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延杰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日益加強,勞工標準問題已成為各國貿易中爭論的新議題之一。中國作為勞動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至關重要,而受勞工標準影響最大的也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工業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其產品出口連年保持較高增長勢頭,我國己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紡織品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由于國際勞工標準等國際環境的變化以及美歐國家對我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損害了我國紡織業產品出口貿易的權益。另外,隨著科技進步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紡織品生與環境、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問題,各國紛紛提高紡織產業的技術標準和環保要求。這固然有利于產業發展,但是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卻利用自己的高標準來限制低標準國的產品輸入,于是包括勞工標準在內的一些國際貿易領域的新名詞大行其道,這些高標準正是我國紡織品出口的軟肋,造成我紡織業每年巨額的損失。因此,深刻了解分析認識國際勞工標準的相關內容,正視其對我國紡織業出口貿易的影響,并及時、科學地采取應對措施,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勞工標準;紡織出口;分析
一、研究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紡織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尤其在2001年以后,我國紡織業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中有了顯著的提高。但是在國際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紡織業進入后配額時代的大背景下,我國紡織業正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是紡織大國,卻不是紡織強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弱,缺乏自主創新意識,技術設備落后,人才緊缺,行業的增長方式任以粗放型為主,資源浪費嚴重,銷售渠道和市場單一,產業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紡織行業協會及商會對企業的管理不到位,這些都嚴重制約著我國紡織業的發展。紡織業要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實現“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就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挖掘開發國內市場,開拓多元化市場,樹立品牌戰略,完善紡織業外部運行環境,發揮中國紡織品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調整紡織品結構,使紡織業發展與我國的經濟增長、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社會發展相互協調,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國的紡織產業在國際社會的舞臺上長久立于不敗之地。因此,深入全面地研究紡織業的貿易格局并如何開拓我國紡織業的市場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學者對勞工標準問題的研究,從貿易角度看,主要是探討對我國貿易出口的可能影響,并給與政策和建議,對其進行了系統、深入地研究,取得了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近年來,各國學者出版的有關勞工標準對紡織業出口影響的學術論著主要集中研究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關于國際貿易對中國勞工標準影響研究。李世軍(2010)發達國家主張將國際勞工標準與貿易協議掛鉤,以此來削弱低勞工標準國家的出口優勢,我國的勞工標準相對于發達國家較低,將勞工標準問題與貿易協議掛鉤,將會對我國的出口貿易造成影響。
王鉑(2010)采用勞工工資的變化率作為勞工標準變化指標并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在保證模型穩定的情況下,估計國際貿易和出口對中國制造業勞工標準的影響,然后對模型進行向量誤差修正,并分析向量的脈沖響應和方差分解,再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
楊玲(2009)基于經濟學、貿易學等相關理論,從勞工標準的內容出發,以勞工標準對出口貿易的影響作為主線,從理論和實證兩個角度對論題進行了分析。運用實證分析進一步探討了勞工標準和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
2.關于勞工標準概況的研究。劉旭(2003)提出國際勞工標準是當前國際貿易領域的一個焦點問題,并闡述了國際勞工標準的含義,分析了發達國家要求將國際勞工標準納入國際貧易體制的原因,介紹了關貿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在國際勞工標準問題上的斗爭,以及近年來國際勞工標準的最新發展。
Aggarwal(1995)研究了10個發展中國家核心勞工標準的執行情況和他們與美國的雙邊貿易關系,發現出口國對核心勞工標準的遵守情況與他們向美國的出口份額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低勞工標準的發展中國家和高勞工標準的國家相比,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出口優勢,Aggarwal認為,一國較低的勞工標準并沒有為其帶來更多的出口,同時指出,在發展中國家,出口部門的勞工標準往往高于非出口部門的勞工標準。
OECD(1996)對核心勞工標準中的自由結社權和集體談判權與出口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OECD所采用的數據是1980年至1990年10年期間世界市場上某個國家的出口變動率作為出口的研究變量,并對此作出總結,認為勞工標準對出口以及專業化方式幾乎沒有影響,認為核心勞工標準對出口競爭力的影響沒有根據。
3.關于我國紡織業出口貿易狀況的研究。程媛媛(2009)借鑒相關領域研究成果,建立理論基礎和定量、定性分析框架,分析和評價我國紡織服裝業的出口競爭力。定量分析通過基于統計數據的指標測度和橫向、有針對性的比較,對產業出口競爭力在國際的地位形成較為直觀和清晰的認識。
卜涵(2013)通過對影響我國紡織品的各個因素的研究分析,揭示影響我國紡織品的國際影響力的各個要素的單個因素現狀及競爭力狀況,以波特鉆石模型為基礎,研究其對我國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并進而研究鉆石模型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
唐筱辰(2014)從出口質量角度來研究探討我國紡織品服裝業及其細分行業出口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利用紡織品服裝出口復雜度模型,對1992年至2012年間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紡織業及其細分行業出口復雜度進行測算分析。
Rodrik(1996)使用了一系列衡量勞工標準的變量來分析勞工標準與勞動成本,比較優勢和貿易勞動以及國外直接投資流入的關系。此外,一國國際勞工條約加入數目越大,則所執行的童工標準就越高,但是國際勞工條約數目與發展中國家紡織品和服裝出口沒有關系,并且童工標準和其他一些勞工標準的變量對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也只有很弱的影響。
4.關于紡織業勞工標準的研究。王丹萍(2012)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以回歸分析為主,建立VAR模型,結合多因素研究勞動力成本對紡織業出口的影響。
方建國(2011)采用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 SA8000 標準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分析其對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影響,探索紡織服裝行業應對SA8000 標準的對策,保持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陳浩哲(2009)著重分析了我國紡織業面臨的勞工標準問題,指出SA8000中的勞工標準成為阻礙紡織業的一個重要的貿易壁壘。
三、發展趨勢
美國、歐盟等主要貿易伙伴國的需求銳減,導致紡織企業的出口規模急劇減小, 再生產能力下降,大幅裁員,影響國家穩定。作為我國出口支柱型產業的紡織業受影響頗大,形勢不容樂觀。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為應付國內的經濟衰退,通過輿論造勢使得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范圍內再次呈現抬頭趨勢。以非關稅壁壘為代表的各種貿易保護措施必將再次被西方主要發達國家所采用,以保護其脆弱的國內經濟。毫無疑問,在這樣的國際形勢下,我國具有競爭優勢的出口企業將面臨嚴峻挑戰。以勞動密集為典型特征的紡織業應時刻警惕諸如勞工標準的“藍色貿易壁壘”,強調勞工標準的SA8000社會責任標準就是其中的一種。因此,研究勞工標準對我國紡織業出口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家龐.國際勞動公約概要[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1.
[2]師坤.論國際貿易中的國際勞工標準及對中國的影響和對策[D].華中科技大學,2012.
[3]王丹萍.勞動力成本對紡織業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D].南京工業大學,2012.
[4]鄒鈞.WTO背景下的勞工標準與中國對策[J].經濟縱橫,2011,(09).
[5]姚梅鎮. 國際經濟法概論[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