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這里,有美好的記憶,有發展的現在;這里,是幸福的源泉,是圓夢的搖籃。
大概是教師職業的原因,或是我們學校一直倡導“以美啟真,以真悟美”理念的原因,每次聽到這句話,我腦海就迸出另外一種想法:一個人如果孤獨無助、精神空虛、言而無信、習慣糟糕……幸福感源于何處?幸福怎么能悄然垂青到他的身上呢?作為一名教師,要讓我們的學生現在也好,將來也罷,能在不經意中感受到幸福,就得從小為學生積蓄幸福的養分。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以禮促美,廣開幸福源泉
禮為外在的規范,仁乃內心的自覺,兩者皆十分重要。有了社會公認的道德準則,人們的社會生活才能具有秩序,若否定了這個準則,不認同它所承載的義務,人人各行其是,必然產生混亂,何談幸福!
1.行為之禮。一個小動作,一個小細節,能體現一個孩子內心的美。有時一個不經意的動作,卻能給對方以美的感受,讓人如沐春風;有時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如看到同學的東西掉地上了,順手幫別人撿起來,它卻給人以溫暖;看到同學泄氣的時候,拍拍同學的肩膀,它能給予對方力量和勇氣;看到同學表現優秀的時候,為對方豎起大拇指,傳遞的是尊重、贊許和鼓勵。這些細微的動作,都能體現個人素質,給周圍的人,帶去美感。
2.課堂之禮。教師從一年級開始或一接手就抓好課堂常規,使課堂常規富有可操作性,易接受性,趣味性。從上課鈴聲響后坐姿的要求,到課堂回答問題時舉手的動作、聲音都要有統一的要求:示意課堂發言,統一舉左手,左手肘必須貼桌面;發言時聲音要洪亮,全班同學能聽得到;課桌上的書本怎么擺放,書包里的書本怎么分類裝好,筆袋如何安放等等,都要有統一的規范的要求。這種規范有序的常規,如能常抓不懈,上課效率自然會提高,學習起來自然就愉悅了,愉悅了自然就樂意學習了。這種摒棄枯燥卻又潤物細無聲的管理,讓學生終生受益,終生受益的東西正是幸福之源。
3.言語之禮。語言的魅力是無窮的,一句鼓舞的語言,可以給人力量,讓人充滿信心;一句刻薄的話語,可能會毀滅自己,毀滅他人。所以,讓孩子學會口吐蓮花,而不是口吐毒蛇。日常生活中,讓孩子首先學會用“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這樣不僅讓孩子們有一個和諧的環境,還能體現孩子們的素養。
二、以學悟美,廣聚幸福養分
萬丈高樓平地起,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快樂,感到幸福。素質教育優于應試教育,是因為素質教育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落實美育課程就是現階段不可懈怠的事。小學階段的美育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美術、音樂等方面對美的認識、鑒賞。
1.領悟語文情感之美。古希臘的普魯塔戈曾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這把“火”由老師點燃當然也不錯,但如果能讓學生自己點燃豈不更好嗎?在課堂上應常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創造性地發現,大膽質疑,更應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從重知識的掌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時,同學們通過討論、探究、感悟,了解到文中的兩種評價對作者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時感悟到這兩種評價所蘊含的共同點----愛。但父母為什么會對孩子的同一首詩有絕然不同的評價呢?學生又生成了新的問題。對這一問題,我們應引導學生從下列方面來探究,一是父母評價的側重點不同;二是西方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母親注重的是情感和激勵,父親講究的是事實和責任),生成和探究這些新問題,探究性學習就進入新高度。
2. 感受數學運用之美。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數學課不僅要帶領學生走進“數”的海洋,也應展示數學運用于生活的美麗圖景,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發現、享受數學運用之美,做到學以致用。比如,在學習了比的意義后,可以向學生介紹“黃金比”,讓學生知道從古希臘以來,一直有人認為黃金比應用于造型藝術,可以使作品給人以最美的感覺,如最和諧悅目的矩形:電視屏幕、寫字臺面、門窗等,其短邊與長邊之比為0.618:1;在建筑造型上,黃金分割處布置腰線或裝飾物,則可使整幢大樓顯得雄偉雅致。進而引導學生去發現“黃金比”在生活中的運用實例,享受數學運用之美。
3.享受藝體意境之美。落實體育、音樂、美術這三門課程是小學階段美育的關鍵。每天保持一小時的體育鍛煉,讓孩子從運動中去尋找能量釋放的痛快之感,感受體能增強,體形標準的運動之美;享受自由寫生不受約束的想象和創作時或煎熬或欣喜的過程,錘煉對藝術美的認識,提高鑒賞水平;陶醉于音樂的或奔放或悠揚,柔情或熱烈的節奏美和情感的宣泄美。這些形體美、藝術美的培養,離不開美育課程的開設。開設之后,時間的保證是前提,不可形同虛設,領導的重視是保障,領導重視了,科任老師就不敢松懈,其他科的老師也不敢去隨便擠占這些課程的時間,那自然就落實了。還要倚仗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的開展,要提供孩子們表現的平臺。
三、以愛怡美,開啟幸福人生
我喜歡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句話:“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這樣的人,他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是的,我們都曾是孩子,都以孩子的視角去仰望過我們的老師,我們都有過做學生的經歷。不能因為我們長大了,做了老師,就可以高高在上、絕對權威了。只有在你蹲下,與孩子同一個高度與他們交談時,你才可以真正地走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愛孩子吧,理解我們的孩子吧!無論什么樣的孩子,都需要我們這群教育者。
尋找屬于自己的“幸福”,擁有樂觀心態,會讓人走得更遠。 美國曾有一個實驗:把同一個班級的同學分成兩類,一類是積極的,一類是消極的。十九年后的收入顯示,積極的孩子平均每年高出2.5萬美元。心理學數據顯示,有些很簡單的事情卻能給我們帶來最大的幸福感。比如聞香、運動、游戲、寫日記、唱歌、跳舞……游戲時身體的接觸、軀體的接觸讓我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寫日記等于一種傾訴,唱歌跳舞的時候,鍛煉身體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是愉快的、積極的。
教育者可將“花文化”之人格精神作為學生精神的引領與方向,以納百花之芳淳,育人心之美善,攜花香書韻,引領師生以探美、審美、悟美之眼睛洞悉世界及生活,追求真善美,在今后的人生中自然流露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