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環境是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向受眾提供信息的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從而融合構成一個全新社會的媒體環境。它具有效應的兩面性,傳播的難控性。互動的多樣性,思想的復雜性和功能的超強性等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新媒體環境發展的客觀要求,其創新的主要內容由教育平臺的創新,教育手段的創新,教育時空的創新,教育情境的創新,教育模式的創新和教育管理的創新等內容。
【關鍵詞】新媒體 環境 創新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專任任務項目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64-02
新媒體是指以網絡、手機等,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訊技術向受眾提供的新興媒體。它包括網絡電視,網上即時通訊群,門戶網站,手機短信,搜索引擎,視頻,對話鏈,虛擬社區等等幾十種之多。所謂新媒體環境,是指上述這些新興媒體的廣泛使用融合構成的一種全新社會媒體環境,它是社會文化環境新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發展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認真研究新媒體環境的特征,掌握其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抓住機遇。不斷努力創新,充分發揮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育才的作用,才能在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奪取培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新勝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新貢獻!
一、新媒體環境的主要特征
新媒體環境是相對于以往的通訊、報刊、廣播、電影、電視、電話等傳統媒體而言全新的新興媒體環境,其主要特征如下:
1.效應的兩面性。新媒體環境像一把雙刃劍,它既有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手段的創新,教育空間的發展,教育資源的豐富,教育效果的提高等正面效應和積極作用。同時,因為新媒體環境的開放性,虛擬無屏障性,信息無序性等等特點。導致不良信息泛濫,擾亂正能量信息的傳播,強勢文化影響過渡,輿論導向偏頗,現實世界虛擬化,擾亂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使單純的大學生思想復雜化。多元化思想觀念的侵入,各種社會思潮的沖擊,促使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的質疑,認為高校領導的報告講話和思政教師的授課是歌功頌德的虛假宣傳,這些負面效應較大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互動的多樣性。新媒體環境是一種完全開放,互動式的全新環境。受眾不僅可以接受來自外界的信息,而且可以向外界傳播信息成為新的信息源。這種嶄新的互動方式,可以表現為個體對群體、群體對群體、主體對客體,下級對上級,學生對老師等多種互動的方式,這種互動性是新媒體環境呈現出自由、活潑、寬松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思想交流可以暢所欲言,盡情傳播自己的觀點和主張,深入地探討新問題,愉快地進行技術交流和學術切磋。總之在這一生動活潑的環境中人們才能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凈化自我,又可以及時幫助他人,惠及他人,“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受眾從而完成由單一的角色到多角色轉變的飛躍。
3.思想的復雜性。在新媒體環境中大學生群體較為關注國際國內新聞時事,尤其是民生問題,由于他們關注的角度更傾向于逆向和反面,信息來源多數來自是網上的傳聞,甚至有些網站所發布的信息是反面的,黑暗的,骯臟的,令人發指的,見怪不怪的壞人壞事容易使思想比較單純,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學生群體的思想觀念發生偏離,對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抵觸情緒,在他們看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脫離社會實踐不足為信,于是,他們的思想游離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與新媒體繁雜的網絡信息之間,同時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民族主義,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影響了新媒體環境,在這種環境中生活成長的大學生,其人生價值觀多元化,思想越來越復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新媒體環境發展的客觀要求
新媒體環境在信息收集,信息內容,形式傳播,傳播速度,來源渠道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革,社會大眾為適應這個全新的環境。其思維模式、語言特點、行為方式、心理意識等方面也隨之發生極大地轉變。當代大學生是新媒體環境中最活躍的群體。同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
1.從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群體的影響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創新,才能滿足教育主體的需求,其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獲取信息的方式上,從傳統媒體的單面性向多角度轉變,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接受搜索轉變。二是交通交流方式上,從以往的書信,電話為主向手機,短信,博客,微信轉變,互聯網上的個人空間充分滿足大學生的心理表達方式。在學習習慣上,過去大學生在學習中碰到難題,大多數到圖書館去查找報刊圖書資料轉變到依賴網絡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困難。三是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性格形成的影響,新媒體技術的產品,都為青年學生表達個人情感,展示個人風格提供了載體,這些都為他們性格的塑造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是新媒體環境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發展機遇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創新,才能不斷地提高教育效果。一是新媒體環境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創新,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碰到的各種問題,都能快捷到網上查找大量的資料,為學習和研討創造條件,提高創新發展的基礎,同時運用新媒體技術制作課件,創造圖文并茂,聲情交融的課堂教學情景,激發教育對象的求知欲和想象力,讓他們在形象,生動,直觀的情景中升華思想,提高覺悟。二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新媒體技術能及時了解各學科的理論前沿知識,提高工作效率,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同時突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相對穩定,覆蓋面狹窄,影響力小的局限,極大的擴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
