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明
摘 要:福建省建甌市玉山鎮上房村高度重視毛竹林資源的開發利用,并已初步形成產業鏈條,促進了當地竹農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竹業成為富民興村的重要支柱產業。該文介紹了房村竹業的現狀和存在問題,總結了竹產業發展經驗,并提出了上房村竹產業進一步發展對策。主要包括:大力推廣毛竹林豐產高效生態培育技術,大力發展村級筍竹加工,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組織等。
關鍵詞:竹產業;現狀;對策;上房村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06-124-02
1 竹產業發展現狀
福建省建甌市玉山鎮上房村位于建甌市南部,是一個高山村,平均海拔800m以上,轄10個自然村,516戶,
2 272人,土地總面積0.43萬hm2,其中有林地面積0.26萬hm2,耕地面積164.2hm2。在有林地面積中,毛竹林面積0.16萬hm2,錐栗面積0.04萬hm2,柑橘面積53.33hm2。2014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4 400萬元,其中筍竹產業總產值3 30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5%。在筍竹產業中,山上竹林產值(一產)1 600萬元,山下加工產值(二產)1 700萬元,山下加工產值超過山上竹林產值。農民人均純收入10 500元,其中80%以上的收入來自筍竹產業。玉山鎮上房村筍竹產業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1.1 竹林資源豐富,管理集約高效 上房村毛竹林面積0.16萬hm2,占有林地面積61.5%,人均擁有毛竹林面積0.70hm2。為了充分發揮竹林資源優勢,上房村兩委高度重視,不斷完善毛竹林家庭承包責任制,組織開展竹山機耕路、竹山灌溉蓄水池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毛竹林豐產高效培育技術。目前全村開設竹山機耕路63km,基本構建竹山道路網絡,竹材運輸結束了肩挑背扛的局面,大大節約運輸成本。建立了用水泥磚砌,容量在20m3以上的蓄水池35個,并配備相應的管道和噴頭等竹山灌溉設施。竹林管理除實施護筍養竹、竹林撫育、合理砍伐等常規經營技術外,還積極推廣竹山灌溉、施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竹林豐產高效生態培育技術,竹林效益顯著提高,涌現一批竹山高效培育示范戶。如塘下自然村的吳京州,家庭人口4人,經營毛竹林面積約3.33hm2,通過實施竹山灌溉,科學施肥等集約管理技術,每年砍竹收入4萬元,挖筍收入4.5萬元,合計竹山收入8.5萬元,扣除購買肥料和灌溉的管道噴頭等成本2萬元,純收入6.5萬元,人均僅竹山純收入就達16 250元。由于竹山效益好,他將原種植的0.2hm2錐栗和0.67hm2柑橘也全部改種毛竹。山后自然村的徐長富,家庭人口5人,經營毛竹林約3.33hm2。2010年開始,通過實施竹山灌溉,施有機肥等集約管理技術,每年砍竹收入4萬元,挖筍收入2.5萬元,總收入6.5萬元,比3a前沒有開展竹山灌溉每年多收入2.2萬元,扣除購買肥料等成本,每年僅竹山純收入就達5.7萬元,他投入20多萬元在山后新村蓋起了一座占地面積102m2,建筑面積260m2的新房。
1.2 筍竹加工增值,產業優勢明顯 從2000年起,上房村就把發展筍竹加工作為提升筍竹產業發展水平的突破口,制定優惠政策,積極引進和鼓勵本村人員創辦筍竹加工企業,目前全村共有筍竹加工企業8家,其中竹加工企業6家,筍加工企業2家。在竹加工企業中,有1家是建甌市華宇公司的分廠,有5家是加工生產竹地板坯條和竹筷,年加工用竹量合計40萬根,年加工總產值1 000萬元;另1家是機制竹炭加工企業,就是利用竹屑等竹加工剩余物為原料,壓制成炭棒,然后進行燒制而成,該廠年生產竹炭600多t,產值200多萬元。2家筍加工企業中,有1家是建甌市明良公司的掛鉤加工點,都是生產18L罐裝水煮筍,年生產水煮筍約7萬罐,年產值500萬元。由于當地有8家筍竹加工企業,上房村約67%的竹材和46%的鮮筍在當地加工增值,形成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的產業化發展格局,不僅推動山上竹林資源的科學培育,而且促進山下筍竹加工的健康發展。在這8家筍竹加工企業中,有7家是當地農民創辦,每年可解決110多個當地剩余勞動力就業。筍竹加工的發展還帶來流通業的繁榮,上房村有4個鮮筍競標購銷點,3個竹梢加工收購點,竹材收購則由加工企業的原料收購人員來聯系,把砍下的毛竹集中在最近的機耕路上進行交易,該村從事鮮筍和竹材流通的就有30多人。因此,上房村的筍竹產業初步形成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產業鏈條。
