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衛紅,范如昱,李曉艷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云南 昆明 654100)
?
東川區華山松木蠹象監測及綜合治理技術研究
彭衛紅1,范如昱2,李曉艷2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云南 昆明 654100)
摘要:指出了近幾年來,華山松木蠹象(Pissodes yunnansensin Langor et Zhang)在東川區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10000多畝,嚴重影響了東川林業的發展進程和林業生產安全。為了鞏固、保護和發展現有的造林成果,使森林充分發揮生態屏障作用,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于2009~2011年對華山松木蠹象進行了監測及綜合治理技術研究。通過對華山松木蠹象蟲情動態及相關因子進行系統監測,掌握了華山松木蠹象在東川的生活史及以之相對應的物候、寄主生長發育情況,總結出了綜合治理華山松木蠹象的預防和治理措施。
關鍵詞:華山松木蠹象;監測;綜合治理;研究
1引言
華山松(PiunsarmandiFranch)是東川區主要的鄉土造林樹種。目前東川區有華山松純林近30萬畝。由于造林樹種單一,形成了大面積人工純林,林業有害生物的危害越來越嚴重。近幾年,華山松木蠹象在二二二林場、法者新法村、銀水箐、白泡灣、炭房、鳳凰廠林區大面積發生,發生面積達10000多畝。為摸清華山松木蠹象在東川的發生發展規律,減輕有害生物造成的損失,我們對華山松木蠹象進行監測及綜合治理研究。
華山松木蠹象(PissodesyunnansensinLangoretZhang)屬象甲科木蠹象屬。它是一種危害極大的蛀干害蟲,其卵、幼蟲、蛹、初羽化的成蟲均在樹干內營生,只有當幼蟲成熟后在坑道未端咬食樹皮后形成羽化孔飛出,才在樹干外取食主枝、桿皮層韌皮組織補充營養及交尾。幼蟲取食主枝、桿韌皮部、形成層,直達木質部表層,留下不規則坑道,破壞樹體輸導組織,使其失去正常生理功能,水分及營養不能正常供給寄主,最終導致寄主死亡。
2試驗區自然情況
試驗區位于法者曉光河流域以北的重點水源涵養林保護區內,東連曉光河村,北延伸到湯丹鎮邊界,南接法者林場生態林建設區,東經102°59′42″~130°0′15″,北緯26°0′28″~26°1′53″,海拔2500 m~ 2800 m,年均氣溫13.5 ℃,極端最低溫-6 ℃,極端最高溫23 ℃,年均降雨量2500 mm,試驗地面積1001畝。樹種為華山松人工純林,平均樹高5 m,平均樹齡15,林下植物杜鵑、楊梅、牛筋藤,蕨菜、黃苓、龍膽草、防風等,郁閉度0.6。
3研究內容、方法
3.1監測
以華山松木蠹象生活史監測為主要內容,同時系統監測物候、寄主生長情況等相關因子。
3.1.1華山松木蠹象生活史監測
在法者銀水箐石板溝建立固定樣地1個,面積10×10 m2,設立固定系統觀察株,并用紅油漆標記編號,每隔5天觀察一次,連續三年定期觀察華山松木蠹象的生活史,適時了解華山松木蠹象的生長發育狀況。
(1)林區不定期觀察,做進一步的豐富和充實。
(2)室內飼養觀察(將有一定蟲口的樹干鋸成1.2 m一段,下底插入濕沙中,上端用石蠟密封),作為野外觀察的補充。
3.1.2物候監測
以寄主華山松、林分下常見植物作為物候觀測對象,為確定華山松木蠹象綜合治理時間提供參考依據。
3.2綜合防治試驗設計
3.2.1設立綜合防治區與對照區
銀水箐1林班,綜合治理面積共1001畝林分內,設置面積為20×20 m2的樣方9個(綜防區5個,防治對照區4個)。按表1的蟲害等級標準統計蟲害情況。

