圍的不斷擴大,市民由單純的城市治理對象向城市治理主體方向轉變,加快了城市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和城市治理結構的立體化,最終促進城市治理的現代化。因此,要實現城市善治必須重視法治在城市治理工作中的調整作用。其次,城市治理要貫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離不開法治的保障作用。“十三五”規劃中倡導的五大發展理念為今后城市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崇尚法治的城市治理理念則為今后城市工作沿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方向向前發展奠定制度基礎。運用法治思維能讓五大發展理念融入城市依法治理的軌道當中,讓城市治理得以通過運用善法達到善治,走永續發展的道路,真正實現城市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由此,讓城市治理者加快運用法治思維治理城市是當前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當務之急,只有在城市工作中堅持運用法治思維,才能通過讓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等全面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執行,進而形成以法治為價值導向的城市治理態勢。
首先,運用法治思維實現城市善治的根本在于要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目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突出強調了“以人為本”的城市發展理念,特別是由傳統城市治理向現代化城市治理的過程中,法治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堅持城市治理依法進行,才能形成以“以人為本”為價值傾向的現代化城市治理模式。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今天,全國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億萬人民的生活時時刻刻都在與城市發生交集。探索城市發展現代化之路同樣也是城市治理法治化發展之路。過去,城市發展相對粗放,以行政命令代替依法行政,造成時下很多城市出現“攤大餅”式的盲目擴張建設。如今,城市建設已經步入轉型升級的關口,城市發展走向精細必然要求優化治理過程,運用法治思維提升城市依法治理水平勢在必行。
其次,運用法治思維能讓城市治理更加向“以人為本”方向發展,實現公平正義,促進城市和諧。提升城市法治化治理水平,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市民能夠更好地享受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幸福生活,城市工作就應致力于滿足這一基本但不容忽視的訴求。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個環節著手,運用法治思維去創造優良人居環境,推進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領域配套改革,切實在城市治理當中運用法治思維在各個方面彰顯“人”的價值,真正依法解決各項民生問題,城市治理者只有不斷通過依法用法治理城市,才能讓市民做到尊法守法安居樂業,這樣的城市才會更有溫度,才能夠獲得永續發展的動力。
第三,運用法治思維能讓城市治理者更加得到信賴,讓城市社會向更加誠信的方向發展。在城市發展中堅持依法治理,既要求政府不違背法律法規行使公權力,貫徹為市民利益服務的治理理念,又要求市民作為城市發展的主體要通過尊法守法來增強社會誠信和公共信用。回顧我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歷史進程,城市承載的功能越來越多,原有治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有些治理方法離依法治國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在過去的城市治理工作中,由于權力過于集中,有法不依、行政不作為等問題時有發生,只有倡導法治理念,運用法治思維,才能明確治理范圍、列好權力清單、約束責任主體,才能不斷深化城市治理體制改革。而對于市民來說,增強法治觀念則是提高自身文明素質的必要環節,尊法守法是市民享有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前提,是參與城市建設、治理,實現與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保障。
“十二五”時期,我省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十三五”時期,在城鎮化率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按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所提出的要堅持集約發展,框定總量、限定容量、盤活存量、做優增量、提高質量,立足國情,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統籌上下功夫,在重點上求突破,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宜居性的總要求。我省在城市工作中要重點突出的是把“人的發展”作為城市發展最根本的落腳點,離開了法治思維的城市治理極容易忽略了“人”這一城市發展的關鍵因素,要改變以往重硬件建設、輕制度建設,重行政指令、輕共同參與的問題,發揮法治在城市治理中的基礎調整作用。著眼當下,我省的城市治理者要更好處理城市與人、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自然的關系,需要著力培養法治思維,善用法律手段去解決問題。依法治理城市,“人”才能在城市發展中被提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此外,在謀劃城市的“成長坐標”時,必須注重城市的內在法治機理,多一些對制度的尊重與敬畏,運用法律手段去推進我省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建設步伐,特別是我省在城鎮棚戶區、城中村和危房改造過程中往往矛盾多發,運用法治思維去處理這些矛盾能大大降低治理成本。因此,做好“十三五”時期我省城市工作,需要通過運用法治思維加強全省城市治理和執法方面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法規和規章,實現深化改革與法治保障有機統一,發揮立法對改革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我省有立法權的城市要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加快制定城市治理執法方面的地方性法規、規章,明晰城市治理執法范圍、程序等內容,規范城市治理執法的權力和責任。全面清理現行法律法規中與推進城市治理執法體制改革不相適應的內容,定期開展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并向社會公布清理結果,加強法律法規之間的銜接。加快制定修訂一批城市治理和綜合執法方面的標準,形成完備的標準體系。切實做到依法規劃、建設、治理城市,促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正在全省城市工作中健全依法決策的體制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等確定為城市重大決策的相關程序,通過立法加以保障。
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驗著國家的治理智慧。一座缺乏法治思維治理的城市,不能很好滿足人們生活所需的空間,不能稱其為和諧家園。通過培養運用法治思維,認真學習思考中央對城市工作的新論斷、新部署,端正發展理念,深入貫徹落實,我們就一定能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中找到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讓城市更加宜居、更聚人心,更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城市化對法治文明的塑造:機理考察與啟示借鑒”(15FB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賈程秀男jiachengxiunan@fendouzazh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