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玉德,李君菊,臘叁富
(云南省怒江州林業技術推廣站,云南 怒江 673199)
?
怒江州辣木引種育苗與栽培試驗初探
和玉德,李君菊,臘叁富
(云南省怒江州林業技術推廣站,云南 怒江 673199)
摘要:為了將辣木推廣種植到怒江地區,進行了辣木育苗及栽培技術的探索,進行了辣木營養袋播種育苗與栽培方面的試驗研究。為怒江州合理開發辣木產業及推廣辣木種植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關鍵詞:怒江;辣木;育苗;栽培研究
1育苗試驗基地和栽培試驗基地概況
辣木育苗試驗基地位于瀘水縣六庫鎮氣象路怒江州林業局種苗站,地處東經98°51′37″,北緯25°51′,海拔902 m,總面積300 m2,土層厚度中等,紅壤土,肥力一般。栽培試驗基地位于瀘水縣六庫鎮小沙壩面山紅巖坡,地處東經98°50′34″,北緯25°54′,海拔969 m,總面積2畝。二基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 ℃,年降雨量947.5 mm。
2育苗試驗
2.1育苗材料
辣木種子2600粒,存放林科所辦公室在陰涼處,備于2014年育苗。多菌靈用于土壤消毒。
2.2試驗方法
(1)苗圃地清理、整地、土壤處理(純沙基質10 %和黃心土90 %及多菌靈0.01 %),裝袋(將土安置于長15 cm×寬11.7 cm塑料薄膜營養袋,共2800袋)、平整土地作苗床,每隔2 cm中間空保留30 cm,以利通風,澆水、鋤草調查工作,建蓋遮陰網。
(2)種子處理(采取種子無處理、種子多菌靈浸泡4 h、溫水浸泡4 h、冷水浸泡4 h、生根劑浸泡4 h這5種方法播種),于2014年3月14日播種,方法是將種子播入營養袋內1~2 cm土中,每袋放1粒種子,將土輕輕蓋上,厚度1 cm左右,播種后每天進行了觀察,根據土壤水分含量及草生長速度,隔1~2 d進行了澆水、鋤草。
3栽培試驗
3.1挖塘、回填及苗木種植
3.1.1挖塘、回填
辣木的種植密度應因種植目的、種植地的地形而異。技術人員以用梢為目的,采用了株行距1 m×2 m,挖塘規格40 cm×40 cm,每畝334塘,施基肥10 kg,回填至高于地面10 cm 。以用果、葉及種子為目的,采用了株行距2 m×2 m,挖塘規格40 cm×40 cm,每畝167塘,施基肥10 kg,回填土至高于地面10 cm 。
3.1.2起苗及種植
技術人員5月23日調查苗木最高達51 cm,進行了10~20 cm摘干,并剪除枝葉。用鋤頭或鐵鏟側挖取出苗木,安置于撮箕運苗上車。于2014年6月12日進行了種植,種植時先挖開15 cm回填土,撕毀營養袋底塑料薄膜,將苗木安直于塘內,澆足水,邊填邊踩,直至土填到高于苗木地徑5 cm,并澆足水。
3.2樹體管理
栽培1個月后必須定型修剪。控制植株高度在1.5 m以內,以抑制頂端生長優勢,促生側枝,培養好骨干枝,形成健壯、合理的骨架,以利后期生產。整形后還需及時疏剪,對樹冠內部的枝葉進行適當調整,剪去徙長枝、老弱枝、病蟲枝,以利于樹體通風透光,更好地進行光合作用,促進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3.3防治病蟲害
2014年3月28日開始發芽,4月20日發現立枯病,進行噴射了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分別一個星期噴射一次,共噴射了三次,有效地遏制了病害;種植前一星期,為了通風通氣,適應種植環境,6月3日拆除遮陰網,以備種植。2015年8月26日紅巖坡發現蟲害(小菜蛾),進行噴射了青島生產的高效氯氟氰菊酯600~800倍液,分別一個星期噴射一次,共噴射了三次,有效地遏制了蟲害。
3.4追肥管理
專人管理,做好圍欄,防止人為牲畜破壞。施肥:2014年8月施追肥每畝尿素20 kg,每畝復合肥20 kg,2015年7月施追肥每畝羊糞2400 kg,施每畝復合肥80 kg,以促進果實飽滿。
4試驗結果與分析
4.1播種育苗實驗
4.1.1不同育苗方式下辣木種子的出苗率
五種育苗實驗結果分別為:種子無處理的出苗率為36 %;種子多菌靈浸泡4h的出苗率為42 %;溫水浸泡4h的出苗率為40 %;冷水浸泡4h的出苗率為42 %;生根劑浸泡4h的出苗率為51 %。5方法播種差異不明顯,平均出苗率為41.5 %(見表1)。
4.1.2辣木芽苗的生長情況
浸種最有利于辣木種子的萌發和幼苗的生長,雖然增加了平均的萌發天數,但可以顯著的提高種子萌發率、發芽勢、出苗率,促進胚根和胚芽的生長,從而提高苗木質量。第6 d,芽苗高度為4 cm,發芽后的13 d,芽苗高度為18 cm。辣木種子的發芽期多集中在播種后的6~15 d內,15 d后要特別注意水分的控制管理。在這個階段應以葉面水供應為主,不能造成基質水分過多而引起的肉質根腐爛,超過20 d的種子基本上喪失發芽能力。

