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龍
銀行是“百業之母”,不管第三方支付、各種“寶”、P2P有多鬧騰,拿下它互聯網金融才算“猴賽雷”。在中國,以微眾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開業1年有余,不溫不火。反觀歐美同行,用互聯網思維改善服務做得風生水起。
——Air Bank
極簡主義是互聯網重要的商業法則,捷克的互聯網銀行Air Bank奉行傻瓜模式,只提供三種服務: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貸款。
Air Bank并非不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務,而是通過調研,發現捷克90%的人只需要這三種服務就夠了,更多的產品反而讓客戶無所適從。
Air Bank還提供一項看似不可思議的服務:客戶如果在其他銀行有賬戶,但因為體驗不好而不想再次踏入這家銀行的大門,只需要簽署一份委托書,就能讓Air Bank代辦在該銀行的業務。如果客戶要把資金轉移進Air Bank,還會拿到補貼手續費。
——mBank
急著用錢,沒有信用卡或者透支額度不夠怎么辦?求助波蘭的mBank,從提交申請到流程審批全程數字化,最快15分鐘到賬。
不過,mBank會盡力讓你避免遭遇這種窘迫的情況,它會利用分析功能對你的歷史消費記錄進行分類評估,然后對未來消費行為做出預測,制定科學的預算。并且提供與金融服務相關的游戲,讓客戶在娛樂中養成有計劃消費的習慣。mBank還發現,客戶使用手機銀行最多的功能是檢查賬戶余額,為此設計出無需登錄到App就能查詢余額的功能,這樣也有助于避免超支。
——Simple
各家銀行的存款利率時高時低,可是一旦把錢存進某一家,流動起來就很困難。美國的Simple能幫你做一支“墻頭草”。
Simple本身并不是銀行,但聲稱要取代銀行。它和那些持有聯邦保險賬戶的小型銀行進行合作,在App提供一個在線界面,允許用戶把所有的信用卡、儲蓄卡等所有銀行賬戶整合到一張銀行卡里。用戶設定自己的支出和儲蓄目標,Simple 就可以對這些賬戶進行動態管理,確保用戶完成理財目標。由于它通過軟件把各家銀行關聯在一起,可以在各個銀行之間轉移用戶的存款,從而確保用戶獲得最佳利率。
——ING DIRECT
如今許多互聯網品牌都在開辦線下體驗店,互聯網銀行剛剛擺脫了實體形式,看似不會走回頭路,荷蘭國際集團(ING)旗下的網絡銀行ING DIRECT卻反其道行之。
ING DIRECT以網上服務為主,同時提供7×24小時電話服務和實時網上聊天服務。盡管如此,ING DIRECT還在一些重要城市設立線下咖啡館,顧客一邊享受咖啡館服務,一邊在計算機終端辦理業務。同時,咖啡館店員也兼職金融顧問的角色,為顧客提供產品建議,即便不是本行的用戶,也可以進去坐坐。
——Number 26
去銀行大廳辦張卡流程繁瑣不說,往往要拿號排隊,效率非常低。辦張互聯網銀行卡就省時省力多了,比如在德國的Number 26上開戶只需8分鐘。
用戶在Number 26的網站中輸入個人信息,同時通過和客服經理視頻通話來驗證賬戶,足不出戶就能完成開戶。授權App進行交易后,賬戶即可和手機綁定。如果你不慎丟了和App綁定的信用卡,在App上點擊一下按鈕即可凍結交易,不再需要撥打客服熱線或者跑去柜臺。如果第二天找到卡了,那么再點擊一下按鈕,便可以恢復交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