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實

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今年的“兩會”務實,強調中國經濟增長率在快與慢、國企改革在進與退、金融改革在取與舍之間尋求理性平衡。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雖然中國“兩會“年年召開,但很少像現在這樣備受世界關注。“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做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對十三五期間,特別是2016年宏觀經濟和各項改革進程進行了安排。
政策目標有進有退。形勢越是復雜,政策調控就越要有所選擇。
第一,在微觀福利上有進,在宏觀增長上有退。一方面,中國務實下調了短期和長期的增長目標,將十三五增長底線定為6.5%,將2016年增長目標定為6.5%~7%區間,表明了對宏觀增長減速的客觀容忍;另一方面,中國明確將發展目標定位為為人民謀福祉,絲毫沒有放松對決勝小康的硬要求,并將穩增長的核心考慮確定為保就業、惠民生。
第二,在內部均衡上有進,在外部均衡上有退。一方面,中國將發展動力更聚焦于內部,強調通過供給側改革提振全要素生產率,全力培育消費型的內生增長新模式,并明確指出要“深挖國內需求潛力,開拓發展更大空間”;另一方面,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并未給出明確的貿易增長目標,只是強調了“進出口回穩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顯示出在外需乏力、風險林立的國際環境中不冒進、不強求的務實改變。
第三,在協同監管上有進,在金改節奏上有退。一方面,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方面,政府工作報告將“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放在了段落最前面,這種順序安排暗示了監管體制改革重心前移、即將破局的趨勢;另一方面,政府工作報告未確切提及注冊制和人民幣國際化,并強調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反映出在國際國內金融市場動蕩、系統性風險隱患尚存的背景下,中國在推進互聯網金融、資本市場根本性改革和金融對外開放上將更加審慎,改革方向不變,但必要時可以適當放緩節奏。
政策搭配有張有弛。中國經濟面臨著國際國內雙重壓力疊加的發展挑戰,單一政策勢單力孤,即便再正確、再有效,也難以解決一攬子問題,只有內容協調、效果協同的政策搭配,才能應對復雜局勢。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傳遞了中國政策搭配頂層設計的重要信息。
一方面,供給側政策展現出有細節的張力。強調以敬民之心,行簡政之道;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提高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采取兼并重組、債務重組或破產清算等措施,積極穩妥處置僵尸企業;鼓勵民營企業擴大投資,參與國有企業改革。
另一方面,需求側政策展現出有節制的松弛。全球需求側政策都已經進入瓶頸狀態且邊際效用遞減,相比之下,中國“三松”政策搭配的空間反而較大。
政府工作報告在肯定政策有空間的、確定政策要發力的同時,也警示政策要留余地,“留有后手、謀勢蓄勢”,這暗示著,中國政府對國際國內形勢的短期發展、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未來釋放始終保有警惕。
具體來看,財政政策寬松力度明顯加大,2016年擬安排財政赤字2.1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5 600億元,赤字率提高到3%,已達到國際警戒線。貨幣政策雖然沒有改變“穩健”基調,但會在靈活偏松的方向更加有所作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要統籌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利率、準備金率、再貸款等各類貨幣政策工具”,這暗示著降息還將出現。匯率政策強調了“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意味著人民幣有效匯率高估壓力的釋放將是漸進的,匯率底線依舊是“均衡水平”。
基于對中國漸進式改革和穩健宏觀調控的分析,筆者認為,政策效果的顯現也將是一個“有快有慢”的過程,需求側刺激性政策的效果將很快顯現,供給側結構性政策的效果則將緩慢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