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黃 欣
(1.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2.同濟大學 浙江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
高密度人居環境熱舒適認知調查
——以上海地區為例
張 磊1,黃 欣2
(1.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2.同濟大學 浙江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摘要:對高密度人居環境熱舒適認知調查進行了數據統計及結果分析,以上海夏熱冬冷地區為例,提出了對建筑濕熱和潮冷環境的控制能力的要求及設計策略。為基于可持續設計的住宅碳性能設計研究提供基礎性數據支持。
關鍵詞:熱舒適;認知;調查
1引言
住宅熱性能是指住宅在不借助外界化石能源輸入的情況下,滿足室內人體熱舒適要求的能力。住宅熱性能越高,建筑內部的熱舒適條件越好,建筑在運行過程中的能耗就越低。對建成環境的熱舒適認知調查是研究住區熱性能的基礎,旨在為基于可持續設計的住宅碳性能設計策略研究提供基礎性的支持數據。
2調查概況
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期間,筆者在上海市進行了居民住宅節能認知及舒適度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55份。為了使被調研的人群結構更加均衡,問卷發放地點設定在上海市的楊浦區、徐匯區、靜安區、盧灣區、浦東區5個不同的區域。選擇被訪者的時候注意男女性別比例、居住地址、年齡組成、學歷組成、家庭人口、現居住房建設年代、居住建筑類型、居住房屋層數、面積等方面盡量均衡。
3問卷結果數據統計及分析
問卷的主要內容包括被調查對象的基本自然狀況和居住條件;對目前居住建筑的熱工性能(保溫隔熱)的滿意度及希望得到的節能改造要求;冬季采暖和夏季降溫所采取的方式;住區風環境舒適度調查;對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和綠色建筑的認知度等方面。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3.1對目前居住建筑的熱工性能(保溫隔熱)的滿意度調查
根據調查對象所居住的住宅建造年限組群,對住宅隔熱狀況的滿意度隨住宅房齡而遞變:1982年前建造的老房子的居民滿意度僅為5%,對2000年以后建造的住宅的滿意度達到了70%。調查結果顯示,普遍認為門窗保溫差是造成房屋隔熱性能不好的主要原因,占60%~70%,其次為外墻保溫差。上海市老住宅的窗戶多為單層窗,保溫性能很差,近年來的建筑多為雙層玻璃,窗框結構的密封性也有所改善。
對不同房齡住宅的居民對冬、夏兩季室溫的滿意度調查情況顯示,冬季的滿意度高于夏季,一般在15%-35%,夏季則在11%~23%。同樣隨住宅的建造年代滿意度有很大變化。
3.2住區風環境舒適度調查
本次著重調查了小區居民對小區風環境的舒適感覺,尤其是夏季小區風速與室內環境間的關系選擇。
對環境氣候條件的認可度,不同年齡段的人群根據自身的身體條件要求不同。調查結果按年齡段歸集后顯示:隨年齡的增大,冬季60歲以上人群因小區風速過大感到不舒適的占50%以上,而年輕人則僅偶然感覺風大不舒適,或感覺小區內個別處風大,雖然寒冷但沒有感覺不舒適的占20%以上。夏季除少數60歲以上老年人外,平均90%以上人群從未因小區內室外風速過大而導致不舒適,并普遍希望風更大以增強夏季室內通風效果,室內使用空調的時間也可以減少一些。調查表明小區風速的大小在炎熱的夏季直接影響室內的舒適度,小區風速增大,將使室內空氣更加流通,提高室內舒適度(圖1、圖2)。
注:A.小區內室外風速過大而導致很不舒適;B.小區內有幾處位置總是風太大,每次路過都感覺不舒適;C.偶爾感到風太大,不舒適;D.從未因小區內室外風速過大而導致不舒適,希望風更大些
圖1小區夏季風環境舒適度調查
A.希望小區里夏季室外風速更大些,盡管冬天可能風也會更大;B.不希望冬天和夏天室外風速更大,冬天太冷
圖2提高室外風速認可度調查
3.3夏季和冬季室內控溫方式調查
人類不斷被動的適應環境,同時也不斷主動地改造環境,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隨著科技進步,對室內調溫、通風的技術手段也越來越環保、節能,既保護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節約日益枯竭的能源,也有益于我們的身體健康。
調查結果顯示,夏季室外溫度升至30℃以上時,80%的住戶酌情使用空調降溫,同時配合電風扇等方式。冬季室外溫度降至5℃以下時50%的住戶會酌情開啟采暖設備。夏季降溫手段80%采用空調,當然其中也和電扇等方式配合,僅有5%人群沒有采用電器類產品降溫。冬季60%以上人群認為需要采暖,特別是60歲以上老人基本要求采暖。由于目前市場控溫產品種類與使用成本的限制,采暖方式采用空調為主,占各種方式的65%(圖3、圖4)。
