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伶眉
(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林業局,云南 蒙自 661100)
?
蒙自市各主要水庫水源林保護的對策
章伶眉
(云南省紅河州蒙自市林業局,云南 蒙自 661100)
摘要:指出了水資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蒙自市年降水量約25.74億m3,年徑流量約8.74億 m3,每人平均占有地表水2390m3,為云南省貧水地區之一,蒙自人均水資源量低于1700 m3的國際用水緊張警戒線,個別地區甚至低于人均500 m3的嚴重缺水標準線。為解決水資源緊缺,保障滇南中心城市蒙自人民生活及生產用水,加強對蒙自市菲白水庫、莊寨水庫、五里沖水庫周邊面山綠化,實施水源林建設性保護勢在必行。
關鍵詞:蒙自市水庫;水源林安全;對策
1蒙自市自然地理概況
1.1地理位置
蒙自市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界于東經103°12′至103°50′,北緯23°01′至23°35′之間,地處珠江與紅河分水嶺兩側,北回歸線從境內鳴鷲鎮小壩心、西北勒鄉蘇租、文瀾鎮大臺子、雨過鋪鎮新光、長橋海東壩穿過。東與文山縣接壤,南接個舊、屏邊,西與個舊相連,北和開遠、硯山毗鄰。全市國土面積2228 km2,其中山區面積1683.8 km2,占總面積的75.6 %;壩區面積544.2 km2,占總面積的24.4 %。
1.2生態環境狀況
蒙自面山主要以巖溶地區的石漠化嚴重(平均石漠化達到40 %以上)的地段,屬云嶺支系蔥蒙山脈西北部斷陷下沉的蒙自壩區面山,為暖濕氣流的背風面,氣流下沉增溫減濕,雨量驟減,氣候干燥,日照時間長,植被單一,年平均氣溫18.6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800 mm,年蒸發量為2380 mm,高于降雨量的2.9倍,屬半干旱地區。
森林資源是人類生存環境的有力保護屏障。森林是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功能和生態系統之間的補償作用、改善氣候環境條件、截留降水,涵養水源,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減少水土流失,延緩土地的石漠化和荒漠化速度,改良土壤條件,維護土壤肥力。森林資源的減少,將使人類賴以生治、生產的生存條件受到嚴重威脅。蒙自是云南省人類文明發源較早的地方,同時森林資源及其植被也是較早遭到破壞,原始森林幾乎蕩然無存,次生林的演替也未得到很好的保護,成為有名的缺林少蓋的石山地區。石漠化嚴重,巖溶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96.6 %,在云南省排第一(見表1)。
雖然經過大規模的人工造林,但主要是營造用材林,邊造林邊采伐,而且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較快,不少地區的耕地出現不足,大面積陡坡被開墾,使森林覆蓋率沒有得到穩步增長。另外大量毀林開墾,植被的嚴重破壞、減少,加之受雨水沖刷,水土流失嚴重,生態防護林效能減弱,造成氣候降水反常,水土流失加劇,人畜飲水困難,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如今壩區面山,已是舉目光山禿嶺,成為石山、巖石裸露的石漠化。

表1 蒙自市石漠化面積調查
2水利狀況
蒙自市地處盤江水系與紅河水系南的分水嶺,產水量不豐富,多年平均降雨量為828.6 mm,80 %的降雨量集中在6~9月份。境內水資源總量為8.47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6.47億m3,地下水總量2.27億m3。境內河流分屬南盤江和紅河兩大水系,紅河水系區域的徑流面積1250 km2,總降雨量16.73億 m3,年平均降雨1338.2 mm,徑流量6.94億m3。南盤江水系區域的總徑流面積920 km2,年均徑流量1.78億m3。
水利設施有菲白水庫、莊寨水庫、五里沖水庫等主要水庫,初步形成了防洪、灌溉、排澇、生活供水、水土保持等多功能的水利體系,對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抗災減災,促進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年度可實現防洪減災效益1億元以上,實現有效灌溉面積26.7萬畝。
2.1各主要水庫現狀
菲白水庫位于西北勒鄉香塘村,徑流面積:59 km2,水庫庫容為1440萬m3,肩負著滇南中心城市的生活供水任務,對蒙自的城市化建設起到了基礎性和關鍵性的作用,對美化、優化、改善庫區生態環境、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汛抗旱都起到積極作用。目前,菲白水庫擔負著蒙自縣第一納稅大戶,即蒙自礦冶公司冶煉廠的生產生活用水。
莊寨水庫位于芷村鎮莊寨,水庫徑流面積:78.2 km2,蓄水提高到1440萬m3。
五里沖水庫是云南省重點水利工程之一,是蒙自市最大的一個水庫,位于蒙自縣期路白鄉龍寶坡,徑流面積:25.4 km2。庫容為7949萬m3,是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核心區的主要飲用水源。隨著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掀起了現代化園林城市建設的熱潮,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城鎮人口、城市道路、城市綠化、娛樂服務設施迅速增加,城市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一個生態環境質量優良的現代化園林城市正在云南邊陲崛起,蒙自五里沖水庫水源林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以上三座水庫的建成,如三顆明珠鑲嵌在蒙自東部山區,成為蒙自一道亮麗的風景,為緩解蒙自壩缺水的狀況起了重要作用,對促進蒙自的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的助力。
2.2存在的問題
