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飛 楊元章 廖友國
【摘 要】為了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現代化,十八大報告提出“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關鍵詞】農民;組織化;模式選擇
一、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必然性及模式選擇
(一)必然性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引領農民進入國內外市場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實質上就是通過各種有效的形式把農民引入市場,從根本上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實踐證明,在穩定以家庭經營為基礎的雙層經營體制的前提下,把單家獨戶的農民有序、合理地組織起來,整體進入市場,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
(二)模式選擇
我國現有農業經營主體,是在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按農業經營主體類型劃分,主要有:承包農戶、專業戶(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其他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
從各地實踐來看,目前出現的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合作社組織模式,協會(包含經紀人)組織模式,公司+農戶的組織模式,市場帶動型組織模式。這四種模式中,真正能夠提高農民市場經營地位、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的,只有合作社組織和各類農產品協會。因為只有這些由農民自己組織起來的經濟組織,才可以真正實現農民之間的聯合與合作,才能夠真正代表農民的利益,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連接農戶與市場。
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
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是制約當前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體制障礙。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民群眾自愿聯合的互助性經濟合作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這種組織形式,生產在家,服務在社,即不削弱家庭經營的活力,又能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經濟的問題和困難,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的優越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節約成本多獲利,增加了社員收入。合作社統一購買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統一提供技術、信息服務,進行規模化專業生產經營及管理,降低了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合作社與農產品加工企業、超市及國內外需求市場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收購價格會比當地市場價格高,增加了合作社的利潤。社員通過二次返利和分紅,增加了社員收入。截止2015年12月,四川省渠縣29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有50760名社員,統一組織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總值14282萬元,比農戶零星購買農業生產投入品節約1908萬元;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總值49561萬元,比農戶零星銷售農產品多獲利3845萬元;可平均增加社員收入1133元。
2.提高了社員抵御風險的能力。合作社有效整合資金、人才、信息、科技、市場等生產要素,為社員提供及時、可靠的產、供、銷各環節市場供求信息、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服務,增強社員合力,提高抵御生產風險和闖市場的能力。
3.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這個平臺,與合作社利益緊密相聯的龍頭企業、社會能人等為了節約合作社的生產成本、擴大合作社的生產規模、打開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增加市場占有率、打造合作社的知名品牌,會大力引導合作社社員進行新品種生產、新技術的學習和更新。
三、對縣域經濟的主要貢獻
以四川省渠縣為例:
1.渠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穩步推進,成效明顯。截止2015年12月底,我縣經工商注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297個,國家示范社6個,省級示范社9個,注冊資金85904萬元,入股土地面積13210畝,社員50760個,帶動農戶60300戶;催生了20萬畝優質柑桔、10萬畝黃花、5萬畝高產油菜、4萬畝中藥材等多個特色產業群,形成了種植有規模、布局講科學、品種最優化、產銷一體化的農業產業格局。
2.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農民增收。2015年度,經工商注冊登記的29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收入5523萬元,總支出1923萬元,實現利潤3600萬元,可分配盈余3659萬元。其中:按交易量返還成員總額2832萬元,按股分紅總額790萬元,社員戶均獲利714元。
另外,社員為合作社提供勞務等其他收入戶均以1500元以上。
合作社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社員獲利,社員從合作社經營獲利,社員為合作社提供勞務等獲利,每戶農民三者獲利每年平均在3347元以上,農民獲得了增收。
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對策及建議
大力發展農民專業社,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有效途徑,是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機制、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的重要載體。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圍繞十七三中全會提出的“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經營組織”和十八大報告提出的“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的目標任務,加大扶持力度,加強規范引導,強化指導服務,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又好又快發展。
(一)加快發展
積極配套農業、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扶持政策,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環境。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稅收優惠。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稅收優惠政策,擴大營業稅優惠范圍,完善所得稅減免政策。我們建議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流通業免征所得稅、營業稅、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實行符合專業合作社特點的納稅申報辦法,制定全國統一的銷售和服務專用發票。
2.信貸支持。加大金融系統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貸款力度,切實緩解合作社資金不足的問題。一是建立信用貸款和抵押擔保制度,為合作社中短期貸款提供信貸擔保支持。二是引導支持信用合作。按照“限于成員內部、用于產業發展、吸股不吸儲、分紅不分息”原則,以及地方政府負責、相關部門指導、業務規范有序、風險安全可控的要求,制定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信用合作業務的章程和管理制度,規范開展信用合作。
3.項目引導。如:按照四川省財政廳、省委農工委、農業廳、林業廳《關于更新農民合作社項目信息庫的通知》(川財農[2015]201號)要求,加強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信息庫建設,助推合作社持續、健康發展。
(二)規范發展
規范化是合作社健康發展的關鍵。在加快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規范化建設,力求辦一個、成一個。
1.強化指導。一是農業、工商主管部門要抓好規范化管理,要開展認定工作,建立起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注銷進出機制。二是對合作社的設立登記、章程制訂、盈余分配、“三會”(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等加強指導服務。三是結合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加大對基地建設投入力度,建立合作社人才培訓基地,大規模開展合作社人才培訓,重點開展合作社理事長、財會人員和基層輔導員的人才培訓。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發展,重點是貫徹實施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真正做到“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
2.示范帶動。深入開展示范社建設行動。逐級建立示范社名錄,深入推進示范社建設行動,促進合作社規范化建設。對示范社開展運行監測、動態管理。所有涉農項目和優惠政策,重點向進入名錄的示范社傾斜。要把深入開展這一行動作為促進合作社規范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培育一批經營規模大、服務能力強、產品質量優、民主管理好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促進合作社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品牌華經營。
(三)明確發展方向
要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自辦農產品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增強合作社市場競爭能力。
總之,要堅持發展與規范并舉、數量與質量并重,明確合作社發展前景和方向,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帶動能力和發展活力,做大做強合作社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