最后,要貫徹并落實增值稅發票管理機制,特別是在開具專用發票方面,必須要嚴格規范,從而有效地規避與增值稅管理機制嚴重背離所引發的額外損失。
3.4對可再生能源的認知度調查
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技術在我國住宅建設中尚屬起步階段,問卷調查顯示本次調查對象所居住的建筑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程度較低,方式很單一,主要采用了太陽能熱水器方式。由于太陽能熱水器價格比較便宜,而且安裝簡單,一般中低收入家庭尚能接受,但它的安裝使用受房屋位置制約較大,因此也只有 10%~20%的住宅采用了太陽能熱水器,個別高端住宅采用了空氣源熱水器。調查對象對關于所居住的建筑采用可再生能源的效果基本空答。
3.5對建筑節能的認知度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80%的調查對象住宅沒有進行過節能改造,如果得到改造,45%的住戶希望進行外墻外保溫改造,30%的住戶希望對門窗進行改造。門窗改造施工相對簡單,費用也較少,因此以改造的住戶基本自行解決,但各戶改造方式不同,將會破壞外墻整體美觀,影響城市的市容。而由于外墻面的節能改造無法由住戶自行施工,且費用也很高,住戶希望能夠由政府出資統一改造(圖5)。
對建筑能耗占社會終端總能耗比例的認知度調查結果表明,調查對象對于社會終端能耗知識及建筑能耗知識知之甚少,在答卷中雖然憑感覺給出了答案,但90%以上調查對象表示答案只是感覺,是沒根據的。說明全民節能知識教育亟待普及與提高,要想做好節能減排,必須提高全民族的節能意識和知識水平。
3.6對綠色建筑認知度調查
對于綠色建筑的推廣前景調查顯示,推廣綠色建筑困難的原因較多,其中擔心技術尚不夠成熟、購房成本太高,物非所值的原因較集中(圖6)。
A.成本太高;B.技術不成熟;C.政府支持力度不夠;D.購房者認可率不高;E.無法預期經濟上的投入產出比和收益周期;F.其它
圖6推廣綠色建筑的困難原因認可度調查(多選)
對于購買綠色建筑動因調查顯示,約3成居民表示如果貸款時享受利率折扣、減免契稅將會是考慮購買綠色建筑的動因,可見經濟因素是推廣綠色建筑產品的重要制約條件。也有24%的調查對象會著重考慮綠色建筑適宜人居,有良好的生態功能,有益健康。80%以上居民認為居住綠色住宅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是舒適度更高和保護了地球,隨之也會帶來水、電、煤氣費用的節約(圖7)。
購買綠色住宅產品在價格方面的接受程度調查結顯示,盡管居民普遍認為綠色建筑成本一定高于普通建筑,但由于市場房價已經很高,中低收入家庭已無法承受,所以80%以上調查對象表示,高出市場均價的綠色住宅不是不想購買,而是無力購買。調查顯示50%的居民表示可以接受多付5%~10%的價格,20%的居民表示可以接受多付10%以上的價格。
在購房和準備購房過程中,95%以上調查對象不了解國家在房屋建筑節能方面的相關規定,對于相關“綠色建筑認證”,如LEED、BREEAM、中國綠色建筑標識,50%以上調查對象表示完全不知道,40%表示知道其中部分。由此看出,綠色建筑對于我國民眾還很陌生,居民表示很多綠色建筑知識來源于上海世博會的宣傳,通過參觀各國的節能綠色建筑,了解了先進的節能建筑技術,提高綠色建筑對于地球和人類的重大意義的認識。
4結語
對于以上海為例的高密度人居環境熱舒適及節能住宅認知調查的問卷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市民對于綠色、節能住宅的認知程度。部分數據可以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
上海屬于典型的夏熱冬冷環境,建筑對濕熱環境的控制能力和潮冷環境的控制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而在上海必須提高建筑自身的“可控性”來控制環境的季節性差異。對比上海夏、冬兩季的氣候狀況,上海的夏季相對于冬季氣候狀況更為不利:需要采取一種“防熱優先”的節能設計策略。在可持續設計中,上海的自然風環境主要考慮冬夏兩季。冬季風環境對居住區規劃影響較大,而夏季通風設計則是可持續設計的主要考量因素。
參考文獻:
[1]張磊,黃欣.基于熱性能導向的住宅可持續設計策略[J].住宅科技,2012,34(4):38~41.
[2]張磊,黃欣.綠色住區建筑群體組合的風環境設計策略及案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1~5.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2-0039-03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黃欣(1976—),女,福建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教育工作。
作者簡介:張磊(1977—),男,安徽人,博士后,主要從事綠色建筑與城市設計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