1.3 竹業效益顯著,富民興村建業 上房村筍竹產業鏈較完整,促進筍竹產業綜合效益的提高,也為當地竹農帶來了穩定的收入,并且農戶之間收入較均衡,每年一般都在5萬元以上。全村1 295個勞動力,外出打工的只有近100人,而且該村還吸引外地人前來打工,常年在上房村打工的四川人就有12人,他們主要是被勞力緊張的農戶雇用挖筍和砍竹,人均日工資200元。在筍加工季節,2家筍加工企業還要雇用江西和我省松溪等地的剝筍工人60多人。由于上房村竹農收入的提高,推動了該村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建成了山后和上房兩個新村,其中山后新村51戶,為2戶聯體,別墅式,上房新村85戶,每個新村都建有健身活動場,公園、路燈等設施。全村公路硬化21km,村村通公路,擁有大小車輛80多輛,其中小嬌車20多輛,摩托車普及率100%,家用電器普及率97%,電話、手機網絡覆蓋率98%。群眾安居樂業,社會風氣良好。2010年上房村被省政府評為“省級生態村”,2011年被建甌市委評為“新農村中心村建設先進單位”。
2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竹林管理不平衡 上房村毛竹林管理較集約,但是管理水平不平衡。同樣的立地條件,產生的效益卻不同。管理好的毛竹林每667m2年產值可達1 700多元,而管理差的卻只有400~500元。由于竹山墾復過度,毛竹純林化日趨嚴重,土壤肥力下降,病蟲害發生較嚴重,影響毛竹林的產量和效益。
2.2 筍竹加工產品單一 全村雖然擁有8家筍竹加工企業,但是生產筍產品均為水煮筍,竹產品主要是竹地板坯板條半成品,筍竹產品較單一。因此附加值不高,市場風險較大。
2.3 專業合作組織尚未發揮應有作用 雖然已成立玉房筍竹專業合作社,但是由于沒有正常開展活動,筍竹培育、加工、銷售各自為陣,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低,整體效益還不高。
2.4 電力設施不完善 目前上房村的多個變壓器容量低,不能滿足加工企業需求,如陳墩自然村1家筍加工企業和1家竹炭加工企業共用1臺80kVA變壓器,而實際需要200kVA變壓器,造成企業生產不正常,常常出現變壓器發熱,只能用水降溫,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2.5 加工企業用地緊缺 上房村是一個山區村,發展加工存在用地緊缺,今年該村村民陳朝瑞將建在玉山鎮的筍加工企業搬回上房村來,由于用地原因,一直無法動工建設,該企業計劃年產18L水煮筍6萬罐。
3 發展對策
3.1 大力推廣毛竹林豐產高效生態培育技術 上房村海拔高、土壤肥沃,十分適宜毛竹林生長,應從竹業可持續發展出發,重點推廣竹闊混交林經營、竹山灌溉、施有機肥、生物防治病蟲害等豐產高效生態培育技術。在竹山撫育中,嚴禁使用除草劑。要留下闊葉樹幼樹,把毛竹純林培育成竹闊混交林,改善竹林生態環境,增強竹林抗性,提高土壤肥力。有水源的毛竹林山場,要建立竹山灌溉設施,在秋、冬干旱季節實施灌溉。開展多施有機肥,少施化肥,推廣有機筍生產。運用白僵菌、蘇云金稈菌等生物藥劑防治病蟲害,全面提高毛竹林科學管理水平。
3.2 大力發展村級筍竹加工 上房村筍竹產業發展的實踐證明,發展筍竹加工業是推動筍竹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是實現由傳統筍竹產業向現代筍竹產業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提升上房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該村應積極鼓勵筍竹加工龍頭企業在毛竹重點村建立分廠或半成品加工點,大力發展村級筍竹加工,要從幾個方面加強。一是對現有筍竹加工企業的培育,促進其做大做強。二是進行升級改造,開發生產新產品,擴大筍竹產品種類,如筍加工可開發生產小包裝風味筍,竹加工可開發生產竹工藝品等。三是繼續積極引進占地小、無污染、效益高的筍竹加工企業在上房村落戶。四是鼓勵扶持本材農戶創辦新的加工企業。
3.3 大力培育專業合作社組織 積極培育已注冊登記的玉房筍竹專業合作社,促進其盡快開展活動,充分發揮其在竹林培育、筍竹產品銷售、筍竹加工中的宣傳推廣、組織協調和專業服務的作用。尤其是要加大宣傳上房村毛竹口徑大、節間長、枝下高、竹壁厚和毛竹筍肉白、質脆、味甜的特點,申請注冊品牌,讓品牌占領市場,讓品牌贏得效益。
3.4 大力扶持筍竹產業發展 上房村是建甌市毛竹重點村,筍竹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建甌市有關部門應加強服務,加大扶持力度,如林業部門要做好竹林資源科學培育的指導。經貿電力部門要幫助筍竹加工企業電力設施的改善,擴大變壓器容量。國土部門要做好企業用地規劃審批,確保引進的企業能盡快落地。工商部門要做好筍竹產品注冊登記等,為上房村筍竹產業發展提升助力。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