表1 華山松木蠹象危害等級標準
(1)綜合防治區。在綜合防治區內設置試驗實施前后蟲情基數調查樣方(20×20 m2)5個,用紅油漆標注邊界。設置藥效對比觀察株30株,防治指標測定株20株,用紅油漆標記編號,并測定樹高、胸徑、樹齡(表2)。
(2)防治對照區。在綜合防治區附近,選擇與綜防區立地、林分條件和蟲情一致的林地為對照區,在對照區內設置試驗實施前后蟲情基數調查樣方(20×20m2)3個,用紅油漆標注邊界(表3)。

表2 2009年綜合防治區樣地調查

表3 2009年綜合防治對照區樣地調查
(3)設置防治指標測定株和藥效觀察株。在綜合防治區和對照區內分別設置藥效對比觀察株30株;防治指標測定株20株,用紅油漆標記編號,并測定樹高、胸徑、樹齡。
3.2.2實施綜合治理
根據華山松木蠹象危害林分的情況,分類施治,將受害林分劃為蟲源地林分、輕度為害的林分、有蟲不成災的林分。以蟲情監測為依據,適時開展清理蠹害木、生物防治、化學防治、設立隔離帶。
4結果
4.1監測結果
4.1.1華山松木蠹象生活史監測結果
從表4中可知,華山松木蠹象在東川1年發生1代。主要以老熟幼蟲在蛹室內越冬。越冬幼蟲3月開始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化蛹高峰期。蛹期24~36 d。4月中旬出現羽化成蟲,羽化高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羽化成蟲補充營養10~15 d后,開始交尾,并于5月中下旬開始產卵,6月中旬至7月下旬為產卵高峰期,6月中旬出現初孵幼蟲,孵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卵期18~20 d。10月中下旬出現老熟幼蟲,到12月中下旬老熟幼蟲全部進入蛹室越冬。

表4 東川區銀水箐華山松木蠹象生活史(2009年3月~2011年12月31日)
(卵:●;幼蟲:△;蛹:0;成蟲:+ )
4.1.2物候監測結果
當華山松開始抽梢、農村開始種洋芋、楊梅樹剛開花時,華山松木蠹象處于老熟幼蟲階段,并有極少量的幼蟲化蛹;當華山松開始抽苔萌發針葉、開花、農民種玉米、楊梅樹謝花,開始發新葉時,華山松木蠹象進入蛹的盛期,并有極少量的蛹在羽化;當華山松針葉開始生長、楊梅掛果,華山松木蠹象正處于樹內成蟲盛期,并有一部分成蟲開始交尾;當華山松生長旺盛,楊梅接近成熟、苞谷戴紅帽時,華山松木蠹象進于產卵高峰期,并有少量的卵開臺孵化成幼蟲。
4.2綜合治理結果
從表5中可以看出,對照區藥效觀察株從2009年到2011年,蠹害率從83.3 %上升到100 %,上升了16.7 %,蠹害指數從37.5上升到了53.3,上升了6.6;而綜防區蠹害率從83.3 %下降到16.7 %,下降了66.6 %;蠹害指數從37.5下降到4.2,下降了了33.3。
從表6中可以看出,對照區從2009年到2010年,平均每個樣地新增加枯立木102株,蠹害率下降了0.89 %,蠹害指數平均上升了4.7;綜防區內平均每個樣地新增加枯立木4株,蠹害率下降了33.02 %,蠹害指數下降了15.6。

表5 銀水箐華山松木蠹象藥效觀察株調查
從表7中可以看出華山松木蠹象防治指標測定株,平均單株材積二年間對照區增加了0.00388 m3,綜防區增加了0.01062 m3,綜防區比對照區增加木材0.00674m3。
通過以上研究結果,根據華山松木蠹象的生活史,結合林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總結出了華山松木蠹象綜合治理技術措施。三年來,累計防治面積達13000畝,防治效果達90 %以上,補植補造150畝,成活率85 %,控制了華山松木蠹象的傳播蔓延,有效護保了現有的森林資源。

