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仁永
漢字承載著數(shù)千年來的華夏文明,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無價的瑰寶。作為一名中國人,只有掌握了基本的漢字,語文學習才能夠順利地進行;而我們說一個人的語文功底不扎實,也往往是因為他的文字功底不扎實所致。
自古以來,中國的語文教育便十分注重識字教育。《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等教材,便是對蒙童進行識字教育。直至今日,這些經(jīng)典著作仍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提高普通教育的質(zhì)量和國民的科學文化素質(zhì),從50年代初就開始了小學識字教學的改革實驗。之后的小學語文教育改革中,識字教學便一直是改革的重點所在。正如《新課程標準》所言:“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因此,識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容小覷,其優(yōu)劣關系到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甚至對他們的終身學習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對當前識字教學的反思
少年兒童在入學前就已基本掌握了口頭語言,入學后學語文,雖然口頭語言尚待繼續(xù)提高,但重點和難點無疑是書面語言的讀與寫。加上漢字這種表意文字的特點,遠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復雜,因此,我們的識字、寫字教學任務特別繁重,而一套行之有效的識字教學法也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目前的小學識字教學中,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重復教學,學生花費大量時間進行重復抄寫,這種低效的教學方式不僅磨滅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最終導致生字回生率和錯誤率仍然居高不下。
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方法主要有集中識字法、分散識字法、歸類識字法、奇特聯(lián)想識字法、情趣識字法等幾種常見形式。上述幾種識字教學方法都在識字教學實踐中或多或少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集中識字法”強調(diào)以漢字的形體規(guī)律快速識字,對于學習有口語基礎的文字效果好,而對于那些沒有口語基礎的文字,學了不知所云,遺忘率高;“分散識字法”強調(diào)在語言環(huán)境中識字,對于學習沒有語言基礎的文字是最佳的選擇,但難于體現(xiàn)漢字有字音類聚、字形類聚,字義類推的規(guī)律,識字進度較慢;“歸類識字法”同樣是學習有口語基礎的方塊字,由于以詞歸類,在詞意辨析上有獨到之處,但是對于學習那些沒有口語基礎的詞匯,同樣有較大的難度。所以,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識字教學法,必須綜合考慮漢字形、音、義之間所固有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同時適應學生智能的發(fā)育水平,寓教于樂,才能充分發(fā)揮識字教學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識字教學的方法
首先,激活學生主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識字教學一定要與小學生主體相結合,不僅要研究教育教學理論,把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設計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還要在“善導”上下功夫。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尊重他們的人格,信任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到識字教學的全過程。因為識字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漢字的音、形、意,還有學習漢字的方法與過程,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的情感與態(tài)度。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自始至終地將“自主”貫穿全課堂,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能力為重心展開教學。
其次,創(chuàng)設意境,從生活中識字,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小學生年齡偏小,注意力難以集中,認知事物往往帶有情緒性,而情緒又直接對學生的學習傾向起著一定的支配作用,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識字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五彩繽紛的圖片或多媒體教具吸引孩子們的眼球。例如教師通過出示鳥的圖片,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引出在生機勃勃的大自然中,鳥類是一個繁盛的大家族,無論是陸地、海洋,還是天空,到處都有鳥兒的身影。說到這里話鋒一轉問道:那么,鳥媽媽是怎么把她的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呢?對,就是“鳥蛋”(板書鳥蛋,讀準蛋,擴詞)。“你認識這個‘蛋字嗎?你是怎么認識的?”這個問題讓孩子們不由自主地回到生活中去,聯(lián)系到早上吃煮雞蛋或者平時吃的鄉(xiāng)巴佬雞蛋上。這樣的設計方式讓孩子們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自覺地進行主動識字,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再次,將識字教學與閱讀教學相結合,以讀識字,以字解讀。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沒有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的人,是不可能順利地掌握知識的。”閱讀能力形成得早,理解能力則發(fā)展得快,學生自學的能力就強。只有學生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時才能提高教學效率,從實質(zhì)上減輕過重的學習負擔。漢字是形象聯(lián)想的文字,不同于印歐語系中的英語,英語的書面符號是一種表音文字,每一個單詞都是由沒有意義的符號組成的,具有繁雜豐富的詞法形式、形態(tài)標志,句子的組織以動詞為核心,完整的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相對自由。漢字的表意特性,使字形和意義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表意文字的漢字所折射出的漢民族思維方式,強調(diào)重領悟、重意會的審美習慣。因此,看到一個漢字,容易產(chǎn)生聯(lián)想,推測它的意義。這樣就使得兒童在閱讀中遇到不認識的字,也可憑借字形猜測出詞句的大意。
綜上,在識字教學的過程中,要正確處理各種關系,即教材、教師、學生、結構、方法、注意力等基本元素之間的有機結合。要保證識字教學的質(zhì)量,各種識字法的結合是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同時要要消除孩子們的害怕心理和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關注他們的成長,通過各種鼓勵,激發(fā)他們對識字產(chǎn)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