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丹
(韓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潮州521000)
“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結構的研究
李小丹
(韓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廣東潮州521000)
隨著“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在我國幼兒園教學實踐中取得初步成功,分析這一活動的結構特征就顯得尤為必要。通過運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進行系統考察發現:“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目標是在一般性目標基礎上,采取“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取向;活動內容以幼兒感興趣的問題為切入點,在研究過程中不斷建構和綜合各領域的經驗;活動實施堅持“創生”取向,要求教師發揮教育機智,扮演多元角色;活動評價以形成性評價、質性評價、教師自評為主。
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結構
自19世紀兒童研究運動的興起以來,兒童在研究中的角色經歷了“被研究者”向“研究參與者”的轉變。隨著童年社會學和兒童權利運動在21世紀的不斷深化,國內外關于讓兒童作為研究領導者的實踐和研究相繼出現。具有代表性的有:英國開放大學于2003年成立了兒童研究中心(Children’s Research Centre)。[1]歐洲七國聯合開展了“歐洲小學兒童作為研究者”項目(Children asResearchersin Primary Schools in Europe)。[2]奧爾德森(Priscilla A lderson)探討了“兒童作為研究者”的價值、研究方法、參與水平及實踐問題等。[3]凱利特(Mary Kellett)討論了兒童研究中的各類研究關系,[4]及兒童開展自己研究的四種模式:學習小組模式、工作坊模式、俱樂部模式、密集訓練模式。[2]至近幾年,我國學者席小莉建構了“兒童作為研究者”基本原理,首次在幼兒園開展了4—6歲“兒童作為研究者”的實踐嘗試,取得了初步成功。但關于“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甚少,本文通過質性研究方法對“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進行系統考察,揭示其結構特征,以期豐富幼兒園課程研究。
“兒童作為研究者”(Children as researchers)指兒童作為積極的社會角色、采用適宜的研究方法、參與或領導研究項目從而建構社會生活的實踐活動。它以承認兒童的積極社會角色為前提,認可兒童在研究中的參與或領導地位,以兒童的個體生活及廣泛的社會生活為研究內容,采用兒童適宜性的研究方法,旨在憑借知識的社會建構而實現兒童解放。[5]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Y幼兒園。Y園是G省的省一級公立幼兒園,也是G市的示范園,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師資隊伍穩定。選擇該園的原因有三:第一,Y園一直在進行“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的實踐,積累了較多經驗;第二,園長重視這一活動,積極發展成園本特色課程,配合度很高,方便獲取數據。第三,筆者在前期課題中,已和該園有較多聯系,有助于筆者進入現場。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質性研究中的個案研究法。首先,采用參與式觀察法,觀察了《你喜歡幼兒園的新環境嗎?》的研究過程,并參與了每隔一周的教研會議,并對活動和會議進行了錄像。其次,采用文本收集法,主要收集了教師的活動計劃、記錄與反思及幼兒的作品。再次,在活動前后,就活動設計與教師和園長進行非正式訪談。最后,將資料按照“資料類型/對象/日期”的格式進行編碼。

表1 “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資料編碼
盡管后現代主義認為課程不再是確定性的產品,而是不斷展開的過程,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但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其過程和結構,本研究將從其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的目標
活動的目標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活動的總目標,二是具體的活動周目標,還包括教育情境中臨時變化和生成的目標。
1.活動總目標
Y園假期進行了環境改造,幼兒對環境的看法各異,H老師在總目標寫下:1.研究人們對幼兒園新環境的看法。2.嘗試獨立做研究,提高運用研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體驗研究的樂趣與成就感,發展社交、溝通協調、合作等能力。(文—P—130911)
2.活動周目標
周目標對Y園每周進行兩次研究活動預設的目標。從表征方式上看,周目標以表現性目標為主,內容包括了認知、情感、行為目標。

表2 《你喜歡幼兒園的新環境嗎?》活動周目標
3.變化、生成的目標
大部分周目標是總目標細化,但隨著活動的開展,教師根據新情況做了許多調整。如,第11-12周的活動目標原來是“正式訪談,收集資料”。但有幼兒在采訪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所以生成了“采訪秘訣”的分享活動和“表達采訪的感受、總結問題”的目標。可見,部分目標是在教育情境中隨過程的展開而自然生成的,是植根于活動過程的。
(二)“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的內容
活動內容是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生成的,如,活動以“幼兒園有什么變化?”為切入點,生發了“環境考察”的活動,在活動中建構“觀察和記錄”等經驗,沿著“產生問題——生發活動——建構經驗——產生新問題……”的路徑不斷推進。

