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弘揚、傳承保護、挖掘整理民族民間文化,堅持“服務鄉村、服務農民”的原則,作為當地政府應當在資金的投入、人員的配備、硬件設施的建設方面有所作為,發揮民族文化優勢、“山花工程”的輻射力、文藝骨干隊伍的作用,從特色、以點擴面、內容上做好文章,把群眾參與度、滿意度作為衡量文化工作的標準之一,從而擴大民族文化的影響力,更好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關鍵詞:民族 文化 調查
三仁畬族鄉作為遂昌縣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和全縣民族文化對外宣傳的窗口,在歷屆鄉黨委、政府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主要工作成績
(一)發揮少數民族優勢,從特色上做文章。三仁畬族鄉充分利用“大雜居、小聚居”特點及在長期生產勞動和革命斗爭中畬漢兩族結下的深厚友誼,相互間加深了解,共同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融合原始好川文化和農耕文化,以全省民間藝術普查為契機,挖掘整理一批畬族民歌編輯成冊。針對歌手青黃不接的現狀,我們成立了“畬娃山歌會”,通過開展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參加各級的比賽,為保護傳承民族民間文化作出重大貢獻。2008年在參加中國畬族“畬歌王”大賽中榮獲兩項大獎,2013年參加第二屆“畬歌王”大賽中獲銅獎,2009年通過浙江臺“鄉村文化大舞臺”走向全省,和麗水學院合作建立民族體育教育實踐基地,體育社團、畬族婚嫁表演、重陽節歌會吸引來自各地畬族同胞參與,提高三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發揮“山花工程”輻射力,在以點擴面上做文章。自2006年被麗水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山花鄉鎮”,鄉文化中心內設施齊全,成為全鄉人民文化娛樂和休閑的場所。我們通過利用閑置的村小學校舍,把文化、體育、老年活動、遠程教育等各種資源整合在一起,全面推進村級文體中心、農家書屋的建設,落實六個一工程(一個圖書閱覽室、一個科普宣傳窗、一支文體活動隊伍、一座農民科技學校、一套體育健身路徑、一個多媒體中心),極大地改變了全鄉村級文化活動的落后面貌,方便群眾參與到文體活動,同時對凈化民風、陶冶情操、強身健體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三)發揮骨干隊伍作用,從內容上做文章。三仁畬族鄉重視業余隊伍的建設,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做好骨干隊伍的培訓輔導工作。組建腰鼓隊、秧歌、山歌會、健身操、門球、民樂隊等39支隊伍,人數1200人,帶動一大批群眾的熱心參與。三仁畬族鄉政府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在經費落實、師資力量、組織培訓上下功夫,經常性開展節慶活動和主題宣傳活動,在文化禮堂舉辦鄉村春晚,涌現一大批的民間文藝人才。做好文化陣地建設,畬族文化展每年接待觀眾3000人。組織骨干隊伍培訓15次500人次,黑板報12期、墻報6期,文藝骨干在各項比賽中獲國家級獎項3項,省級5項,市級8項,縣級15項,大家積極性和參與性、文藝素質和水平逐年提高。
二、差距與不足
通過幾年的努力,三仁畬族鄉文化事業得到長足的進步,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正視差距和不足,制約畬鄉文化事業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主要表現在:
(一)文化事業經費投入不足。鄉鎮文化事業由于資金困局,場地、器材及各方面設施單一、落后,鄉鎮文化員的待遇偏低,有關經費無法落實,直接影響他們的工作熱情和責任心。
(二)農民信息化工程建設迫在眉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平臺至今無法讓群眾共享文化信息資源,網絡文化資源的利用遭遇困境。
(三)輔導能力不足,送文化下鄉針對性不強。上級業務部門、鄉鎮文化站由于各種原因,對農村文化輔導相對不足。上級送文化下鄉演出缺少針對性,投入相當多的資金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三、繁榮民族文化的對策
(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上的資金支持。受歷史原因制約,少數民族鄉鎮經濟相對薄弱、文化基礎設施落后,但是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有待開發,三仁鄉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境內有好川文化、畬族文化、竹文化,但苦于無資金支持,許多工作項目無法展開。
(二)加大少數民族鄉鎮在館舍、設施、人員培訓上的資金投入力度。做到資源共享,把創建“東海明珠”工程和站舍建設結合在一起,解決基層文化疲軟呆滯現狀,在項目造血功能上出實效,促進鄉鎮文體事業良性發展。提高鄉鎮文化工作者的待遇,落實技能培訓的經費。對村級文體中心開展星級評定,并給予日常經費補助。
(三)文化下鄉演出活動、業務輔導要有針對性。送文化下鄉演出做到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把業務部門輔導工作納入考核,每年抽出一定時間下鄉輔導。
文化工作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指南,堅持“兩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從農村工作和農民生活的實際出發,在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在開拓創新上下功夫,在力求實效上下功夫,服務廣大農村群眾,促進農村文化事業發展。
(作者簡介:杜向陽,男,在職大學,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三仁畬族鄉文化站,站長,群文館員,研究方向:農村群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