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佳
【摘 要】花鼓燈藝術融傳統武術、雜技、燈歌、小戲為一體,展現了農耕時代漢民族人民的生活狀態和特點,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意義和藝術價值,然而在全球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信息時代,花鼓燈藝術逐步面臨著被淘汰的境地,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發揚這一傳統文化瑰寶,唯有創新藝術形式、革新表演內容、塑造藝術品牌,才能使花鼓燈藝術之花久盛不衰。
【關鍵詞】花鼓燈;藝術;發展
花鼓燈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深深扎根于廣大農村,融合了中華漢民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花鼓燈藝術精彩紛呈、門派眾多、風格各異,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可以說,花鼓燈藝術是中華漢民族民間歌舞的優秀代表和典范。
花鼓燈藝術廣泛流傳于淮河流域,在漫長的歷史時空里,逐步占據了華夏文化的主體地位,但在多元文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間日漸萎縮,為了進一步保護、傳承和發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燈藝術,本文試著從花鼓燈藝術的重要性、現狀分析、發展方式三方面,探討在當前經濟形勢下,花鼓燈藝術應該怎樣走出一條政策保護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兼具科學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道路,以期能拋磚引玉,吸引更多領導、專家、學者和花鼓燈愛好者的關注。
一、保護花鼓燈藝術的重要性及探討意義
被譽為“東方芭蕾”的花鼓燈藝術,集傳統的武術、雜技、舞蹈、小戲、燈歌等藝術形式為一體,綜合表現了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漢民族農耕人民的生產、生活狀態,具有獨特的漢民族美學和歷史研究價值。花鼓燈又因其喜聞樂見、通俗易懂、參與性強、流傳廣泛等特點,成為祖國燦爛的歌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漢民族民間歌舞藝術的優秀代表和典范,是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歌舞文化的瑰寶。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領導、專家、群眾都非常關心和重視花鼓燈藝術的保護、傳承與發展,花鼓燈藝術亦不負眾望,取得了許多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盡管如此,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急速變化與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使傳統花鼓燈藝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花鼓燈藝術的保護者,我們不得不放下已有的驕傲和成績,深思花鼓燈藝術的未來發展之路,因此,“如何走好下一步棋?”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的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討意義。
二、花鼓燈藝術的現狀分析
花鼓燈藝術歷經數百年的興衰沉浮,于上世紀九十年代達到繁榮鼎盛、百花齊放的藝術巔峰,在世界掀起一股“中國熱潮”,如今,當這份熱情悄然褪去,人們開始冷靜地思考和整理花鼓燈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方式時,花鼓燈藝術的弊端也日漸顯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表演內容陳舊,缺乏創新。
近年來,民間花鼓燈作品雖有新作,但題材大多取自上世紀中期的傳統農耕勞作或男女打情罵俏的場景,與當下城鄉群眾的現實生產生活狀態脫節,不易引起受眾的共鳴。如近年新作《趕廟會》《小貨郎》《淮畔鼓鄉情》等,無論從音樂、唱詞、動作語匯還是演繹方式等方面來說,都相對老套,缺乏新鮮感,容易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二)民間花鼓燈班子“各自為戰”,難以形成合力。
花鼓燈表演的即時性、自發性決定了民間各花鼓燈班子在藝術流派、表演特點、舞蹈語匯等方面風格迥異,而花鼓燈又是以羅鼓點為起舞標識的,民間花鼓燈班子鑼鼓點各有不同,很難湊合到一起,因而民間各花鼓燈班子“各自為戰”的情況比較普遍,難以形成“化零為整”的強大合力。如歷史上曾出現的“千班鑼鼓百班燈,村村都有花鼓燈”的繁榮局面,也反面印證了這一點。
(三)政府及社會各界對花鼓燈藝術的關注度不夠。
近年來,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雖然加大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扶植力度,但相應的政策保障和監督機制不夠健全,導致一些“惠民扶植政策”很難在基層落到實處,再加上政府和民間資金對花鼓燈藝術單項的總體投入不足,花鼓燈傳承人和基層群眾對表演、傳承和創作的積極性不高。
(四)傳統傳承方式的局限性。
傳統的花鼓燈藝術以家族式傳承方式傳承,市面上鮮有系統的花鼓燈教學書籍、影音教學材料,在當今信息化、多元化高速發展的時代,花鼓燈仍然以“地域集結”及藝人間“口傳心授”的“慢”傳承方式傳承,花鼓燈藝術的傳承和普及,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三、花鼓燈藝術的未來發展之路
藝術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任何脫離現實的藝術都是沒有生命力和意義的。花鼓燈起源于農耕時代的傳統農耕生活,若想“藝術長青”扎根現代,就必須牢牢扎根于現實生活,不斷地推陳出新、樹立品牌,才能走出一條群眾需要、群眾參與、群眾支持、群眾喜愛的未來發展之路。
(一)注重創新,突出特色。
創新是藝術發展的靈魂。花鼓燈藝術如果只滿足于過去的表演形式或內容,終將遭到淘汰。因此,花鼓燈應該從現代生活中提煉和記錄舞蹈語匯、燈歌唱詞、音樂舞美等元素,創造符合現代人審美情趣、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作品。如:在花鼓燈舞蹈中加入街舞、影子舞等動作元素;在音樂中增加弦樂、民樂等樂器;在服裝造型上進一步突破、創新等。
(二)聚集力量,塑造品牌。
一是各民間花鼓燈藝術團應摒棄“固步自封”、“畫地為牢”、“沽名釣譽”的名利之爭,集中優勢力量,整合優秀資源,合力打造“安徽花鼓燈”這個大品牌;二是充分發揮“名片效應”。“名片效應”相當于一種品牌效應,它可以帶動人群、強化事物、擴大影響。如:韓國明星“鳥叔”、電視劇《大長今》、《來自星星的你》等“韓國名片”,都帶動了“韓流文化”的發展。安徽有著名的花鼓燈舞蹈大師“馮國佩”“中國花鼓燈第一村”、著名歌曲《好一個花鼓燈》等文化“名片”,均可以參考“韓流文化”的宣傳發展模式。
(三)政策保障,資金支持。
群眾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重視:一是需要政府主導解決花鼓燈發展的先決條件,建立、健全各項政策及監督、保障體系;二是需要各級政府加大資金投入,保證花鼓燈藝術發展基金足額撥付和有效使用;三是需要政府加強對花鼓燈藝術的宣傳、包裝及推廣力度。
(四)重視人才培養和儲備。
未來的競爭,是市場的競爭,更是人才的競爭。花鼓燈藝術未來的發展是隨著人才的培養、儲備以及人才的增量來體現的。人才培養首先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如:教科書、光碟、教學大綱、專業教師等;其次是采取適當的人才獎勵機制,通過比賽、演出等形式,激發花鼓燈藝人參與和創作花鼓燈的熱情。
(五)開發和推廣藝術衍生品。
優秀的文化產品可以催生經濟效益,我國藝術衍生品市場的發展前景廣闊。隨著花鼓燈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人們可以試著將花鼓燈的藝術形象,如:馮國佩大師創造的經典舞蹈語匯等,進行二次加工和創作,設計出一些饒有趣味、特色十足、兼具審美和美育特征的擺件、玩偶、T恤、馬克杯等藝術衍生品,進行大眾化推廣。
參考文獻:
[1]謝克林.中國花鼓燈藝術[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