表3 《你喜歡幼兒園的新環境嗎?》活動內容
(三)“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的實施
活動是在不斷產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開的,歷時4個月,包含了23次具體的活動,筆者僅列舉其中片段說明。
片段:考察幼兒園環境變化
H老師說:“由于小朋友們對新環境很好奇,所以我們就去探秘園里的新變化,但要遵守我們的約定:不碰觸危險的地方?!毙∨笥褷幭劝选鞍l現”告訴H老師,H老師認真記錄,并提醒遵守約定。
有小朋友發現一條消防管綁在樹上,大家開始疑惑,H老師問:“為什么要綁在欄桿和樹上呢?”小朋友討論起來?!笆乔锴幔俊薄笆腔莼颡毮緲騿??”小朋友問了樹旁的大三班,發現跟她們無關。H老師又問:“誰對幼兒園的變化最熟悉?”小朋友想到了采訪負責改造的H園長,H園長認真解答了小朋友的一系列問題,包括為什么綁,誰綁的,需要綁多長時間,其他變化等,時間持續80分鐘。(觀—C—130911)
這次活動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考察環境變化,后半部分是調查消防帶來由。在前半部分,H老師做了三件事。第一:陳述考察的原因、目的。第二,約定活動規則并提醒。第三,觀察并協助記錄。在后半部分,H老師主要是通過問題激發幼兒繼續探索。
(四)“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的評價
教師在活動中詳細地記錄幼兒的表現,并進行分析和評價。評價形式包括隨機口頭評價、反思日記評價、教研會評價、幼兒集體評價、展示活動評價等。評價主體包含了幼兒、教師、家長、園長等,以教師自評為主。這里僅舉例說明。
例1:反思日記評價
我預設的是對改造結果的看法,而孩子的問題多是對目前環境的想法,因為未來的結果不可見,這和孩子直觀形象思維占主導分不開?!瓎栴}的提出是否要有時效性呢?另外,孩子們正在運用前面的經驗,如采取協商、分組、輪換等合作方式。(文—R—130913)
例2:展示活動評價
H老師展覽了研究中收集的紙制資料、圖片、影像資料,和大家一起回顧。接著,孩子們談了感受:“很開心,可以讓園長看到我們的意見?!薄昂茏院??!薄昂芫o張,因為不知道園長會不會接納這些意見?!薄爸懒嗽趺囱芯??!薄皩W會了統計?!薄耙獔猿帧!眻@長、家長也總結了困難,肯定了孩子的成長和活動的價值。(觀—C—140110)
例1是“考察幼兒園環境”后的一次形成性評價,H老師反思了實際實施與預設間的差別,診斷了其原因,質疑了活動的“時效性”,在活動中反思對幼兒、自身、活動的認識,沿著反思——改進——反思……的路徑不斷前進,評價發揮了診斷、反思的功能。例2是活動結束環節的總結性評價,教師通過回顧激發幼兒自我評價,加深了幼兒的自我認識,同時還分析了活動的困難和價值性。評價發揮激勵、反思的功能。
(一)“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目標在一般性目標基礎上,采取“生成性目標”和“表現性目標”取向
舒伯特認為課程目標的取向主要有四種:普遍性目標取向、行為目標取向、生成性目標取向、表現性目標取向。[6]在“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之初,教師預設了“一般性的、籠統的”的目標,但只作為活動的起點和方向,具體的目標則是在研究過程中跟隨幼兒的需要和興趣的變化生成的,體現了其目標的生成性取向。同時,在目標的表述上,活動目標基本都是開放的表現性目標,教師期望幼兒在具體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產生個性化表現,強調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和創造性表現。[7]
(二)“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內容以兒童感興趣的問題為切入點,在研究過程中建構和綜合各領域的經驗
艾倫·C·奧恩斯坦認為課程內容牽涉到范圍、順序性、連續性、整合性、關聯性及均衡性幾個向度。[8]幾個向度間存在關聯,所以筆者主要從范圍、順序性、整合性來討論。在順序上,可以分為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從橫向看,整個活動是沿著“產生問題——生發活動——建構經驗——產生新問題……”的路徑循環往復、螺旋前進??梢姡鋬热萜蛴谶^程性設計,問題既是活動的起點,也是推進活動的動力。從縱向看,各個問題是環環相扣的,體現了研究過程的邏輯順序。在范圍上,活動內容包括了研究方法、統計方法、自然規律、人際交往等,涉及了五大領域。在整合性上,每一個活動都不能用單一的某一領域來定義,因為它把各個領域交織到了一起。例如幼兒在“采訪并記錄”中,建構了關于“交往、勇敢、記錄、創造性表征、安全”等經驗,涉及了各領域,因此,每一個活動都是各領域的綜合。
(三)“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的實施堅持“創生”取向,要求教師發揮教育機智,扮演多元角色
關于實施的取向,課程專家辛德(H.B.Snyder)等認為主要有三種:忠實(fidelity)取向、相互調適(mutualadaptation)取向和課程創生(enactment)取向。[9]“兒童作為研究者”活動設計采取宏觀、開放的態度,使得教師在實施中沒有“套路”可走,需要根據活動特點和幼兒需要來調整和創造,教師實施課程的過程也就成了教師和幼兒創生課程的過程。如在“消防管事件”中,原計劃的任務是“觀察Y園的變化”。但當小朋友提出“有消防管”時,H老師卻以“為什么要綁”引發了新一輪的討論高潮,拓展了幼兒的經驗。
在教師角色上,尊重幼兒興趣是首要的,同時教師潛在的引導也十分重要,是幼兒興趣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活動中,老師主要處于幕后觀察、傾聽、記錄,扮演了觀察者、傾聽者、協助者的角色。同時,當發現幼兒會打破安全規則時,又走到臺前提醒,扮演安全維護者的角色。此外,教師以問題激發幼兒主動探索、拓展經驗,反映出教師的洞察力和教育機智在實施中的重要作用,扮演著激發者的角色。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根據情境變化靈活扮演著具體的、多元的角色。
(四)“兒童作為研究者”課程活動評價形式多樣,以形成性評價、質性評價和教師自評為主