表6 銀水箐華山松木蠹象蟲情基數調查對比

表7 銀水箐華山松木蠹象防治指標測定株調查
5預防措施
(1)建立系統監測點。監測華山松木蠹象種群數量消長動態和發展蔓延速度,進一步掌握蟲情動態,為預測預報、損失估計和防治決策服務。
(2)大力營造混交林。以華山松母樹林為基地,盡可能采用華山松優良品系種子,就地良種良苗,就地科學造林。提倡封山育林,實行混交林,提高林分的生物多樣性,增強林分自控能力。
(3)加強科學管理。適時開展撫育間伐管理,改善林分結構,增強林木樹勢,提高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對于已成林的華山松純林,特別是中幼林,要進一步加大管護力度,結合撫育間伐,適時開展衛生伐、透光伐,逐步改善林內衛生狀況和林分生活空間,使林分保持旺盛生長,提高林分可持續控制蟲害的能力。
(4)加強林木檢疫。嚴格控制蠹害木的流通。
6治理措施
6.1劃分重點,分類施治
根據華山松木蠹象危害林分的情況,可劃分為蟲源地林分:及時實施塊狀皆伐,在邊緣建立隔離帶,摧毀發生基地,壓低蟲源;輕度危害的林分:穩定林分,及時挑治清理蠹害木,減少蟲口密度,控制華山松木蠹象的危害;有蟲不成災的林分:穩定林分,加強監測,密切監視蟲情動態,發現零星蠹害木及時清除。
6.2清理蠹害木
選擇適當的清理時間(每年的10月至次年3月,華山松木蠹象在樹干內,老熟幼越冬期集中清理一次)。清理方式要根據華山松木蠹象活動的先后次序采取由零星危害到集中成片,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陽坡到陰坡,由邊緣向里面的順序,視受害林分的狀況,分別采取由單株清理到塊狀皆伐的方式進行。清除對像為衰弱的被壓木、瀕死木和枯立木。清理下的木材要及時進行剝皮處理或進行熏蒸處理;清理下的枝梢、樹皮等,要及時燒毀,達到壓低蟲源的目的。在清理蠹害木時,應盡可能保持林況的整齊,確保天敵種群穩定,充分發揮天敵的控制作用。
6.3因地制宜開展生物防治
在山區多雨、濕度大的地方,于成蟲羽化(5月中旬至6月下旬)和產卵高峰期(6月中旬至7月下旬)雨水較集中月份,在林間噴施白僵菌制劑控制種群數量。
6.4開展化學防治
對危害嚴重,蟲口密度比較大的林分,可在成蟲羽化高峰期進行挑治。當成蟲羽率達50 %,初見產卵痕時,6月上旬至7月上旬,用護林神1號、2號,選微風的晴天(或者頭天下雨,第二天早晨,松樹針葉有露水時)進行第一噴施,噴藥時做到均勻、周到,覆蓋完全。經過5~10 d后,選擇適當時間進行二次噴施。用藥量每畝1~1.5 kg。
6.5建立隔離帶
在塊狀皆伐清理蠹害木的周圍及華山松木蠹象發生區邊緣地帶,用百僵菌在林間噴施,形成10~25 m寬隔離帶,以防華山松木蠹象蔓延擴散。
參考文獻:
[1] 薛賢清.森林害蟲預測預報[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1988(12).
[2] 蕭剛柔.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0.
[3] 國家林業局科學技術司.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森林災害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4] 柴秀山.華山松木蠹象生物學特性及防治[J].昆蟲知識,1990,27(6):46~49.
[5] 仲蓮珍,姚建華,李永德,等.護林神2號防華山松木蠹象藥效試驗[J].中國森林病蟲,2003(5):21~22.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042-03
作者簡介:彭衛紅(1973—),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工作。通訊作者:范如昱(1973—),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