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
《綱要》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區域活動正是幼兒獲得知識和成長的必要途徑。它是幼兒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兒自主學習、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完善的活動。在區域活動中,可以支持和引發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究、實驗、制作等活動,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發現主動建構有關的知識經驗,從中不但能夠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還能培養幼兒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習慣等。下面結合小班區域活動的開展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合理創設區域,引發幼兒興趣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要根據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的具體要求以及幼兒的年齡特點來做整體的安排,應一切從幼兒的水平和發展需求出發,要讓幼兒做主,讓幼兒成為區域的主人。區角的設置直接影響幼兒的活動效果,因此考慮到小班幼兒的特點:如自我保護意識弱,活動范圍小,活動經驗缺少等,我們創設了溫馨的、暖軟的、熟悉的家環境,并以幼兒喜愛的"海綿寶寶"、"天線寶寶"、"美羊羊與灰太狼"等為區域名的多個娃娃家,內設不同的操作材料,引發幼兒的興趣。同時按照各區的活動特點將其分為相對安靜的和活動性較強的兩大類,如"海綿寶寶"家的閱讀區、美工區相對安靜;"天線寶寶"家的建筑區、角色區活動性較強。這樣幼兒活動時既避免相互干擾,又相互作用和補充,形成合理結構,較好發揮整體化功能。
此外我們還結合教室內外的結構合理地布置區域,如將建構區設置成完全開放型,將它設在活動室的一角,有相對開闊的空間,內設許多大型的積木、紙箱等,幼兒可以大膽的想象和發明創造;閱讀區將它設置在安靜的臥室中,并在地面鋪設地墊,放有棉靠墊,與臥室溫馨、暖的環境相一致,營造了安靜的閱讀環境。
一系列溫馨、暖軟、熟悉的與家庭氛圍相似的區域,讓幼兒感覺象在家一樣自由、溫暖、他們每天穿梭于各區中,從而盡快的喜歡上了幼兒園。
二、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有選擇、有針對地投放游戲材料
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表現,材料是幼兒開展區域活動的物質基礎。區域活動材料越豐富,幼兒在操作過程中就會變得更聰明、自信、大膽,更能主動獲得信息積累經驗和發展能力,因此材料是促進幼兒發展的載體。
有選擇、有針對地投放各種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價值,是開展區域活動的保證。小班幼兒處于平行游戲階段,喜愛擺弄游戲材料,看見別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見別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投放的玩具種類不宜過多,而相同的玩具數量要充足。另外小班幼兒的手部肌肉發育不是太完善,有的精細動作不協調,因此要準備大型的、軟的玩具材料,滿足幼兒需要。此外可增加成品材料,激發幼兒創造性地游戲情節。在"美羊羊"家投放廢舊包裝盒,孩子們用香皂盒代替香皂給美羊羊"洗澡",還給美羊羊抹上"香香"。美羊羊病了,他們會拿出溫度計測體溫,打針,吃藥等,模仿得有模有樣。每個娃娃家準備上不同的操作材料,鍋碗瓢盆一一俱全,滿足了幼兒玩的天性。在建筑區投放廢舊紙箱,孩子們由最初的擺長過渡到壘高,最后過渡到幾個人合作壘高,孩子們在倒、壘之間開心游戲,不停探索壘高的技巧。豐富的各種材料給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幼兒的游戲情節得到發展。
此外區域材料的投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游戲的需要定期更換,以保證游戲的興趣和質量。如在"喂娃娃吃飯"中,如果總是用勺子一勺勺舀珠子或玩具餅干玩,孩子就會失去興趣。因此在后來的游戲中,我們準備了花生米、食物餅干,并告訴孩子們這些食物必須用蒜臼子搗碎了才能喂給孩子吃,增加了游戲環節,孩子們興趣依舊盎然。
三、根據游戲進展,教師適時介入,正確引導幼兒再游戲的欲望
區域活動氛圍寬松,形式多樣,幼兒可自由選擇玩什么和怎么玩,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獲得經驗,體驗成功和愉悅。但是在游戲中也經常看到有的幼兒玩著玩著就不玩了,開始到處竄區,打擾了別區幼兒的正常活動。經過觀察分析原因有三個:一是操作材料引不起幼兒興趣了;二是幼兒活動中遇到困難進行不下去;三是幼兒好動,注意力不穩定,易受其他區域活動的影響。因此教師應時刻觀察幼兒的興趣和操作情況,選擇機會參與幼兒的活動,支持、引導,激發幼兒再游戲的欲望。如:一天早上,我習慣性地觀察著每個活動區的情況,觀察到"小醫院"時,發現"小醫院"里的三名幼兒還沒進入到游戲狀態,雖然有了護士、醫生、藥劑師的角色,但是沒有玩起來。我假裝肚子疼走到護士那里,"小護士"問我怎么了,我說要掛個號,她立刻用筆在紙上劃了兩下,給了我張小紙條,于是我來到醫生那里,醫生又是用聽診器,又是摸摸等,"確診"后給了我一個小條,讓我去取藥,到了藥劑師那里,他很認真的找了瓶藥擱在我手里,但沒告訴我如何吃,我趕忙問他這藥一天吃幾次,一次吃幾片呀!他琢磨了一下告訴我:"一天一次,一次6片!"。離開之后,我又觀察孩子們的表現,發現他們活躍了起來,互相商量著互換角色,而且他們這次要比剛才玩的更豐富了,這個"小醫院"終于"活"了起來,孩子們不會再僅僅是擔任自己的角色,自己玩自己的,而是把自己的角色融到了一個大環境里,這可能就是老師適時介入的作用。教師一定要觀察到幼兒活動的問題,選擇適當的時機進入到游戲中,通常可在里面擔任一定的角色。如在用紙箱壘高的游戲中,開始只是你一個我一個的搶著往上加高,不管疊放的順序,結果壘不到5-6個箱子便倒了,開始孩子們還是很高興,后來慢慢地壘不高,就互相埋怨起來,誰最后壘的,就不讓他玩了,有幾個孩子便哭著告狀:"老師,XXX不讓我玩。"看到孩子們這樣,我及時介入到游戲中去,啟發指導孩子觀察壘不高的原因:各自擺自己的箱子,箱子底沒擺齊,小朋友沒有互相幫助等。孩子們找到了壘不高的原因,因此在下面的游戲中,他們專門找出了一個孩子整理不齊的箱子,結果箱子越擺越高,可是新的問題又出來,孩子們個子矮,往高處摞時夠不著,其中一個便搬來小板凳,一個仔細的幼兒站在凳子上繼續往上壘。此游戲環節可看出孩子們之間已經學會發現問題、處理問題,學會分工合作了。
總之,區域活動提供了幼兒較多的自我表現機會,創造了寬松,沒有壓力的學習環境,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激發他們探索的動機,產生自豪感,自信心。作為教師要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幼兒與環境的交往,通過自主的探索來獲取知識,促進幼兒自主性的發展;只要樹立正確的區域活動理念,認真組織好每一次的區域活動,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需要,創新適合本班幼兒的區域活動,并根據幼兒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我們就會通過放飛區域,收獲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