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媚
?
當代中小學音樂教育者的專業性理解
張 媚
在任何行業的核心問題是,具備哪些能力可以被視為合格的從業人員,以及其原因。在音樂教育領域,這樣的問題往往會導致關于身份的討論,在探討音樂教師的身份和身份形成的問題時,“藝術家”或“老師”一般被視作是討論的主軸線。另一個問題是一個基層音樂教師是否也需要學習、研究全部的音樂知識,還是將這個工作僅僅交給學科帶頭人更合適。而現在的現實是,大多普通中小學音樂教師都僅是將書本知識灌輸給學生,并沒有什么對于音樂教育領域有價值的東西。同時我們應當看到,音樂教育需要文化上的敏感,這意味著音樂教師應該將關注的主體從學科轉為學生,并以此探索他們學習音樂知識的興趣,以及所能達到的能力。“學生主體”這樣的轉變使中小學音樂教師比專業音樂家更容易實現教學。
這篇文章提出的主要問題是需要結合中小學音樂教師職位需求以及如何教授學生音樂知識,找到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性問題。同時,還需要探討這方面知識是如何發展的,它對社會和人類有什么價值。更深一步說,當代中小學音樂教師,不僅僅擔負起教學生唱歌、樂器知識,而是應該要負責起學生整體的音樂發展并實現音樂與社會的整體性。
未來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首先廣度是基礎,音樂的發展不僅僅是要研究音樂學,還有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其他潛在的學科知識,這就需要全面型的音樂教師。要實現學生的音樂發展,以及音樂與社會的整體性,在中小學啟蒙時期,首先是要培養學生的“樂感”,也就是說讓學生學習音樂,不僅僅只是學習唱歌、器樂等知識,而是實現其人生的音樂發展,通過音樂了解世界。從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音樂可以作為調整的能力,它對人所處的環境以及人的情緒有適當的調節能力,從而可能實現理想的人際關系和理想的社會。
對于學生“樂感”的工作,中小學音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唱歌、樂器,也要把音樂代入日常生活當中,教授他們如何欣賞音樂,如何運用音樂,實現謝嘉幸教授曾經提出的讓音樂“可聽”、“可品”、“可鑒”、“可知”、“可用”。即讓學生愿意欣賞體驗音樂,欣賞美好的事物,培養學生良好的欣賞習慣。現代學生僅僅因為自己唱歌五音不全,或是對樂器一竅不通就認為自己音樂能力一般,其實這是對音樂才能的片面理解,對音樂的感受、體驗、領悟能力也是音樂才能的重要體現,而這也是中小學音樂教師培養學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另外,學生無法親身體驗,而只是灌輸知識,是無法從中發展的,因此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最后,中小學音樂教師不應忽視學生的欣賞過程,要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展開豐富的聯想,體驗音樂的魅力,中小學教師的責任就是要樹立學生學習音樂的欣賞,改變其傳統學習音樂的觀念。
這樣的音樂教育消除了傳統的音樂與生活,音樂與社會相分離的狀態,因此中小學教師也應該改變傳統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方式,音樂確實需要學習,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讓學生聆聽、體驗、感悟和應用。
另外,為了讓音樂更貼近與生活,中小學音樂教師也應竟可能擴展學生的音樂活動范圍,當然,這同樣需要學校以及社會的支持。比如學校周圍的社區可以考慮學校的樂團為其演出或組織其他活動,這樣不僅不會浪費現有資源,也可以使音樂真正意義上貼近生活。發展音樂文化的交際能力,填補傳統音樂學科的參與能力,發展起學校與社會學習和合作的氛圍,也將是形成音樂與社會的整體性的一種舉措。
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中小學音樂教師不僅僅擔負起教學生唱歌、樂器知識,而是應該要負責起學生整體的音樂發展并實現音樂與社會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1] [美]貝內特?雷默著,熊蕾譯.音樂教育的哲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 Burrack, F. (2009), ‘Growing a new generation of music teacher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96: 2.
[3] Bowman, W. (2007), ‘Who is the “We”? Rethinking professionalism in Music Education’, Action, Criticism, 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 6: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