表1 2014年5月23日育苗出苗率觀測結果
注:地徑及生長高度均為10株平均值
4.1.3播種管理
辣木播種后,前期需適度遮蔭。一般用遮蔭網進行遮蔭,遮光度以70 %~80 %為宜。在種子發芽后子葉展開第3 d開始,早晚要掀開遮蔭網讓小苗接受陽光的照射,在第3片小葉長出后,可完全掀開遮蔭網接受全光照。辣木播種后要細心控制基質濕度,最好采用微噴方式使基質保持微濕潤。子葉出土后,可稍微增加基質濕度到60 %~70 %,同時用噴霧方式增加空氣濕度。
4.1.4病蟲害防治
辣木苗期的病蟲害主要有白粉病、立枯病、斜紋夜蛾及蝗蟲。為保證產品無公害及其保健功效,生產上可采用放天敵捕螨,或人工捕捉等方法進行防治。
4.2栽培試驗
4.2.1林木種植成活率保存率觀測
2014年6月12日初栽培時平均地徑為3.6 mm,并進行了10~20 cm摘干及剪除枝葉。一年后平均地徑為6.8 cm,平均高為243 cm(見表2、表3)。

表2 2014~2015年辣木成活率、保存率觀測結果

表3 2014~2015年辣木種植生長觀測結果
4.2.2辣木修剪與施肥
辣木是一種典型的速生樹種,,一年可以生長到3~4 m。在50~60 cm進行定干,去除頂端優勢,促進側枝分蘗及生長,株高控制在1.2~1.5 m左右。
辣木以株行距為1.5 m×1.5 m 為宜,過稀過密都會影響辣木的產量和種植效益。在施肥管理上,辣木作蔬菜栽培,每4~5d 采菜1次,10~ 15 d進行1次施肥,施尿素9.5~10.7 kg/hm2,促進側枝分蘗及生長,提高蔬菜產量和種植效益。
4.2.3病蟲害防治
雖然辣木本身抗病蟲害能力較強,但病蟲害的嚴重性會隨著種植時間的延長和面積的增加而逐漸加大,因此,定期觀測其生長狀況并做好預防措施是必要的。由于辣木具有極強的萌發力和生命力,當發現輕微的病蟲害時,可以剪除所有枝葉,并將受害枝葉遠遠搬離栽培區銷毀,約15d 左右植株又會萌發出新的枝葉,較嚴重時也可噴灑微量的低殘留農藥。
5結語
根據辣木的生物學特征及對環境的要求,怒江州瀘水縣和蘭坪縣的地貌、海拔、氣候、土壤均適宜辣木的生長,適合怒江州山地種植,是一種值得大面積推廣的經濟林木。
參考文獻:
[1] 劉昌芬,李國華.辣木的研究現狀及開發前景[J].熱帶農業科技,2002,25(3):20~24.
[2] 張燕平,段瓊芬,蘇建榮.辣木的開發與利用[J].熱帶農業科學,2004,24(4):42~48.
[3] 鄭燕珊.辣木的種子苗繁殖技術[J].廣東農業科學,2009(3).
[4] 劉昌芬.神奇保健植物辣木及其栽培技術[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56.
中圖分類號:S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055-02
作者簡介:和玉德(1971—),男,白族,林業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科技推廣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