3.是從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來看,只有創新才能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一是新媒體技術主客體的平等性。它是要求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消除以往的心理隔閡,增強師生之間的信任感。二是新媒體技術的信息無序性的挑戰,要求我們進一步加強正面引導,提高大學生對信息的認知和判斷能力。三是新媒體技術多元化的挑戰,要求我們高校領導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轉變教育觀念,創新發展理念,努力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總之只有積極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才能從根本適應新媒體環境,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迎接挑戰,開拓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三、新媒體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具體內容
新媒體技術具有快速、便捷、靈活等特點,與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相比有很多優勢,我們要在繼承思想政治教育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新媒體環境的特點,努力創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新手段,新時空,新情境,新模式,新管理。
1.教育平臺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多維度、多層次、構建專業化新媒體教育的平臺,在院校內設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門戶網站,主題網絡等師生交互式的新平臺。還要充分借助新媒體的大量豐富的教學資源,吸收人類文明最優秀成果,努力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活動,把優秀的科研成果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活動,把優秀的科研成果轉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同時,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特點和優勢,大規模地宣傳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從而為高校創造嶄新廣闊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
2.教育時空創新。以往高校思政課在時間上僅限于每周安排的幾節課,在空間僅限于院校內的課堂教學,在新媒體環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課堂教學時間外,還能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和周末進行,甚至安排在寒暑假期間。高校思政課除了課堂之外,可以不受場所的限制,到相關的社會實踐中進行,甚至到校外的工廠,農村和社區中完成教學任務。除了現實的空間之外,還有虛擬的空間,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應用,思想政治教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種新的教育時空急需我們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去掌握其運用的主動權。
3.教學情境創新。過去高校思政課是教師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講半天,在新媒體環境中運用互聯網廣泛收集資料,制作教學課件,把聲音、圖像、文字結合起來,配置視頻,形成生動,直觀,形象的課堂情境,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這種創新的教學情境,較大地提高教學效果。在新媒體環境中,我們應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學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辦法是教師要認真備課,把課程中的重難點內容精講,其余留給學生自學,以教材為依據,結合網絡上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設計小專題,組織課堂討論,從而激發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從內容到形式產生蓬勃的課堂新氣象。
4.教學管理創新。利用新媒體技術進一步掌握學生的思想行動動態,有的放矢地加強教學管理,在新媒體環境中教學管理也增加了新的內容,這就是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具有開放性,虛擬性和隱蔽性的特點,網上的不良信息,僅憑學生的自覺約束無法對抗其不法行為。只有在法治的前提下,加強網絡管理的力度,凈化網絡環境,才能保證大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一要構建院校新媒體監管機制,對新媒體信息的傳播渠道途徑進行嚴格監督與管理,逐步完善新媒體信息的發布和傳播的監管機制,設立校園網絡監管專員,切實加強信息網絡傳播的監控。二是制定校園網絡管理的條令條例,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三是建立校園輿情的快速反映機制,及時掌握院校內外輿情的發展動態,形成校園網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合力。
參考文獻:
[1]唐智,董文明.網絡時代下思政課教學的挑戰及應對策略,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3年5月
[2]李巖,曾維倫,何海濤.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探析,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年9月
[3]徐振祥.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機遇與挑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年 第 6 期
[4]丁明秀.論思政課教學對高校網絡輿情的引導,教育與職業,2013 年2月中
作者簡介:
李穎芳(1979.11-),女,湖南宜章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