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龍江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淮北 235000)
?
小麥形態與產量性狀世代平均數分析
黃龍江(淮北師范大學,安徽淮北 235000)
摘要[目的]進一步改良小麥的形態、產量性狀。[方法]以性狀差別明顯的純度較高的濰麥8號(P1)、淮師0806(P2)為試驗材料,分析小麥形態性狀和產量性狀的基因效應及這些性狀之間的相關性。[結果]P1和P2在株高、分蘗數、節間長形態性狀以及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產量性狀方面有明顯差異;F(1-10)、F(1-16)、F(2-10)、F(2-16)、回1、回2、回3和回4代各性狀與親本接近,且更偏向于母本;就方差和變異系數而言,各世代性狀差異明顯;各性狀之間具有相關性,株高與節間長密切相關,節間長之間密切相關,小穗數、穗粒數、穗長、穗重、株產量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系。[結論]該研究可為育種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小麥;形態性狀;產量性狀;基因效應;相關性
Generation Mean Analysis of Wheat Morphology and Yield Traits
HUANG Long-jiang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Huaibei,Anhui 235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further improve the yield traits of wheat.[Method] With Weimai 8 (P1) and Huaishi 0806 (P2) as the research materials,we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enetic effects of wheat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yield traits.[Result]P1and P2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ical traits (plant height,tillering number,internode length) and yield traits (ear length,spikelet number,seeds per ear,ear weight,plant yield and grain weight).F1-10、F1-16、F2-10、F2-16,backcross 1,2,3 and 4 had close traits with their parents,which were more in favor of the female parent.As for variance and variation coefficient,the generation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raits.There was correlation among traits and internode lengths; plant height and internode length had close correlation; there was also close correlation in spikelet number,seeds per ear,ear length,ear weight and plant weight.[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the breeding work of wheat.
Key wordsWheat; Morphological traits; Yield traits; Genetic effect; Correlation
小麥是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它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總產量第二、營養價值最高的糧食作物之一[1-9]。隨著人口增多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糧食供不應求,又因產業結構調整使糧田面積有所降低,這要求進一步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而提高小麥產量與品質必須與其他優良性狀相結合,這樣才能使優質育種發揮最大效益,因此對小麥形態性狀的基因效應和遺傳機制的研究尤為重要[10]。
小麥的形態性狀主要包括株高、分蘗、節間長,產量性狀由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粒重、穗長、穗重和株產量構成。這些性狀因素主要受品種遺傳特性和環境條件的影響,在生態環境不同的地區,小麥各性狀構成因素也有一定的差異。小麥單個性狀的表達是由一個數量性狀的多基因系統控制的,其單個基因的效應值較小,且易受環境影響,不足以表達該種性狀,因此一切數量性狀都可以用一個特定的多基因系統加上環境修飾而成。這種頻率分布特征可以用統計的方法如計算平均數、方差等來描述。此外,這些統計數在遺傳學上具有一定的意義,它們可以對多基因系統控制的數量性狀做出遺傳學分析。無論是在遺傳理論方面,還是在育種實踐方面,這種數量性狀的遺傳分析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1-12]。筆者以經過兩代自交、純度較高的濰麥8號(P1)、淮師0806(P2)為親本,對小麥形態性狀、產量性狀以及各性狀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研究,以期為育種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試驗選用經過兩代自交、純度較高的濰麥8號(P1)、淮師0806(P2)為親本,以濰麥8號(P1)為父本、以淮師0806(P2)為母本正交得到品系F1-10;以淮師0806(P2)為父本、以濰麥8號(P1)為母本反交得到品系F1-16。F1代經自交得F2代(F2-10, F2-16),以品系(F1-10)為父本,以P1、P2為母本進行回交得到品系回1、回2;以品系F1-16為父本,以P1、P2為母本進行回交得到品系回3、回4。通過以上過程獲得此次試驗的10種小麥品系。
