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文,毛光東
(1.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湖南 長沙 410000;2.湖南景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
?
常吉高速公路景觀綠化設計思路與實施
王奇文1,毛光東2
(1.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湖南 長沙 410000;2.湖南景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湖南 長沙 410000)
摘要:為了解常吉高速公路的山區公路特色,對其景觀綠化設計作了深入的評估和探討。在尊重自然景觀、人文歷史、風土人情、本地資源的實踐基礎上,提出了創新的、較為系統的景觀綠化設計理念,旨在拓展山區高速公路景觀建設的思路,并為后續建設的山區高速公路提供景觀綠化設計的新技術、新經驗。
關鍵詞:高速公路;景觀綠化設計;自然;人文;資源
1引言
作為連接東部和西部地區的內陸省份,湖南多山地特征較為突出,山區高等級公路建設正得以快速發展,已立項和正在建設的山區高等級公路多達2000余km。由此可預見,做好常吉高速公路景觀綠化對今后湖南高速公路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示范意義。常吉高速公路穿越湘西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優美的自然環境、獨特的人文景觀、純樸厚重的民風、渾厚綿長的沅水文化是這一地區獨特的生命形態和寶貴的地方財富。
2路線環境景觀現狀分析與設計對策
2.1路線環境景觀現狀分析
常德、吉首地處湘西山地向洞庭湖平原過渡地帶,屬湖南省西北部。路線位于雪峰山褶皺帶西北邊緣,多為低山——低丘陵地貌。根據所跨越地區,本項目可分為常德段、懷化段、湘西段。常德段兼有平原、壟崗和丘陵區,主要以侵蝕、剝蝕構造丘陵地貌為主,多農田分布。主要植物群落類型為暖性常綠針葉林及落葉闊葉林。暖性針葉林有馬尾松和杉木林、楠竹林三個群系,落葉闊葉林主要有板栗、青椆、化香闊葉混交林群落等。
懷化段和湘西段,地勢起伏較大,為低山——丘陵地貌。沿線沖溝發育,兩側山坡陡峻,坡度一般10°~45°,山村、林地、農田、耕地多依山就勢分布。該段紅砂巖發育,喬木稀少,植被主要表現為繼木芒萁灌草群落。部分土層厚實地帶多分布有馬尾松和柏木林群系,栓皮櫟、馬尾松、楓香混交林群落等。
本項目研究區域屬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的季風濕潤氣候,光熱充足,雨量充沛,較適宜植物的生長。沿線河流屬沅江水系,主要河流為沅江及沅江一級支流武水。沅江及其支流地表水受污染程度輕,水質較好。
2.2景觀設計對策
2.2.1全面改善和合理利用線路原有自然景觀
將有特色的自然風光盡量展現在人們眼底,如對路旁山地、林地、河流、田野景觀等進行誘導性展示,以引伸道路景觀向外擴延。合理憑借山地造勢、路隨景出,景由路生。盡可能減少工程施工對地形和植被的破壞,令人強烈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自然生態美的沖擊力。
2.2.2全面綠化、美化
常吉調整公路景觀綠化圍繞一個保護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的主題以及遵循“安全、舒適、環保、和諧”的原則來規劃設計。在體現大湘西民族文化和自然特色、經濟與實用、近期與遠期相結合原則的基礎上,堅持全面綠化、美化的設計思路。
2.2.3利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加強對邊坡的防護
在實現“黃土不露天、泥土不流失”的同時,做到綠化與周圍原始植被特征和諧統一,減少人工雕鑿的痕跡。盡可能地改傳統的工程防護為生態防護,采用國內外先進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如應用客土噴播、固土植草、植生袋等多種技術工藝修復植被,以創建良好的近自然景觀。
3景觀綠化設計基本思路
3.1保護利用和持續發展
常吉高速公路在路線設計階段已充分考慮到要盡量避免破壞自然環境和原有風景,充分保護各種動植物、河流水域、名勝古跡。而對景觀設計來說,作為現代化的生態旅游公路,為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需要靈活運用多種元素,構筑旅游公路的特色景觀環境,使之成為現代化的生態環保走廊。
3.2自然融合與環境協調
常吉高速公路的景觀設計充分考慮公路環境與沿線自然生態環境、自然景觀相協調的問題,充分帶給司乘人員良好的心理和視覺的感受,實現“顯山露水”。并使主題“沅水山村”與沿線各景點、景區(帶)的設計相融合,真正做到源于自然、融入自然、高于自然。
3.3主題統一與局部變化
圍繞“沅水山村”這一主題,充分發掘沿途所經各地域的歷史文化、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特征并加以利用,由此表現出各自的特色和意蘊,適當地進行藝術加工和變化,如建(構)筑物的風格、造型、色彩以及線形的彎曲、起伏等。使用路者在行車途中感受到沿途景觀存在于一片充滿生機的自然景觀中,感受到隨著公路的延伸而流動著人文氣息和民族風情。
4景觀綠化設計的具體實施
4.1公路沿線景觀綠化
公路沿線景觀綠化包括中央分隔帶、邊坡及公路兩側綠地、隧道洞口等景觀綠化。
