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娟
(北京園博園管理中心,北京 100072)
?
北京園博園植物病害調查及防治對策
趙海娟
(北京園博園管理中心,北京 100072)
摘要:對北京園博園內植物病害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針對其病害發生及防治的特殊性,從建立病害預測預報體系、加強養護管理、提高養護人員素質、合理使用農藥等角度,提出了對白粉病、褐斑病、腐霉枯萎病、銹病等病害的綜合防治對策,以期能為園博園植物病害的科學防控提供參考。
關鍵詞:園林植物;病害;防治對策;科學防控
1北京園博園植物病害發生現狀
北京園博園利用綠色科技在建筑垃圾填埋場上進行生態修復建園,占地267萬m2,種植植物品種逾855種,園區綠地系統內植物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來源渠道也十分多樣,多種病害都有可能發生。因此,熟悉和掌握園博園內植物群落的病害發生的特點及規律,是釆取科學的防治管理措施的重要基礎。
自2013年連續三年,每隔7~15 d,采取全面普查與重點觀察相結合的方式,調查北京園博園植物病害發生情況,調查結果(表1)表明,園內植物病害主要發生在每年的5~10月份,危害較嚴重的病害有白粉病、草坪褐斑病、草坪腐霉枯萎病、銹病、腐爛病、月季黑斑病、大葉黃楊炭疽病、小葉黃楊瘡痂病等。

表1 園博園植物病害發生情況調查表
2北京園博園植物病害發生及防治的特殊性
2.1北京園博園植物病害發生的特殊性
(1)植物長勢弱,抗病性差,易發生病害。北京園博園占地267萬m2,選址在永定河西岸的一片建筑垃圾填埋場上,該垃圾場土質較雜,密實度松散,占整個園博園總面積的60 %左右,約160萬m2;對垃圾場進行客土回填,填土深度超過10 m的占80 %~90 %,最深的填土深度近30 m。因工期緊、回填量大,回填土來源渠道較多,且并未進行消毒處理,回填土土壤微生物較復雜,因而可能會影響植物的長勢,為病害的入侵創造了條件,容易使植物發生病害。其次,為滿足第九屆園博會展會的需求,建設中引種了不少新品種,如美國紅橡、對接白蠟、菩提樹、日本櫻花、小葉白蠟等,栽植了許多大型喬木,如造型油松、國槐、毛白楊等,但由于建設工期短,對新品種缺少馴化,大型喬木定植較晚,且2013年四月底之前忙于建設,趕工期,交叉施工嚴重,疏于管理,不排除會導致部分苗木由于生境不良而爆發病害。其三,為了體現園博園建設后展會期內的觀賞效果和園林景觀工程的即時綠化效應,園區植物種植時,部分地方苗木設計和栽植密度過大,綠地內植物的生長空間狹窄,不通風、不透光、濕度大,從而導致植物之間水分、光照、養分供應不均衡,出現爭肥、爭光、爭水現象,這不僅直接影響了植物的長勢,還為病害的入侵創造了條件,容易使植物發生病害。
(2)病害預測預報體系不完善,病害防治不及時。園博園剛剛建立,前期忙于建設,2013年5月份后忙于展會運營,對園區植物病害的防治重視度不夠,病害預測預報體系不完善,往往是病害大面積發生時才引起關注。不能及時防治,就會錯失了最佳的防治時期。
(3)局部區域栽植植物品種單一,病害天敵系統相對脆弱。園區建設有數個特色主題園,如櫻花園、紫薇園、牡丹園、月季園、丁香園等,同一區域內使用同科同屬的植物進行配置,植物的種類、層級、年齡趨向一致,栽植整齊劃一,使得植物生物群落結構過于簡單,降低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容易導致園區植物病害的猖獗。其次,園博園為新建設的公園,園區種植的一、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灌木和喬木樹種均在2012~2013年間定植,目前并未形成天敵適宜的環境,天敵數量和種類都較少,病害天敵系統相對脆弱,對病害的自然控制能力較差,容易導致園區植物病害的猖獗。
2.2北京園博園植物病害防治的特殊性
北京園博園是一個大型公益性公園,全年開放,客流量較大,為了保持園林植物觀賞效果,一旦發現病害,多以化學防治為主,結合植物修剪、摘除植物發病枝葉,以便及時控制病害,防治病害蔓延,保證園區景觀效果。
根據公園管理規定,機械作業和大面積病蟲害化學防治作業是不允許在正常營業時間內進行的。為了避開人群密集的白天,園區植物養護和病蟲害防治往往只能在早晨或傍晚有時甚至在晚上才能進行。但實際上,這些時間段并不是最佳的病蟲害化學防治時間,防治效果往往不理想。但是為保證園區的景觀效果,防治的工作要進行,防治的目的要達到,所以,在化學防治時往往會人為地加大用藥量,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
3北京園博園植物病害的防治對策
3.1建立園博園植物病害預測預報體系
第九屆園博會結束后,北京園博園作為一個永久的城市公園保留了下來,園區植物病害的防治還是要以預防為主。病害的大發生往往都有一個發生、發展的過程,先寄生少量植物,成為病害的傳染源,然后發展成片,造成危害[2]。如能及時發現病害大發生的苗頭,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就可防止病害的蔓延。因此,加強全園植物病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在掌握規律、準確測報的基礎上才能做到有效地預防,是既經濟又有效的防治病害的好方法。加強植物病蟲害監測工作,通過定期監測調查,了解園博園植物病蟲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找出每一種病蟲害生活史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并逐步將防治情況總結形成防治歷,以便于指導生產和后續改進。
3.2加強栽培管理
