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文
傳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保持自身特點和特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今高速成長和發展的社會前提下,如何保持固有的帶有地域特色的傳統藝術向前不斷發展,并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和價值,是我們當前要面對的一個重要任務與課題。
一、傳統美術在當下的傳承與走向
誠然,我們在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的同時,更要不斷地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與需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當今的首要問題是如何保留傳統技藝特色。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關鍵在尋根問源,而不是拿來即用,在這個問題上要有主次之分。首先,研究民族文化的發展與形成的同時,要學習民俗技藝技法的傳統精髓,傳統技藝的傳承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在理解了其文化脈搏,掌握了真正的傳統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民間技藝才能使其發揮作用并得到健康的發展。
至于說到傳統藝術的傳承與走向的討論議題,我們現今藝術類大學在傳統技藝技能的藝術教育時,尤其當下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世紀現代化高速發展,藝術文化表現日新月異的大的文化背景下,有些片面的方式往往不是從自身的文化背景根源出發去發展與研究本民族的優秀傳統與技能,而是把其他不同于自身文化背景的藝術表現手段來替代或當成自身文化傳統向前發展的形式。換句話說就是把不同于自身傳統的文化強加于自身傳統之上去謀求發展與改變。這樣做法帶來的結果就會使文化傳承和技藝傳承的原點出現偏頗,繼承和發展民族藝術傳統的走向也就會出現一定的體貌不一失去原有的味道,甚至在今后的自身發展的主流藝術表現中出現失去自身傳統技藝的危險。所以在綜上所述的因素下重新審視傳統藝術的發展及當下價值極為重要。
二、傳統藝術在當下的發展與反思
當代藝術只能是傳統發展下延伸繁衍出來的現代表現,在保持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來反映表現當代的意識形態,所以說傳統既是相對穩定的,又是不斷發展的。正如現代建筑的代表包豪斯創始者,首任校長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在其所著《全面建筑觀》一書中所言“真正的傳統是不斷前進的產物,它的本質是運動的,不是靜止的,傳統應該推動人們不斷前進”①。縱觀世界其他各民族的藝術傳承與發展,都有它以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但走向未來離不開過去的影響,但卻又不能自始至終一成不變,要走向自己對應發展的未來,要發揮發展自己的優勢,就不能割斷傳統的延續,否則就存在無根源性和盲目性,否則自以為利用現代手法來表現的事物現象,卻實際上可能是失去了傳統技藝的精髓??v觀古今,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藝術表現形式歷來都是多姿多彩的,每個民族的傳統藝術表現都有其他異域文化不可取代的獨特性。因此,在大學藝術教育的傳統技能教學中要體現民族藝術傳統技藝在當下的發展與價值,就必須既在重視傳統技藝的根源和原始風貌的同時,重視表現民族傳統技藝自身延伸的各自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念的發展變化。后者為根據,前者為表象,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教學中應該著重傳統技藝與當今社會結構發展相結合的思路。重視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的同時,傳統技能的自然發展規律的變化也應該適應,不應用現代的思維或其他的技巧盲目替代。不能停留于簡單技藝模仿的空洞的認知階段,否則一旦接觸實際創作應用,就面臨著僵化的對待民族傳統技藝的問題。所以在研究中首先要從著重于民族文化藝術的根源入手,要從根本的傳統技能出發,與民族自身傳統理念相結合。因此,要肯定民族傳統藝術在當下的價值,我們要在堅持傳統技藝的同時來適應現代技術的融入,在藝術實踐中去堅持不懈的學習與改進。只有這樣,傳統藝術技能在現今的社會發展中才能承前啟后,以其獨具特色的形態走向當代,體現出自身價值。
三、傳統技能在當下的作用及影響
新世紀以來,人們在探索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同時,也在思考與探討傳統技藝在當前社會的作用與應用。不過,在這方面有人強調近代的傳統,有人強調古代的傳統,有人著眼于傳統觀念,有人著眼于文化根源,可謂各有所研。一個世紀以來,對傳統的種種看法都與走向現代的思維關聯在一起。在一些人思維中,要形成像西方一樣的現代藝術體系,就必須與傳統決裂,走向藝術現代表現只能以擺脫傳統的束縛為前提。于是在藝術教育界也出現了一些片面的對西式的教育體制的仿效,對傳統技藝以外的諸多藝術技巧的推進方式。
回顧歷史,我們更可以看到,在接受和引進異國不同文化和技藝的同時,也看到了積極融合創新與發展新的一面,有許多積極引進學習其他異國技藝和先進工藝的前人,他們有些并沒有一味的拋棄自身傳統技藝,而是自覺的取舍,并使之成為其藝術新作的源泉,使傳統技能得到革新和發展,從而使人們加深了對傳統技能的理解與認知,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在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傳統技藝的傳承理念教育,來培養學生從學習傳統文化到接受對祖國文化遺產的熱愛,提高民族自信心有著深遠的意義。因此,傳承具有民族生命力的傳統文化與技藝,為的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豐富發展傳統自身的延續,這從某種意義上說契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傳承與發展價值。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藝術院校的民間藝術創新所產生的社會效應研究》項目論文:項目編號:12542109
注釋:
①轉引錢安明;《包豪斯對中國設計教育影響淺談》,設計在線(www.dolcn.net),發布時間:2002年5月8日。
參考文獻:
[1]中西美術批評比較. 河北美術出版社,
李一著,2000年6月.
[2]傳承與超越:當代民族藝術之路. 人民
出版社,宋生貴著,2007年8月.
[3]藝術創作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陳望
衡著,2007年4月.(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