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萍
?
增強龍江煤炭行業企業發展活力和原生力
李麗萍
3月7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黑龍江代表團參加審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振興東北決心不能動搖,要瞄準方向、保持定力、一以貫之、久久為功。這既精辟闡述了東北發展的基本理念,又指出了龍江經濟突破瓶頸的主攻方向,是我們統一思想、指導實踐、推進工作的科學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對我省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問題高度關切,會上仔細聽取來自煤炭企業代表的發言,記下關于煤炭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解困和轉型發展的建議,希望企業面向市場、面向技術創新,增強企業發展活力和原生力。
煤產業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一直是我省支柱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為我省國民經濟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拉動作用,在社會經濟轉型發展的變革期,也集中體現了龍江經濟發展所遇到的各類主要矛盾和問題,既包括能源消費結構轉型所造成的市場沖擊等客觀因素所引發的產業萎縮,也有國企改革進度遲緩、轉型進度滯后等主觀因素所導致的產業持續性發展能力弱、綜合競爭力差等問題。作為資源型產業,傳統煤炭經濟隨宏觀經濟條件變化和運轉機制轉變而呈現盛衰交替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既不能回避也無法逾越,但可以依靠產業調整升級來推動煤產業生成新生命周期,實現產業良性進步。
國際上沒有絕對的夕陽產業,只有夕陽技術或夕陽思維。傳統產業只要能在技術和管理上進行升級,仍可變成現代產業。我省煤炭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中的“轉型”,不應是單純的轉行業;產業升級中的“升級”既包括產業間升級,也包括產業內升級,要素質量提升和運行機制優化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
第一,煤產業轉型升級應精準定位轉型方向,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向高技術成果產業化要發展”的轉型理念。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首要因素是在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的條件下,綜合分析未來宏觀經濟發展趨勢,明晰市場需求結構和需求周期,精確定位轉型方向,大力發展資源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競爭優勢不易被替代的戰略性新興項目和產業,優化區域分工,實現協調進步。如,優化采煤條件,提高設備機械化水平,大幅降低單位成本,增強價格競爭力;在清潔化工、清潔能源需求日益增強的趨勢下,以產業存量如煤制烯烴、芳烴等中間產品項目為基礎,延伸產業鏈,著重引進如“煤制烯烴—煤基混合碳四—聚1-丁烯樹脂”等市場前景較好、國內供給不足的高端煤化工技術和項目落地,并重點推動如雙鴨山費托合成油、腐殖酸褐煤蠟等高端項目建設,通過轉變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帶動產業形態轉型;優化石墨加工業結構,提升高端精深加工項目比例,進一步降低石墨精粉等初級產品出省比例,減緩資源附加值流失,推動雞西、鶴崗地區比較優勢升級,形成新的核心競爭力,支撐區域經濟發展。
第二,進一步加快推動國企改革,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激發內生動力,在競爭中增強實力”的指導方針。目前,我省已從調整人員結構,提升生產效率入手,開啟龍煤集團的國企改革大幕。深化國企改革,應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借好我國國資管理體制改革的“東風”,努力探索并實踐符合國企發展需要,助力國資保值增值的新機制。著重強化職業經理人制度,強化國資代理人的監事會職能,推動國資代理人退出企業日常經營的同時,進一步鞏固國資監管的保值增值職能。
第三,加強人才建設,真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向選好用好各方面人才要發展”的戰略指向。長期以來,我省煤產業總體處于產業鏈上游端,產業結構落后決定了人才結構失衡,適應新型煤產業化發展要求的高端管理、科技人才和高水平一線技術人才匱乏,“人的因素”成為阻礙我省煤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制約,加快落實人才結構調整,是我省煤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注重多層推動人力資源培養和引進。首先是加快有利于人才集聚的軟環境建設,創造吸引人才要素集聚的制度優勢。其次是以落地和在建項目需要為出發點,結合產業規劃,充分利用民辦院校制度靈活、針對性強的優勢,聯合我省民辦高、中職院校,整合本地具備轉崗條件的剩余勞動力和高中剩余生源,進行訂單式培養,實現新型產業工人的持續性供給。再次是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并扶持有條件的大型企業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孵化高端技術人才。
我省煤產業轉型升級,是一項牽涉大規模資本轉型、人員結構調整、社會經濟變革的系統工程,既需要果斷開啟的智慧和勇氣,也需要打中長期攻堅戰實現久久為功的堅韌毅力,在持續的探索中開拓,在不斷的破題中完善,一以貫之,奮力實現傳統產業全面振興的新局面。
(作者系黑龍江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二處處長)
責任編輯/趙嘉賓zhaojiabin@fendouzazhi.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