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了
現代農業的發展,講求的是創新、創意。通過對農業經營創新,日本改變了農業的傳統形象,撬動了大市場。
地少人多、山地丘陵遍布的日本,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曾經與現在的中國一樣,面臨著農村人口老齡化、勞動力外流、農田放荒等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到了2008年,日本農民的收入甚至還不及1995年的一半。如何重新喚醒農、山、漁村的發展活力,吸引高素質人才回流農村?幾番思考后,日本選擇了農產品謀新這條創意之路。
“一村一品”
大分縣是謀新之路的先行者。位于日本西南部的大分縣,曾是一個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山區縣,除了幾個不大的盆地之外,沒有大的平原。歷史上,日本西南部曾長期處于小藩割據狀態,這種政治割據影響了農業生產。因而,大分縣的農特產品雖然種類繁多,但產量不大。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一村一品”運動,鼓勵一個村子發展一個特色產品或產業,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活用傳統技術,極大地促進了大分縣經濟的發展。
雪子壽司——包裝特產,打造品牌
在大分縣本匠村,一位名叫高橋文子的婦女本來是開理發店的。那時,“建設豐之國學校”給了該村3個培訓的名額,她是其中的一個。培訓結束后,她組織村民,準備做點有創意的事情。
此時,一位香菇種植者提出,可否利用當地香菇制作成什么食品。高橋文子采納了這個建議。隨后,用蘿卜、大葉和香菇混合制作成壽司飯,取名“雪子壽司”,并參加了林業廳的食品競賽,奪得第一名;代表大分縣參加全國競賽,再次獲得冠軍。
兩次奪冠,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報道,從此,毫不知名的“雪子壽司”一躍成為本匠村乃至大分縣的名牌產品。
高橋文子的創意并不新鮮,但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日本在發展農業過程中,對人才的培養。如果高橋文子不去參加培訓,她可能永遠也不會想到,要利用本地農產品做出享譽全國的壽司,而是守著自己的理發店,做一輩子理發師。
“品嘗肥牛大喊大叫”——用活動撬開銷路
大分縣的“豐后牛”是日本有名的食用肉牛品種,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普及,耕牛越來越少了。為了有效利用原來飼養耕牛留下來的大片草地,當地人以20萬日元為一個認養單位,針對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開展了認養肉牛的活動。并用當地的特色產品作為利息,每年寄給認養主人。
后來,這種活動發展為每年一度的“品嘗肥牛大喊大叫大會”。每到秋天,農家邀請肉牛主人到牧場來,酒足飯飽之后,選出100人依次在噪音測定器跟前大喊大叫,根據噪音大小等評選優勝者。不僅如此,凡聚會參與者,皆可通過抽獎獲得獎品。當然,獎品是當地特產。這樣的活動,受到了城鄉居民的歡迎,不僅振興了畜產業,也使閑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
在倡導和推廣“一村一品”運動后,大分縣的農產品打開了銷路,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如今,大分縣的香菇和麥燒酒在日本市場占有率居第一位。其中,干香菇生產占國內份額的32%,麥燒酒份額占30.7%。許多國家領導人和政府代表團紛紛前往大分縣考察學習“一村一品”運動,其儼然已成為農業振興的重要途徑。
吸引都市人的周末
農村勞動力的外流,導致了農地棄耕、農業后繼無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日本把農業生產和藝術加工融為一體,利用田園風光滿足人們游樂的需要,以此作為產業升級、價值增值、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市民農園——打造特色周末農業
八千代區距離神戶市約45千米。該地區本沒有什么著名的觀光資源,但當地充分利用了靠近京都、大阪、神戶等幾個大城市的地理優勢,通過山間溝谷的閑置農地,大范圍設立市民農園。2004年,其住宿型市民農園甚至獲得了第二屆“往來!日本大獎”冠軍“內閣總理大臣獎”。
當今,有許多日本人退休后都向往田園生活,希望從事一些農業勞動,但又不愿徹底放棄都市的便利生活而整天干農活。正是看到了兩者之間的矛盾,八千代區修建了可供住宿的市民農園。市民可以在周末離開大都市到農村去,享受農業勞動的樂趣。
