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剛,柏艷,郭彥林
(吉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吉林 長春 130022)
?
2009~2014年5年間蒙古櫟胸徑生長變化情況研究
王剛,柏艷,郭彥林
(吉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吉林 長春 130022)
摘要:對蛟河市轄區0.06 hm2樣地內的蒙古櫟樣木126株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前期樣地內蒙古櫟平均胸徑為13.5 cm,后期樣地內蒙古櫟平均胸徑為14.0 cm,整個樣地內蒙古櫟平均凈生長量為為0.6 cm,生長量整體分布規律為隨著生長基數增加林木的生長量逐漸增加。樣木生長量分布主要集中在以0.3 cm為峰值的近正態分布范圍內,生長量在0.2~0.9 cm范圍內的樣木占整個樣地樣木的絕大多數。整個樣地前期胸徑在8~14 cm范圍內的樣木共有81株,是整個樣地樣木的主體,約占樣木總數的64 %。
關鍵詞:蒙古櫟;生長量;胸徑
1引言
蒙古櫟(學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 Ledeb)又稱柞樹,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是我國溫帶地區落葉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的主要樹種[1]。森林是生長于地球表層植物的主體類型,是地球表層重要的可再生資源。既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也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基礎,具有截留降雨、減緩徑流、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功能[2]。地球上天然林面積日趨減少,木材和林副產品供應也日益緊張,人類生存環境面臨嚴重威脅。我國森林覆蓋率低,森林資源貧乏,重視對生態系統生物量和生產力研究意義重大,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態系統的最基本的數量特征。199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國際森林資源監測大綱”中就明確規定:森林生物量是森林資源監測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森林生產力的調查是正確認識、管理和利用森林生態系統的前提[3]。生物量的研究和測定在研究森林生長過程和森林生態系統動態變化過程中顯得極為重要。目前,國外學者對森林生物量的研究開始結合不同內容深入到各個層面,研究的方法和技術也在不斷改進,同時其研究的尺度和領域也在拓展[4]。在林分結構的研究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林分直徑分布是準確評價營林措施、制定主伐年齡的基礎。因此,林分直徑分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森林經營意義,很早就引起了林學家的重視[5]。
2研究地自然概況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東部,長白山西部,東與敦化市相鄰,南與樺甸市接壤,西隔松花湖與吉林市、永吉縣相望,北與舒蘭市、黑龍江省五常市毗連[6],地處松遼平原向長白山過渡地帶,全市幅員面積6050 km2,地理位置在東經126°44′~128°00′,北緯43°12′~44°09′[7]。全境風景旖旎生態環境良好,是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聚集地,也是各種科研活動的理想場所。
3樣地設置
2004年在吉林省蛟河市轄區內天南林場進行樣地設置,所選樣地中心點地理坐標為東經126°96′、北緯43°82′。樣地選取蒙古櫟純林作為研究對象,樣地垂直投影為24.49 m×24.49 m形狀的正方形,樣地的垂直投影面積為0.06 hm2,樣地對角線分別指向正東(西)和正南(北)四個方向[7]。2009年和2014年分別對樣地進行復位,復位時從北方向開始按順時針方向對樣木進行編號,根據編號記錄對樣地內樣木進行真值檢尺。
4數據采集
兩期調查分別根據樣地設置時編好的樣木號,對樣地內胸徑≥5 cm的林木作為樣木進行真值檢尺,檢尺記錄保留一位小數。檢尺的高度為樣木根部上坡位置距地面1.3 m處,為了防止檢尺過程中出現人為錯誤,樣木檢尺過程采用兩輪檢尺的方法,兩次檢尺數據較差應保證在0.2 cm范圍以內,兩次檢尺記錄較差如果超過0.2 cm,需進行重新兩輪檢尺,直至所有兩輪檢尺數據較差均在0.2 cm以內為最終檢尺記錄。
5研究方法
為了使樣地內樣木數據特征更加明顯,根據樣地內樣木胸徑分布特征對樣木前期胸徑進行分段處理,分段區間采用2 cm一個區分段,共分為13個區分段,對分段結果和分段后樣木生長量進行可視化處理,由于蒙古櫟幼齡林生長較慢,為了使樣木生長量更加明顯,對樣木生長基數(前期樣木胸徑)進行基數乘以0.1處理,結果見圖1。根據樣木生長量繪制生長量回歸曲線,結果見圖2。根據樣木胸徑大小、樣木生長量和樣木生長基數的關系、樣木生長量回歸曲線等研究樣木胸徑與生長量分布規律。
6數據處理與分析
數據統計分析excel數據庫,圖像可視化采用Sigmaplot10.0軟件。

圖1 樣木生長基數與生長量分布圖

圖2 樣木生長量回歸曲線
6.1研究結果
