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的培養目標明確提出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實踐能力,有很強的針對性,這不僅是為了改變和克服目前課程單純注重基礎知識而忽略實踐能力的弊端,而且充分體現了時代的精神和要求。本文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就如何加強小學生數學技能的形成與培養進行了初步的闡述。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生;數學技能;形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26
數學技能是指通過一定量的數學練習后,學生對數理操作產生的能夠自主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活動方式。
一、新課標下,學生數學技能的形成過程
1.認知
此過程包括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解公式和定理等概念,第二部分是與先前概念建立連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通過講解公式定理的含義和典型例題,為學生建立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在調查中有60%的學生能夠聽懂老師上課講的數學公式,40%的學生能夠在列式的過程中,明確知道每一個步驟所包含的含義,這些就是學生在理解階段的具體表現。在新舊知識聯系這個階段,50%的學生表示,在學習了加減法后,學習乘除法更加容易,而乘除法又是加減法的高級運算,正是建立在學生原來技能基礎上,學生能更加高效地掌握新的數學技能。
2.練習
類似于操作技能形成的“活動模式操作階段”,學生數學技能的掌握離不開操練。數學技能的“練習階段”分為外部練習和內部練習,學生通過外部練習達到對數學技能的操練和能力的培養。在調查中,56%的學生能夠在理解老師教授的知識的前提下,快速準確地解決問題。大約9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數學老師布置的練習,與課堂上的內容有關系,這就是外部練習作用的體現。內部練習指學生不用借助外部工具就能解決問題的階段。在一些簡單的計算中,有13%的同學會不寫過程直接得出答案。
3.內化
內化過程是指學生在頭腦中抽象出技能的一般特征,其中一部分為與新技能建立聯結做準備,還有一部分則用于技能的遷移。抽象階段表現在數學學習中,即學生對數學技能的理解從形象上升到抽象,比如,真正理解“用字母表示數”中的“字母”代替的是任何數字的含義。在調查中,66%的學生覺得數學老師應該將練習偏重應用題;53%的學生能夠做到邊想邊做,不需要借助工具書和計算器。遷移階段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該公式和原理“駕輕就熟”“熟能生巧”。例如,對于“分類討論”這種數學思想,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能夠想到的做法要更多。
二、培養學生技能
1.在課堂中關注學生認知
調查中有接近40%的學生有這樣的情況:當解決問題有另外一種答案而教師上課沒有提到時,學生以后只會用老師上課講的那種方法解答題目。這種情況多出現在學生數學技能形成的認知階段,此時學生需要多動腦理解,才能消化所學。多種答案,恰恰是學生數學技能形成的關鍵階段,教師應該努力引導, 幫助學生順利度過技能形成第一階段。
2.在數學練習中注意習慣培養
學生數學技能的培養離不開對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第一,學生掌握基礎知識是重中之重,運算是小學要解決的一大問題,教師在計算上應遵循偏運算題目多練、偏復雜題目精練的原則:對于簡單題目,應組織學生反復操練,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對于復雜題目,應選取典型題目,為學生遷移做準備。第二,數學思維是學生高效解決問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但數學思維的培養需要學生對數學技能的使用達到熟練程度。
3.巧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促進內化
建構主義提倡“觀念轉變的學習”,有利于學生將頭腦中存在的經驗化知識和技能概括為抽象的知識與技能。數學學習中,教師應讓學生在情境中感悟,在遷移中掌握,在拓展中練習,在提升中內化。在數學學習中,存在許多可以遷移的知識,比如加減法與乘除法的關系、“擺小棒”與運算之間的關系、一般計算和簡便計算的關系、圖形的拼接與面積計算推理的關系等。但學生遷移以及內化知識的過程是教師觀察不到的,因此,教師只能通過營造有關情境來促使學生完成從“遷移”到“提升”的過程。
參考文獻:
[1]王志華.淺談新課標下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J].小作家選刊, 2015,(32).
[2]鄧大學.數學能力在新課程形式下的培養[J].新課程(中學), 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