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升
沈洋的《萬物生》這部小說,應該說是主旋律的小說,這樣的一部小說寫作是有難度的,小說寫的是一位農大畢業的青年人,大學生,來到機關工作,本來也沒有多大的政治抱負,卻被陰差陽錯派到鄉下去,當新農村建設的指導員。
主人公從不愿意到服從組織的安排,到農村去,將小我融入大我,把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聰明才智貢獻給新農村建設,引領鄉村發展,帶領鄉親勤勞致富,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作品主要表現的這些東西,應該說確實是正能量的。
第一,這樣的小說是時代所需要的。如果說人們對待文學的心態是一個正常的心態的話,我覺得我們需要這樣的作品的存在,因為大量的作家都是在表現自我或者是小我,有更多的作家在題材的選擇和寫作領域的擴展上,可能更多是走在灰色的地帶。我覺得紅色的地帶也應該有作家涉足,從文學生態構成來說,確實也需要有這樣的一些作品,需要弘揚年輕一代的正能量。
第二,這個小說的特點是,敘事樸實自然,故事的展開,情節的設置,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心理變化,總體上很自然,符合生活的邏輯。這個小說第六章開始寫文雅琪下鄉一個多月來,身體和思想的變化。比如說她皮膚曬黑了,也覺得對當隊長不那么排斥了。第十一章,小說寫文雅琪剛忙完母親的喪事,遇到群眾聚集鬧事,書記等人的勸說不見效果,文雅琪的一番話勸退了聚集的群眾,受到干部和群眾的贊揚,文雅琪體會到:“如果我們的干部真正把群眾當親人,為群眾著想,為群眾辦事,為群眾牟利,群眾怎么會與干部作對呢?”這是她思想變化進一步的發展。
第十二章,工作隊討論建設文化廣場、書畫展廳,關注蘋果村街上的店鋪改名,同時掛匾牌等,并討論協商征求意見受到商戶的歡迎時,小說寫文雅琪奇妙的感覺:“站在群眾中間,是一件簡單和幸福的事”。
我覺得這幾個階段主人公思想脈絡的變化,是水到渠成的,是自然而然的。
縱觀整本小說,我個人認為寫得比較出彩的是第十章,文雅琪赴北京求教專家前,宗澤告知果園招商受挫,沒有企業可以從事土地大規模流轉開發果園,唯一有意愿的一家,說必須將磚廠收購流轉。小說寫文雅琪在火車上,看著車窗外的景色,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她一邊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一邊想自己面臨的困難。到了北京,又與舊時戀人重逢。這章既寫了文雅琪的情感,寫了人生的回放,又寫了她人生的選擇。從語言到情節、細節的編排,人物的設置,都比較好看。這章無論是故事、敘事、情節、場景、細節、人物心理活動等,都把握好了主線,寫得比較出彩。
第三,小說具有比較鮮明的云南農村地域生活特色,具體表現在小說中對自然景觀,人際交往,集市場面,民俗等等的呈現和描寫。小說在寫工作隊的會上,有個隊員叫張珊,張珊說的一番話非常口語化,鮮活生動,充滿了云南農村生活氣息和民俗地域色彩,沒有生活經驗的作者,是寫不出這樣生活化的語言的。
主人公文雅琪對蘋果產業專業知識和當今農村面臨的困境的熟稔,更值得稱道。表面上看,是主人公文雅琪對這個領域的熟悉,實際是作者沈洋對這個領域生活的熟悉。沒有扎實深入的生活體驗,很難想象作者能寫出這樣的小說。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小說不僅僅是作者沈洋本人的成果,也是中國作協這么多年來倡導作家深入生活的一個重要成果。這是值得肯定的。
總體看,小說很有現實意義,有生活氣息,展現了當前青年知識分子的情感和理想追求,人物基本站得住。但如果以更高的標準衡量,小說總體上還缺少對當代農村現實生活復雜性更深入的把握和思考,但是這樣的一個要求,對年輕的沈洋來說,我覺得太過苛刻,有些雞蛋里頭挑骨頭的感覺。
總的來說,沈洋還很年輕,這部作品表現出他值得肯定的創作的潛能,也能看到他未來寫作的前景。我對沈洋充滿期待。
作者系《北京文學》雜志社社長兼執行主編。
【責任編輯 吳明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