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
中國哲學對中國的傳統建筑構造的影響很深,特別是我們可以從老子的道器觀里找到建筑空間理論的精髓。隨著全球化的到來,人們已經意識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對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的破壞,由此所產生的一些嚴峻的問題和矛盾,使得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對中國建筑重新認識和定位以及思考當代建筑設計該如何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對這些問題的探尋與思考也具有了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先秦諸子百家“道器”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以儒、道兩家為主干長期存在著“重道輕器”觀。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道家認為無為的“道”是宇宙的本質和根本法則。出自《周易》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重道輕器”觀的源頭。以“技”“器”為手段,以“道”為目的。將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區分為上下、主次、先后、尊卑,圍繞器物設計、制造展開的一切活動被視為不入流的副業被忽視。結合藝術的價值來看,藝術作品應包含對世界的思考以及對內心觀念和情感的表達,這些被認為是“道”,是抽象的精神本體;而“器”是具體的物質載體。
老子的“道器”觀
道家認為無為的“道”是宇宙的根本法則。《道德經》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世界的本原起源于“道”。
道家學說在“道與器”的關系上,將器看做是道賦予的,而器的本性是德。《老子·五十一章》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闡述的是道生成萬物,德規范萬物本性,萬物呈現各種形態,器成就萬物功能。從本體論的角度看“道器”,道就是萬物的靈魂,器則是依附于道并且體現道的精神的客觀存在。
老子提倡“清靜無為”,他把實際存在的人類社會比作“有”的范疇,將“無”的范疇當做設想的理想社會。對老子而言所謂的“無為”是回復到事物最本質、純凈的狀態。對于器物及成器活動而言,以道家之見,大約只有這種同回復與人類本真生活結伴同行的器物及成器技術才能達到與與道之間的契合。
道家學說對中國當代建筑設計的啟示
《老子》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以效法自然的宗旨來闡釋一般人事應遵循的最高理想境界。換句話說,人們只有在尊重自然的客觀規律條件下,最終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1.“道法自然”與中國當代建筑
老子的哲學思想認為,人應當師法自然、效法自然的思想對中國當代建筑設計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即“道法自然”。一個場所不僅要是和人體的解構,還要適合人腦思維的方式:我們如何感知、想象和感受場所,這可以稱作“場所感”。隨著20世紀以來人們建造大量的房屋,放眼望去是各式各樣的高樓大廈環立四周,我們走在繁華的大街上,感受到的不是輕松和愉悅感,千篇一律建筑形式使人們找不到認同感,隨著精神層面的日益提高,人們越來越追求這些場所感帶來的回歸心靈的體驗。我們深切地認識到建筑是地區的產物, 與周圍環境息息相關,與當地的社會、經濟、人文等因素相聯系。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建筑的選址基本基于對自然環境的選擇。如著名的寺院和道館往往在山巒峰谷中,都是因山就勢、因地制宜的建筑杰作。中國傳統建筑之所以取得這樣非凡的成就,這與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密不可分。優秀的傳統建筑實例對當代中國建筑設計有深遠的啟示意義,當代建筑不應僅僅對建筑個體本身進行研究,還應考慮與周圍環境相協調,重視城市環境的差異,塑造地域性建筑。
2.“無為”與中國當代建筑
道家認為“天、地、人、道”都要效法自然,老子提倡“無為”的哲學思想,即是崇尚自然的態度,老子認為人們的行為應順其自然,與自然相協調。隨著城市環境日益惡化,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的加劇,人們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羨慕與日俱增。因此道家學說強調回歸自然,返樸歸真,以自然緊密結合的哲學思想對中國當代建筑設計有很大的借鑒價值。老子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不違背自然的規律,要求建筑師用現代科技手段尋求和把握本身的秩序。在深層次上,尋求建筑與自然之間內在的統一。美學建筑學家沙利文崇尚老子的“自然無為”,他認為自然界是有機的,建筑師應該從自然界吸取營養,房屋應該與自然環境和諧一致。道家思想其辯證思維的藝術性,對中國當代建筑設計領域的轉變方向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