“三分種,七分養”,因此,加強植物的栽培管理,做好以園林植物的土、肥、水栽培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植物保健,能促進園林植物健康生長,增強其抗病蟲能力,達到預防病蟲害的目的[3]。栽培管理是園林病蟲害可持續控制中最基礎、最經濟的方法。
3.2.1科學施肥,改善土壤
垃圾填埋場上建立的園博園,回填土面積達園博園總面積的60 %左右,土壤肥力不足,為增強植物生長勢,提高其抗性和觀賞性,必須定期進行追肥,追肥結合降水進行,否則應在追肥后及時灌水,提高肥效。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有機肥中含有機質較多,礦質營養比較全。施有機肥可提高土壤孔隙度和保水、保肥能力,改善土壤中水分、肥料、空氣及低溫狀況,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活動,使植物根系長期生長在熱、水、氣、營養較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4]。喬木應每月追肥一次;灌木、地被在春、夏季應每月追肥2次,秋、冬季應每月追肥1次。
3.2.2合理澆水
園博園內植物大部分為新植植物,在連續五年內都應適時充足灌溉,根據北京市氣候特點,為確保植物生長所必須的水分,3~6月、9~11月是對植物灌溉的關鍵時期,應多澆,在雨季則不澆或少澆;在高溫時期,中午忌澆水,宜早,晚進行;冬天氣溫低,宜少澆,并在晴天10:00之前澆。澆水應見干見濕,一次性澆透,灌水量因不同植物、品種以及植株大小生長情況而異。澆水時應進行緩流澆灌或滴灌,禁用高壓水流直接噴灌;土壤中水分過多,有積水時,應及時排出。
3.2.3合理修剪,減少病源
修剪是植物栽培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合理修剪,將苗木的病殘枝、細弱枝、過密枝及無效萌蘗剪除,減少苗木水分蒸騰,保持苗木體內水分平衡,能調節和均衡苗木長勢,使苗木生長健壯、姿態美觀,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新移植苗木的成活率。修剪過后,對剪鋸口涂傷口愈合劑進行保護,及時將修剪下來的病枯枝集中帶出園外銷毀,減少病原菌來源,也要及時清除苗木周圍雜草,確保無雜草。
3.3提高養護人員素質
園林植物病蟲害的發生、發展及其防治措施始終貫徹在栽培和養護管理的各個技術環節中。因此,園林綠化養護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及用藥治理效果。提高綠化養護人員的素質,使其了解和掌握病蟲害防治理論與技術措施,是提高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效果、提高園林植物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重要保證[5]。
定期進行植物養護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相關的培訓,以提高養護人員素質,加強養護管理,使其了解和掌握病蟲害防治技術措施,這樣便能提高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效果。
3.4合理使用農藥防治病害
濫用農藥不僅會直接殺傷許多有益的昆蟲種類,如天敵昆蟲、傳粉昆蟲及其它資源昆蟲等,而且會污染環境。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因此,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盡量選擇生物農藥,化學農藥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化學農藥,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提高農藥的利用率,降低農藥在非靶標環境中的投放量,以免農藥對游人、植物或環境造成污染和損害,真正做到適時用藥、對癥用藥、準確用藥和安全用藥。
4結語
全面掌握園博園病害的發生和危害情況,是開展病害綜合防治的重要基礎。通過對北京園博園建設后園區植物病害發生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針對園博園植物病害發生及防治的特殊性,從建立園博園植物病害預測預報體系、加強養護管理、提高養護人員素質、合理使用農藥防治等綜合治理的角度,提出了園區內植物病害防治的對策,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做好病害的綜合治理工作,希望能為今后園博園植物病害的科學防控提供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爽.頤和園海棠腐爛病發生及防治情況調查[J].北京園林,2012(2):35~39.
[2] 朱天輝.園林植物病理學[J].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135~144.
[3] 曹虎.植物基因工程抗性育種[J].農業與科技,1997(1):3~4.
[4] 丁福波.濱海鹽堿地園林植物病蟲害種類調查及防治技術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4(2):1~55.
[15] 鄒志燕,李磊.城市園林植物病蟲害發生特點與防治對策[J].廣東園林,2007(2):65~67.
(2)過氧化物酶(POD)活性。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036-03
作者簡介:趙海娟(1985—),女,博士,主要從事園林植物養護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