4.1.1中央分隔帶的綠化設計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高速行駛時,容易對駕駛員形成“道路催眠”。當外界信息單調重復,駕駛員的大腦得不到必要的刺激時,腦細胞便會產生抑制作用,造成對突發事故的反應會逐漸變慢。當持續時間超過5 min,大腦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發生緊急情況時就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因此中央分隔帶景觀設計引入了時間要素。根據公路路線的實際情況,分段設計出合適的景觀,每5~7 min行車距離變換一次設計。通過植物的品種、色彩、高矮、整形與自然形,連續與間斷的變化構圖等對比方式,為駕駛員提供一個不斷變化的景觀環境,不間斷的進行視覺刺激,有利于緩減在行駛中產生的緊張感和疲勞,使其保持清醒意識,降低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
4.1.2邊坡及主線兩側綠化設計
邊坡及主線兩側綠化是高速公路綠化的主要內容,其目的在于通過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提高道路安全性,同時,協調公路與外圍環境,美化路容。
(1)路塹邊坡。本項目生態防護注重形成與自然景致協調的邊坡植物群落,要求綠化效果野化。邊坡防護所采用的植物,以草、灌、藤本為主,輔以喬木幼樹和山野花卉。依據不同的土壤、水肥、光照條件設計多樣的護坡形式以及綠化模式,對沿線多處具觀賞特性的巖體,盡可能保留完整外觀,鑿出臺階和槽空,擋住石屑和回填土壤,同時種植攀援植物進行綠化,增強了公路景觀的個性。
高擋墻令人感到壓抑,除非特殊情況全線均很少采用,少量的高擋墻采用竹類、攀援藤本和垂掛植物等進行軟化。
(2)路堤邊坡。路堤邊坡景觀以沿線自然景觀為基礎,采取“封、漏、誘、透”等園林造景手法,或片植或孤植或留白,達到公路景觀和周邊景觀完美的融合。
路堤邊坡遇到公路外側有較好的自然或人工景觀時,如寬闊的水面、怪異的巖溶石、壯美的古樹、山林、廟宇等,隔離柵內側取消植物群落的種植,或改以灌木為主,以利借景。
路堤綠化植物的選擇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所選樹種、草種既能適應大湘西當地氣候、土壤的條件,又能滿足公路綠化的要求。植物配置形式則借鑒當地自然植被類型的特征,盡量與當地自然景觀相協調。
(3)碎落臺和隔離柵內側的生物防護及美化。新技術、新材料的使用,使本項目切方邊坡實現了良好的生態防護。為更好地融入自然,更好地對外展示大湘西地區的山水之美。碎落臺綠化以植草野化為主,不種植或極少量地種植喬灌木。或因為造景的需要,結合地形、構筑物采用本地石材干砌,配以綠化粗放布置。
因沿線挖方路段外側多為山林景觀,故隔離柵內側很少種植或不種植,借景即可。考慮到使公路充分融入到自然景觀之中,設計中取消了部分挖方路段的防護欄桿。
4.1.3隧道洞口綠化設計
洞口形式設計主要結合當地的文化和建筑風格進行造型設計,即結合“沅水山村”的主題進行創意設計,注意視覺上的平衡穩定感及與其它建筑物的主從關系,凸現隧道洞口的美學效應。隧道景觀設計所用材料盡可能地采用本地石材、木材等(與當地青石墻、吊腳樓等用材相協調),體現當地的建筑特色。
隧道進出口綠化首先滿足駕駛員視覺的要求,種植高大樹種或植物群落,緩解明暗急劇變化給駕駛員帶來的不適感。另外,洞頂和洞側植被恢復盡量做到與山體植被一致,過渡自然,能很好的與周邊環境相融合。
4.2互通式立體交叉
互通景觀設計結合地形的高差變化及立交橋附近預留的綠地進行設計,植物配置以群落式種植和地被灌木為主。在互通綠島區的中心地段,在不影響視距的范圍內,設計穩定的樹群,以種植抗性優良、易于后期養護管理、層次變化豐富的植物群落為主,突出自然山體、水體之美。
互通景觀綠化設計遵循“最小范圍破壞,最大限度保護,最大程度恢復”的原則,設計中充分考慮把原有天然地物,如小片沼澤地、小溪、微丘地形、小塊巖體和自然保留的樹群等納為互通式立交景觀設計的綜合利用因素(圖1)。

圖1 互通景觀綠化設計示意
4.3觀景平臺及緊急停車帶
常吉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本意是著力營造出一種開放的公路景觀,一次感受湘西美麗的文化之旅,通過讓游客領略到這塊土地本真的風物人情,去感受千百年形成的沅水文化和沈從文筆下迷人的湘西。
在設計中始終保持著對人性的關懷和對自然的敬畏,在沿線風景較佳的地方設置觀景平臺和緊急停車帶,讓游客能夠駐足休息,去飽覽秀麗的山水和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時,也能滿足旅行者稍作停歇、舒緩疲勞的作用,提高了駕乘出行的安全性。
5結語
本次景觀設計針對常吉高速公路主線、互通立交、隧道進出口等環境敏感帶(點)進行自然式設計,力求尊重公路沿線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風土人情、本地資源等,突出了一個保護環境的主題——沅水山村,以保證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實現路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慧娟.高速公路綠化初探[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27).
[2] 楊先哲.人性化視角下高速公路景觀設計研究[D].雅安:四川農業大學,2012.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087-03
作者簡介:王奇文(198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景觀設計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