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
新時期地方工科院校《園林植物學》教學改革思考
劉慧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摘要:基于地方工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園林植物學》教材選用難、教學課時少、教學條件弱等教學現狀,提出了在新時期《園林植物學》教學應充分結合“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重點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及實踐教學模式,以期更好地促進地方工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
關鍵詞:地方院校;園林植物學;教學改革
1引言
據統計,截止2015年全國開設風景園林專業的高校有100余所,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院校[1]。一方面,風景園林一級學科的設立,對規范學科教學,優化師資隊伍,培養合格專業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以網絡公開課、慕課(MOOC)等為核心的開放、共享教育資源對地方院校風景園林專業一些基礎性強的課程的教學提出了新挑戰,同時,由于地方工科院校師資相對薄弱、教學資源相對匱乏、課時設置較少、學生相對忽視等原因,《園林植物學》的教學成效往往不佳。
2《園林植物學》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園林植物相關專業知識的掌握是風景園林專業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2013年發布的《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也進一步明確了《園林植物學》作為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及其在風景園林專業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2]。作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學自2007年開設風景園林專業以來,一直重視《園林植物學》及相關課程的教學與專業教育,成效顯著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2.1教材選用難
在農林院校園林植物類課程主要由《園林樹木學》、《花卉學》組成,北方院校的教材選用主要以陳有民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學》、張天麟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1600種》為佳,南方院校的教材選用主要以莊雪影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學(華南本)》為宜,《花卉學》課程則大都選用包滿珠教授主編的《花卉學(第三版)》。這些權威教材主要以講述園林植物的分類、習性、生長發育及栽培管理等為主,相對地方工科院校學生來講,其內容多、專業深、涉及面廣,對學生的要求甚高,同時《園林植物學》的教學必須密切聯系學校所在地區的生物多樣性和園林應用現狀[3],目前相關其他教材又或多或少存在較大不足,選用合適的教材比較困難。
2.2教學課時少
對于《園林植物學》,北京林業大學等農林院校大多安排80學時的課時,且農林院校一般開設植物學、園林花卉學、草坪學、園林苗圃學等相關課程[4]。而桂林理工大學將《園林植物學》作為必修課,教學課時只有48學時,嚴重偏少,且缺少相關課程的支撐。而《園林植物學》教學內容繁多,涉及面廣,促使教師的講課蜻蜓點水,不能深入,學生的學習囫圇吞棗,一知半解,教學效果不理想。
2.3教學條件差
由于一般的地方院校開設風景園林專業時間不長,缺乏相關樹木園、花卉溫室、苗圃等教學設施,教學條件較差,造成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主要以課堂講課為主,實踐教學普遍不足,學生對園林植物的相關知識掌握也只是停留在書本上,一到實際應用就兩眼摸黑。
3 《園林植物學》教學改革探討
新時期,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地方工科院校應充分把握互聯網、移動終端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及教學實踐等四方面對《園林植物學》等相關課程教學進行全面改革,以克服教材、課時、教學設施等諸多不利因素,讓學生在有限的課時里掌握園林植物學相關專業知識,為未來從事風景園林事業打好堅實的基礎。
3.1改革教學內容,強化就業導向
作為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學以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風景園林專門人才為目標,在風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及教學計劃實施中強化以就業導向為理念,因此改革《園林植物學》教學內容應充分突出應用性與適用性。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更多關注園林植物的習性、觀賞特性和園林用途等內容,減少對園林植物的分類、分布、生長發育、栽培管理等內容的教學。適應性主要體現在應結合地方高校主要生源屬地(廣西)和就業去向(上海、廣州、深圳等)選擇適用性較強的教材以及講授針對性較強的內容,如選擇莊雪影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學(華南本)》為主要參考教材,重點講授木蘭科、山茶科、樟科、木犀科、棕櫚科等內容,并以南方園林植物應用景觀效果為案例進行實證,以提升學生畢業后適應社會專業需求的能力。
3.2改革教學方式,增強課堂互動
