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濤
關于新聞的概念,通常的定義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然而隨著無線網絡技術廣泛應用、光通訊技術飛速發展,技術進步倒逼產業快速發展,“新近發生”已經逐漸變成了“正在發生”。作為傳統媒體,4G、SNG技術保證客廳里的電視觀眾,能夠和新聞現場正在發生的新聞同步。而隨著技術的進步,新聞現場的當事人也從單純的受眾,變成了傳播者。他們在自媒體時代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小視頻和各種APP客戶端上傳、推送新聞,參與到新聞傳播的過程當中。在這個人人皆可為記者、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專業的媒體記者們的報道怎樣才能從觀眾手中的電視、電腦、手機三屏互動中脫穎而出呢?我們又該怎么說、怎么做呢?
一、現場信息的準確表達
準確性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要求,包括語言、概念的準確,事實判斷的準確以及邏輯推理的準確。這就要求出鏡記者在突發事件的現場,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迅速搜集事件相關背景信息、多點次采訪,核實信息,建立報道思路。盡力排除模糊概念或以偏概全、慎用可能產生歧義的詞語,做到報道內容清楚準確、表達流暢。二是堅持客觀標準,在事實得到證實之前,不做主觀推測和判斷,對說什么、怎么說、說到什么程度有標準。既不失語、也不胡言亂語妄下論斷。
2015年新年伊始,發生在上海的外灘踩踏事件36人死亡、49人受傷。關于事故發生的原因,微博上、朋友圈關于有人拋灑美元和代金券引發踩踏的信息紛至沓來,引發網絡上的罵聲一片。根據人民網輿情監測的統計,截止到2015年1月2日11點,踩踏事件的相關網絡新聞已超過1.78萬篇,相關微博已超過138萬條,相關論壇帖文超過2900篇,相關博客博文超過590篇,相關傳統媒體報道超過950篇。海量的信息創造了一個特殊的“擬態環境”,但是新聞的真相依然撲朔迷離。因此,當央視的出鏡記者在事發地點對踩踏事件進行現場報道時,更多的是采用客觀的數據對比、監控畫面和現場視頻來還原事實、找出真相。網絡資訊發達,帶來了信息的大爆炸,但是海量的信息,并不意味著呼之欲出的真相。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可以把新媒體、自媒體當做信息的補充和一種消息來源。但是更多的需要我們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有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篩選過濾,去偽存真。當各種謠言、傳聞滿天飛的時候,專業記者要去探尋真相,去考證信息,用權威、準確的聲音,客觀報道、澄清事實,引導公眾輿論,加強反思。
二、信息的深度解讀能力
新聞現場,千變萬化,隨著事態的進展,事件的報道重點也要隨著變化調整。這就需要出鏡記者在直播報道中冷靜睿智,具備信息重心調整能力,及時對報道內容進行選擇、編排,突出重點,引導輿論。把握好報道的尺度分寸,能夠對信息有所側重的表達,這要求記者對事件的大致發展方向及來龍去脈等能夠做到心中有數。
2015年3月,央視特約評論員楊禹在博鰲論壇習總書記主旨演講結束之后,迅速對講話內容進行分析解讀。他用六個小叉子,六個對鉤來總結習總書記關于“今天的亞洲,我們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的主旨演講。幫助大家梳理出習近平講話中的關鍵點,幫助觀眾更加透徹地解讀亞洲怎樣發展,怎樣謀求發展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能夠在講話結束之后,迅速做出解讀,必然要對講話的核心思想、國際國內的政治形勢,中央的戰略調整了然于胸。因此,一名出鏡記者在新聞現場報道中要充分掌握背景資料,對事件的走向有全方位把握能力,并且充分預估。同時,發揮現場主編的作用,根據發展進程抓住現場的細節,不斷調整報道重點,凸顯新聞報道的核心價值。
三、信息的人性化表達
直播的新聞報道中,突發事件占有很大的比重。突發事件往往具有公共危機事件的特點:突發性、不確定性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因此,突發事件的報道應該更多關注新聞中的人。記者的報道要站在公眾利益的立場上,“以人為本”為廣大公眾服務,注重從細節中找尋受眾關注的新聞價值。作為主流媒體,記者的職責不是做“標題黨”奪人眼球那么簡單,而是要站在公眾利益、公共安全的角度,關注人的命運。這種人文關懷體現在許多方面,例如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尊重受害者的隱私和情感,避免血腥暴力畫面的渲染,加強事后的心理疏導與服務功能等。
新聞傳媒具有強大的輿論導向和感情導向功能。在遭遇了巨大的創傷和災難過后,公眾的情感、情緒需要有出口得以宣泄。這個時候,理性的報道和聲音就顯得格外重要。2015年6月1日晚,從南京駛往重慶的“東方之星”客船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水域翻沉。“東方之星”號客輪上共有454人,最后成功獲救12人,遇難442人。造成如此之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東方之星”客船翻沉的原因一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造成事件的真實原因必須追究,但在救援階段,輿論的過分關注,往往會影響甚至干擾施救的正常進行。同時,在災難的救援現場生命權永遠大于知情權。
在以往的救援現場,經常能看到記者扛著攝像機、拿著照相機“圍追堵截”救護車、施救人員,追問最新進展的情景。在現場,記者不能影響救援人員履行自己的職責,要對他人的生命表示高度重視和尊重。絕不能為了成就記者的一篇名作,而影響對幸存者的搶救和對遇難者的搜救。在災難現場,記者的報道要體現對生命的尊重,不用“打撈”、“尸體”;不要破壞、展示遇難者遺物;不要追問家屬的感受,盡量保護遇難者的隱私給生命最后的尊嚴。
直播,只能一次成型,不能剪輯和修改。現場直播是對出鏡記者新聞報道綜合能力的考驗。這種能力的培養來源于長期工作中積淀出的對新聞價值的判斷、評價和反應,透射出記者自身的新聞思維能力。在直播報道中,需要出鏡記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了解信息,在保證準確客觀的基礎上,及時調整報道重點,體現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人文關懷。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專業的新聞從業人員需要通過新媒體、自媒體豐富自身的報道內容、拓展消息來源。但是更需要我們用自己的專業素養,發出及時、準確、真實、客觀、權威的聲音,引導大眾的目光和社會輿論。
(編輯/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