根據統計結果,蛟河市轄區天南林場0.06 hm2樣地內,2009年和2014年兩期復查同時存活的樣木共127株,其中蒙古櫟126株,椴樹1株,后期進階樣木1株為蒙古櫟。樣地內有5株樣木為“零”生長樣木,“零”生長的原因根據現地調查結果確定均為被壓木或瀕死木。前期樣地內蒙古櫟平均胸徑為13.5 cm,前期樣地內樣木平均胸徑為13.4 cm,后期樣地內蒙古櫟平均胸徑為14.0 cm,后期樣地內樣木平均胸徑為13.9,整個樣地內蒙古櫟平均凈生長量和樣木平均凈生長量均為為0.5 cm,整個樣地內生長最快的樣木有兩株,為現地的44號和71號樣木,生長量均為1.3 cm,整個樣地內無“負”生長的樣木,符合林木生長規律。
6.2結果分析
根據統計圖1可以看出,整個研究區域樣木生長量相對較小(約為0.5 cm),主要是由于蒙古櫟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和林木所處的生長階段決定的,生長量整體分布不均勻,生長量整體分布規律為依生長基數(即樣木前期胸徑)增加林木的生長量逐漸增加,生長最快的徑階為28 cm徑階的林木,生長量約為1.2 cm,根據圖2可以看出該研究區域樣木生長量分布主要集中在以0.3 cm為峰值的近正態分布范圍內,生長量在0.2~0.9 cm范圍內的樣木占整個樣地樣木的絕大多數,共有樣木102株,占參與計算樣木總數的80 %以上。整個樣地前期胸徑在8~14 cm范圍內的樣木共有81株,是整個樣地樣木的主體,約占樣木總數的64 %,前期胸徑超過20 cm的樣木共有8株,約占樣地內樣木總數的6 %。
參考文獻:
[1] 王良民,碩若絮.我國落葉櫟的地理分布[J].北京林學院學報,1985(2):57~69.
[2] 程秋生.DNVI協同下森林生物量定量估算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3] 王慧.撫育間伐對森林生物量與生產力影響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07,35(12):76~78.
[4] 巨文珍.不同年齡長白落葉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儲量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0.
[5] 寧波.樟子松人工林結構動態及生物量的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07.
[6] 柏峰.吉林省蛟河市煙草農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2014.
[7] 耿郁,劉富裕.蛟河市城區水資源狀況淺析[J].吉林水利,2010,341(10):11~14.
Study on the Changes of DBH Growth of Quercus Mongolica From 2009 to 2014
Wang Gang,Bai Yan,Guo Yanlin
(JilinInstituteofForestInventoryandPlanning,Changchun130022,China)
Abstract:Within the sample area of 0.06 hm2 in Jiaohe jurisdiction,the article conducts the countercheck of the 126 strains of Quercus mongolica sample trees. The average DBH of Quercus mongolica in the early stage is 13.5 cm and that is 14.0 cm in the later stage. The Quercus mongolica's average net growth is 0.6 cm in the whole sample areas. The rule of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increment is that the volume of forest tree growth increases with the growth base of forest tre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increment of sample trees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nearly normal distribution with the peak of 0.3 cm. Within the scope of growth which is between 0.2 cm and 0.9 cm,the sample trees accoun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whole sample areas,in which there are 102 strains of sample trees and occupy more than 80 % in the calculated sample trees. There are 81 strains whose DBH is in the range of 8 cm to 14 cm in the early stage,which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sample areas and occupy about 64 % of the total sample trees.
Key words:Quercus mongolica;growth;DBH
中圖分類號:S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013-02
作者簡介:王剛(1967—),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調查規劃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