目前,多媒體教學的廣泛使用讓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更多的知識與信息,使教師的講授簡單易懂,學生的認知更加便捷,特別有助于園林植物類課程的教學。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信息量過大,幻燈片展示速度又快,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往往跟不上節奏,真正掌握知識的效果不佳。因此,在教學中增強課堂互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十分必要。一方面,教師充分運用聲、光、色俱全的多媒體課件把園林植物的花、果、葉及整體形態特征形象直觀地講授給學生聽,并通過課堂提問式互動,啟發式、參與式教學提升學生對園林植物理論知識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布置相關教學內容讓學生課堂講授與分享心得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把枯燥、生澀的園林植物理論教學內容融入到學生的平時學習、生活中去,既節省課堂教學時間,也能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3改革教學手段,共享網絡資源
“互聯網+”背景下,隨著更多知名高校的網絡公開課免費共享以及“慕課”、“微課”等日益盛行,傳統的一本教科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或者單純的PPT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和方法面臨挑戰,地方高校教師應審時度勢,積極適應新技術發展,在《園林植物學》教學過程中主動尋求變革。
3.3.1共享教學資源
教師可通過創建自己的互聯網教學空間,與學生共享相關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從學校課堂教學進入“在線導學”模式,實施網絡課堂教學,加強兩個課堂的教學,以彌補課時不足的矛盾
3.3.2“翻轉課堂”
即教師通過制作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把傳統的“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以節省教學時間,增強課堂對話和討論,并強化對園林植物相關視頻講座、電子刊物、植物圖庫等網絡資源的學習。
3.3.3“微課”互動
即針對園林植物某些重點、難點、疑點制作“微課”資源,并通過教師個人教學空間、微信、微博、QQ等傳播給學生,增強相關知識學習的針對性與目的性,更好地調動學生課外學習的熱情。
3.3.4網絡資源分享
推薦和引導學生關注有關園林植物網站、微博及微信公眾號,如中國植物圖像庫、中國自然標本館、中國風景園林網、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等行業知名網站及園林植物識別類APP等優質網絡資源,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啟發、引導學生自我學習。
3.4改革實踐模式,提升教學效力
《園林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和運用性很強的課程[5],由于地方院校由于園林植物實踐教學基地普遍欠缺,應積極創新實踐教學模式,把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課堂實踐與網絡實踐相結合,以提升《園林植物學》課程的整體教學效力。
(1)對接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在野外進行現場課堂教學。如在春季木蘭科、薔薇科植物盛花期時,可直接選擇在課外進行現場教學,便于學生對木蘭科植物的形態特征、觀賞效果及園林應用的深入認知。
(2)協調校內實踐與校外實踐,選擇桂工校園、桂林市區公園、植物園、街道及居住區等進行實踐教學,認知、調查園林植物的實際應用及景觀效果,加深學生對園林植物的感性認識。
(3)融合課堂實踐與網絡實踐,充分利用植物識別類APP等網絡軟件資源調動學生主動認知和獲取園林植物的能力,要求學生采集標本、拍攝圖片、記錄形態特征、觀賞特性及園林應用等,每個學生都能做到識別200種以上常見園林植物,增強園林植物學實踐教學效力。
4結語
中國園林是世界園林之母,有著極為豐富多樣的園林植物種質資源。園林植物類課程的教學目標并不在于教師傳授了多少具體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掌握園林植物的相關特性,學會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各種功能并合理搭配植物,營造多彩多姿的園林景觀[6]。總體來說,地方工科院校由于辦學時間短、辦學條件較差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差異,其園林植物類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也應根據新時期社會發展需要,特別是在“互聯網+”背景下,積極主動地進行相應的改革,以期更好地促進地方工科院校風景園林專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等學校風景園林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風景園林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3.
[2] 孟亞凡.美國景觀設計學的學科教育[J].中國園林,2003(7):53~56.
[3] 林廣思.回顧與展望——中國 LA 學科教育研討(2)[J].中國園林,2005(10):73~78.
[4] 劉秀麗.“園林樹木學”實踐教學的方法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3,31(1):53~55.
[5] 于曉南,張啟翔.園林樹木學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0,28(2):62~64.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89-02
作者簡介:劉慧(1979—),女,主要從事園林植物應用與綠地景觀建設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6-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