與一般市民農園不同的是,八千代這里有廚房、衛生間,租用者每周可以數次往返,也可以安心住下來享受農業勞動的樂趣。不過,并非人人都可申請租住,還有兩個前提條件:一是每月至少到農園待4天以上;二是必須參與除草等共同勞動。
自興建市民農園之后,到訪八千代的外地客人逐年增加。該地區現有人口6 000多人,年接待外地來訪者31萬人次,經濟波及效果超過12億日元,還創造了包括老年人、婦女在內160余人的雇傭崗位。
“姐妹村”——尋找精準目標客群
優越的地理位置為八千代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但并非每一個村莊都有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群馬縣的川場村就是這么一個普通的地方,但通過結交“姐妹村”,精準目標客群,它最終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道路。
起初,川場村主要靠自主自立進行建設。后來發現,毫無特色的他們競爭力薄弱。隨即轉換思路,與東京都世田谷區結為姐妹關系,由兩地政府出資設立公益性企業——“世田谷區民健康村”。通過開辦農業教室、木工教室、茅草屋教室和紙造型大學等吸引世田谷區的人們,還開展山村留學活動、梯田認植制等,全方位進行城鄉交流。
如今,世田谷區民已將川場村作為第二故鄉,區政府經常組織區民到川場村觀光旅游、購物。而川場村民也通過周末在世田谷區舉辦展銷會,擴大了產品銷路。
普通山村與大都市的一個區結為姐妹關系,這使城鄉聯系更加緊密,農村資源可以根據城市居民的需求而設計安排,使農產品有了一個穩定的銷路,觀光業客源也有了保證。
技術增加附加值
日本農業的自然稟賦并不好,國土面積狹小,自然災害又比較頻繁。但是,日本通過標準化生產出了一系列優質、生態的食品,成功實現了工業化和信息化。
在佐滕功氏先生的果園里,種植工藝嚴格標準化,梨樹的整形、疏花、疏果、施肥、澆水都嚴格按照標準執行。所以,這里每棵果樹的高度、枝杈的長短、枝條的傾斜角度也幾乎是一致的。枝葉分布均勻、光照合理、結出來的果實大小、重量、品質也就一樣了。
作為宮城縣豐水梨的主要產地,想在藏王町選果廠選出一個上好的梨,首先要經過人工剔除不規則的果實;然后,由計算機進行遠紅外系統體檢,根據糖度、熟度、酸度、水浸四個指標的測試分類;之后,經過機械衡量大小、重量、形態分級;最后才選出不同等級的梨果,自動打包、蓋章、倉儲。
經過這樣嚴格的工藝流程選果,梨果的品質得到了保證,價格自然也就上去了,一個梨最高可以賣到500日元(約17元人民幣)。
旅游觀光帶動發展
稻田藝術節——腦洞大開創造新景點
日本的動漫聞名世界,在耕地農田的過程中,日本人將他們引以為傲的動漫“平鋪”到農田中,吸引了許多旅游者坐著飛機去看。
上世紀90年代初,青森縣田舍館村想要搞活經濟,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于是村委會就策劃用稻田在田間作畫。每年4月,村民們會事先設計好今年要表現的圖形,然后精確地計算如何在一大片稻田里種植不同種類的水稻,并組織人員在田地里用蘆葦稈做出上千個標記點。最后,在稻田里種植不同品種,長成有著不同顏色葉子的水稻,由此形成“稻田畫”。
到了稻谷成熟的季節,游客們可以在綠油油的田地里看到很多熟悉的卡通和漫畫人物,其中包括哆啦A夢、日本忍者,還有騎著戰馬的拿破侖等。現在,每年去田舍館村參觀旅游的人,超過20多萬人。甚至還有大企業找上門,希望能利用農民們的稻田畫來種植廣告。
南瓜森林——以農業為主題建公園
通過農業打造公園,也是日本目前十分流行的一種游玩方式,其中,以江永崎南瓜森林最為新奇。憑借著三大特點,南瓜森林吸引著全國各地的觀光者。第一大特點是“野”。它遠離城鎮,四面全是山林野地。第二大特點是“洋”。它是一位名叫久門渡的農家弟子,在對南歐考察多年后,依照南歐田園風光而創立的。這座20萬平方米的園子,處處都彌漫著濃郁的南歐風情。第三大特點是“學”。園內設有西式食品教室,游客可以在老師的指點之下學個一招半式。
多力合作的必然
日本面對國內農業的發展困境,積極謀新農業創意發展之路。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多力合作下的必然結果。
1.政府、行業協會的大力支持。
為了推廣“一村一品”運動,大分縣政府在特色產品的生產、開發、擴大銷售渠道等方面給予了很大的支持,如成立大分縣農業技術中心、在全國各地舉辦產品展示會、在海外設立試銷點等。
2.培養人才,提高農民組織化水平。
在發展新農業的過程中,日本并非一味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還注重對人才進行培養。上文提到的“建設豐之國學校”培訓,人們可以在培訓中結識許多行業領軍人物,結束后還可以尋求支持。
日本以其自身的實踐說明,農業產業的潛力挖掘,關鍵在于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不斷提高農民的素質,提升農業的科技化、規模化和集約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