菲白水庫、莊寨水庫自建成后,對水庫周邊及水源中上游森林植被缺乏管理和行之有效政策措施,庫區面山森林植被和水源林遭嚴重破壞,毀林開荒種地,水庫周邊面山曾多次造林,現大部份被毀,造成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面積逐年擴大,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造成水庫泥沙大量增加,照此發展下去,菲白水庫、莊寨水庫庫容量將被泥土全部填滿,水庫蓄水量大量減少。菲白水庫、莊寨水庫的功能就不再是蓄水,而是蓄土。一旦遇到大雨或暴雨將形成山洪瀑發,對水庫下流的村莊和五里沖水庫等,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菲白水庫和莊寨水庫又是五里沖水庫補水主要水源之一。菲白水庫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水庫周邊面山大部份土地資源雖屬芷村林場權屬,現由西北勒鄉農民占用,因土地資源權屬沒解決,州芷村林場多次造林被毀、蒙自市水務局多次組織造林隊,植樹造林均無法實施。莊寨水庫周邊山地屬農民承包地。五里沖水庫是滇南中心城市蒙自核心區的重要飲用水源地,但是,目前水庫周邊還居住有期路白、冷泉兩個鄉鎮12個村民小組352戶1419人,總面積25.4 hm2,其中陸地面積23.57 hm2,耕地面積5427畝,園地3222畝,林地24639畝,草地1620畝,村莊占地235畝,水域面積1.83 hm2。對五里沖水庫安全飲用水造成潛在危險。
3建議及采取的主要措施
(1)建議解決土地資源權屬問題,加強對菲白水庫、莊寨水庫周邊面山綠化,實施退耕還林、水源林建設和水土保持工程,保持水庫蓄水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出臺《蒙自市菲白水庫、莊寨水庫水源林建設保護區管理條例》,劃定水源林保護區的界線,設立標志,并予以公告。水庫保護管理堅持統一規劃、保護優先、科學管理、綜合防治的原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
(2)根據《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五里沖水庫保護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對五里沖水庫管理區范圍內的村民進行移民異地搬遷,以確保居民用水安全。
(3)提高水庫面山的綠化率和植被的復蓋度是保護水庫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據菲白水庫、莊寨水庫的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當前的林業發展狀況,為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照顧造林者的經濟利益,應選擇生態目的和經濟目的相結合的樹種,調動造林者的積極性。人工造林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科學造林的原則;堅持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保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利用優良鄉土樹種,積極推廣引進取得成效的優良樹種,盡量選擇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抗病蟲害能力強的樹種,采用喬、灌、草相結合的立體式造林方式恢復植被。
(4)為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在林業建設中,需將封山育林提高到與人工造林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快水庫周圍封山育林工程進度,提升森林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充分利用“自然力量”改善生態環境,投資小、見效快、生態綜合效益高,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措施和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特別對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嚴重區域,沖溝、河流兩側、水庫周圍、石質山區、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的宜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對現有郁閉度在0.2~0.5之間,樹種單一、結構簡單、效益低下的低質低效人工林、群落結構遭受嚴重破壞的天然次生林,實行工程性封山育林,能逐步改造成樹種多樣、層次復雜、結構穩定、功能強大的生態公益林。
(5)以水庫匯水面為重點,建設石漠化生態修復綜合治理工程。將石漠化綜合治理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以水庫庫區匯水面為重點,安排一定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專項資金,把石漠化治理與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碳匯工程、水土保持、農村能源建設等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對石漠化地區的專項治理,以發揮各工程良性互動的整體效應。
(6)實施替代能源建設,減少森林資源低價值消耗,實現生態環境良性循環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農村能源消耗是事關生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在森林資源消耗中,生活能源消耗占了森林資源總消耗的71 %。在蒙自廣大山區特別是邊遠地區,由于經濟文化落后,農民習慣了傳統的能源消耗方式,生活能源對森林資源依賴性強,喬木、灌木、草本、樹根成為能源消耗的主要對象,在個別地方,“荒山禿嶺”成為生態狀況的象征,生態惡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制約和阻礙著當地經濟建設和發展。因此,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環境,要高度重視替代能源建設,將其擺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加以認真對待。在農村能源建設方面,沼氣建設是一條有效的途徑。沼氣建設不僅成本低、適應性強、原料來源充分,而且清潔衛生,每年節約大量勞動力,生態和經濟效益相當明顯。通過建設沼氣、推廣秸稈燃氣爐、改灶節柴、以電代柴、太陽能等農村能源建設,改善農村用能途徑,緩解農村用能與森林資源消耗之間的矛盾,鞏固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成果,對于維護蒙自縣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有著積極的經濟和生態意義。
中圖分類號:S7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33-03
作者簡介:章伶眉(1971—),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方面的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