“兒童作為研究者”活動有反思日記評價、教研會評價、幼兒集體評價、展示活動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其中只有展示活動評價是總結性評價??偨Y性評價固然重要,但推動活動前行的、發揮主要作用的更多的是過程中的隨機口頭評價、反思日記評價等形成性評價,有助于教師做出判斷和決策,采取修訂和完善措施。不管是形成性評價還是總結性評價,教師都是通過對活動的描述性記錄來進行,所以質性評價是主要方式。評價主體包括了教師、園長、家長、幼兒,并以教師自評為主。正如《綱要》所說,幼兒園教育活動評價要以教師自評為主,園長及有關管理人員、其他教師和家長參與評價。[10]在“兒童作為研究者”活動中,教師既是活動的設計者之一,又在實施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非常具有評價的發言權。
[1]Children'sResearch Centre.[EB/OL].[2010-04-24].http:// childrens-research-centre.open.ac.uk.
[2]KELLETTM.Empowering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s researchers:overcom ing barriers and building capacity[J]. Child Ind Res,2011(4):164—219.
[3]ALDERSON P.Research by children:rights and method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esearch Methodology, 2001(2):139—153.
[4]KELLETTM.Children as active researchers:a new research paradigm for the 21st century?[R].M ilton Keynes:E.S. R.C.Econom ic and SocialResearch Council,2005.
[5]席小莉,黃甫全.“兒童作為研究者”——一種新興的研究取向[J].教育發展研究,2012(24):65—66.
[6]Schubett,w.h.H.Curriculum:perspective,paradigm,and,possibility[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90—195.
[7]鐘啟泉.課程論[M].上海: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22.
[8][美]艾倫·C·奧恩斯坦,弗朗西斯.課程:基礎、原理和問題[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254—260.
[9]Snder(Ed.),J.B.olin,F.&Zumwalt,K.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M]//Jackson,P.W.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 um.ed.New York:Macm illan Pubulishing Com pany,1992:404—418.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1):12.
(責任編輯:郝銳)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of"Children asResearchers"Curriculum Activity
LIXiao-dan
(EducationalManagementDeppartment,Hanshan Normal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 521000)
As"children as researchers"curriculum activity hasachieved initial success in kindergarten teaching practice in our country,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characters of this activity is particularly necessary.Through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children as researchers"curriculum activity w ith qualitative research approach,itshows that teachers take the"evolving purposes"and "expressive objectives"perspective,based on the generalpurposes in the curriculum activities.The paper startsw ith questions in which children are interested.Children constructand synthesizeexperience in various fields in the processof research constantly.Teachers take the"enactmentperspective",play educationw itand playmultiple rolesin theprocessof implementation.Formativeevaluation,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self-evaluation of teachersare themain evaluatingways of the curriculum activity.
children as researchers;curriculum activity;structure
G612
A
1008—7427(2016)03—0016—04
2016—02—28
李小丹(1989—)女,四川平昌人,碩士,韓山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