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君
家風家訓培育,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的有效抓手。近年來,佳木斯市以“德潤佳木斯”主題實踐活動為總載體,以家風家訓建設為切入點,廣泛開展“傳立家風家訓凝聚道德力量”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弘揚家庭美德,以良好的家風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一、深入挖掘、征集整理,“立”好家風匯集良好道德滋養
家風家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以農村為重點,挖掘,總結、提煉、整理出一大批好家風好家訓,為廣大城鄉群眾提供道德建設的好素材、好藍本和好教材。
一是突出地域特色,挖掘家庭文化。佳木斯是抗聯主戰場、知青的故鄉。我們組織老抗聯、老戰士后代和老知青、老專家深入挖掘我市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用他們的文字和語言來表述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秀家庭文化。先后邀請了抗日將領夏云階的外孫女李慧文、抗聯名將王效明的兒子王民和部分老知青、老專家親自撰寫家風故事,用偉大的抗聯精神和無私奉獻的知青精神教育后人。
二是把握時代要求,開展征集活動。按照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圍繞“孝道、誠信、儉樸、立志”等方面,通過在經典家訓中尋找和長輩口述、家人共議等形式,整理、編寫體現時代要求、弘揚傳統美德、貼近生活實際的治家格言、家風家訓。組織各級新聞媒體和網站、微信平臺面向城鄉群眾廣泛征集?;顒娱_展以來,共征集稿件900余篇。其中,有近300篇稿件來自于鄉鎮村屯。
三是精心歸納整理,編印教育讀本。組織專人對征集到的好家風好家訓等稿件進行分類整理,并組織專家學者進行評選、修改,以“孝老愛親、勵志修養、和諧互助、愛崗敬業”等為主題,評選出優秀稿件200篇,收錄到《“傳立家風家訓凝聚道德力量”宣傳教育讀本》之中,使傳統的家風家訓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接相適應,推動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發揚光大。
二、廣泛傳播、全景展示,“揚”好家風培育崇德向善風尚
為提高優秀家風家訓的知曉率和認同度,我們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宣傳陣地、文化藝術等載體,廣泛開展傳播展示活動,使廣大群眾在活動中領悟家風家訓內涵。
一是發揮各類媒體優勢廣泛宣傳。在集中推出廣播、電視、報紙專版、專欄和訪談節目的同時,還充分發揮佳木斯公眾信息網、佳木斯文明網,佳木斯政務、文明佳木斯微信平臺等新興媒體傳播速度快、群眾便于參與的優勢,以圖文、視頻等形式,重點對道德模范、身邊好人、抗聯將領后代、歷史文化名人和所征集入選的好家風故事進行集中的宣傳和展示。截至目前,各媒體共刊發稿件300多篇,播發訪談節目5期。
二是依托農村宣傳陣地集中展示。利用鄉村文化活動中心、文化墻、宣傳板、善行義舉榜等陣地,通過張貼好家風好家訓作品、宣傳畫、公益廣告等形式,大力宣傳展示,讓廣大群眾直觀感受家風家訓的魅力。利用戶外LED屏、道德講堂、社區學校、農家書屋等宣傳陣地集中播放家風故事微電影。廣泛開展家風家訓“掛廳堂、進禮堂”活動,組織文化志愿者進村入戶寫家訓、拍全家福,制作成匾額、條幅等,掛在廳堂之上。
三是通過群眾文化活動生動呈現。組織城鄉文藝隊伍以好家風故事為原型進行藝術創作,在文化大院、文化廣場等農村群眾文化場所,通過道德小戲、小品、相聲等形式,將好家風好家訓呈現給廣大農民群眾。截至目前全市各地共開展各類文藝活動近500場。從各縣(市)區涌現出的優秀節目中精選了道德小戲《錢是假的,愛是真的》、表演唱《家風助我成長》、快板《孝道》等12個節目,在全市展演活動中進行演出,并邀請影視名人張國強現場講述自己的家風故事,生動展示了全市家風家訓建設成果。
三、典型示范、強化引導,“議”好家風帶好民風促好鄉風
好的家風家訓寫出來、掛出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過家風家訓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精神風貌,從而帶動鄉風民風、黨風社風的不斷好轉。
一是發揮先進典型榜樣力量,傳承好家風好家訓。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強“新鄉賢”的選樹工作,先后涌現出“全國道德模范”趙永錄、盛春德,“全國最美家庭”陳淑梅,“愛心媽媽”劉海榮等一大批農村典型。對他們的家風故事進行總結提煉,組織“新鄉賢”親自講述家風家訓故事,用典型事跡去引導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正能量。
二是結合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踐行好家風好家訓。廣泛開展“建設新農家”“最美家鄉人”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群眾自覺踐行家風家訓。開展文明家庭、誠信農戶、好 (下轉15頁)(上接9頁)婆婆、好媳婦等評選活動,宣傳他們的好事跡,樹立學習榜樣,推動家風家訓落到生產生活和日常言行之中,落到實現個人理想和家庭幸福之中。
三是融入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庚續好家風好家訓。堅持把家風家訓建設融入到群眾日常生活之中,組織各個家庭將家風家訓寫成“傳家寶”,隨著家人的遷移和成長,得以代代相傳。把家風家訓與校園德育、傳統文化等有機結合,納入課堂教學、校外閱讀等環節,讓青少年在心智啟蒙和人格形成時得到熏陶和啟迪。
四、大處著眼、小處入手,“用”好家風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家風正,則民風淳。我們以家風家訓建設為載體,以培育“家庭文化”為入口,促進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美麗鄉村建設的“軟實力”不斷得到提升。
一是從“抓建設”到“換思維”,有效提升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要改變農村面貌,首先要改變村民們的精神面貌,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我們以家風家訓建設為切入點,積極引導農民從小事做起,從自己做起,破除陳規陋習、轉變落后思想,養成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習慣。如今,好家風好家訓已逐漸滲透到村民日常生活各個方面,成為農民群眾的日常行為和思維習慣。
二是從“要我干”到“我要干”,充分調動了農民的自主參與熱情。通過在村屯中開展“亮家風、比家風、學家風”,使村民們的觀念發生了轉變,意識到了只有和諧互助才能建設美麗家園。通過好家風好家訓的引導,廣大農民建設美麗鄉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了,從伸手要錢轉變為主動出工、出勞、出車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三是從“傳家風”到“建體系”,不斷加強農民的道德約束能力。發動農民討論制定村規民約,成立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在遏制陳規陋習、倡樹文明新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全市90%村屯都建立了鄉村道德規范。今年,我們還結合家風家訓建設,制訂了《佳木斯市市民文明公約》,從而建立健全了家有家風家訓、村有村規民約、市有文明公約的道德規范體系。
(編輯/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