1.2試驗設計與方法2014年秋季將該組合的P1、P2、F1-10、F1-16、F2-10、F2-16、回1、回2、回3和回4種植于小麥育種試驗田,單行種植,行長5.0 m、行距1.2 m、株距0.4 m,采用營養缽育苗控制密度及株行距,無缺苗現象。2015年6月初對小麥進行收割,在實驗室對小麥形態性狀、產量性狀進行測定。
1.3性狀測試與數據處理形態性狀調查包括株高(PH)、分蘗數(TI)、節間長(IL);產量性狀調查包括穗長(EL)、小穗數(SP)、穗粒數(SG)、穗重(PW)、株產量(PP)、粒重(GW)。
各性狀指標取測定樣品的平均值,采用Excel2015和SPSS18.0進行數據整理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形態性狀基因效應由表1可知,在親本中,濰麥8號(P1)的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78.13 cm、12.83個、23.10 cm、17.93 cm、11.27 cm、7.12 cm、4.56 cm、4.25 cm;淮師0806(P2)的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83.40 cm、15.57 cm、24.98 cm、19.39 cm、11.84 cm、7.31 cm、5.22 cm、2.93 cm,雙親8個形態性狀間均存在顯著差異。F1-10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77.80 cm、10.57個、23.93 cm、17.14 cm、10.96 cm、6.86 cm、4.01 cm、2.61 cm,F1-16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70.13 cm、14.07個、20.06 cm、16.11 cm、9.79 cm、5.95 cm、4.28 cm、2.69 cm,均與親本性狀平均值接近,且偏向于母本性狀平均值;F2-10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76.82 cm、11.07個、23.56 cm、17.31 cm、11.00 cm、6.94 cm、4.83 cm、3.41 cm;F2-16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82.87 cm、13.23個、26.78 cm、18.74 cm、11.33 cm、6.73 cm、4.49 cm、3.77 cm,都接近甚至大于雙親性狀平均值。在回交中,回1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83.37 cm、12.63個、23.93 cm、18.85 cm、11.86 cm、7.55 cm、5.49 cm、6.17 cm;回2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80.72 cm、14.33個、21.55 cm、17.72 cm、11.80 cm、7.45 cm、6.34 cm、4.26 cm;回3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75.75 cm、14.60個、22.03 cm、17.42 cm、10.84 cm、6.82 cm、5.27 cm、3.77 cm;回4株高、分蘗數、第1節間長、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第4節間長、第5節間長和第6節間長平均值分別為76.78 cm、13.40個、23.38 cm、17.44 cm、11.07 cm、7.30 cm、4.75 cm、3.38 cm,都偏向于母本性狀[13]。

表1 各品系形態性狀與產量性狀指標統計結果
注:S2為平均均方;M為平均值;V為變異系數。
Note:S2,MandVindicated mean square,mean value and variable coefficient,respectively.
根據P1、P2、F1-10、F1-16、F2-10、F2-16、回1、回2、回3和回4形態性狀指標的統計結果(表1)可知,各品系之間在株高、分蘗數、節間長性狀上存在顯著差異。對株高等8個形態性狀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品系8個形態性狀均達到極顯著差異。各品系株高差異非常明顯。就變異系數來說,第5節間長、第6節間長、分蘗數的變異系數較大,表明各品系間這3個形態性狀差異明顯,可選擇范圍寬;變異系數較小的形態性狀有株高、第1~4節間長,表明品系間變異幅度并不大,可選擇范圍相對較窄。
2.2產量性狀基因效應由表1可知,在親本中,濰麥8號(P1)的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9.20 cm、18.77個、55.49個、2.94 g、22.82 g、13.31 g;淮師0806(P2)的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9.84 cm、18.77個、63.42個、3.36 g、28.08 g、13.44 g,雙親6個產量性狀間均存在顯著差異。F1-10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9.73 cm、18.68個、57.27個、2.95 g、21.11 g、11.78 g,F1-16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8.11 cm、17.68個、64.80個、3.33 g、28.53 g、12.52 g,均與親本性狀平均值接近,且偏向于母本性狀平均值;F2-10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9.33 cm、18.47個、64.04個、3.28 g、23.70 g、12.41 g;F2-16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9.68 cm、18.91個、68.52個、3.69 g、33.18 g、13.32 g,都接近甚至大于雙親性狀平均值。在回交中,回1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13.97 cm、35.40個、28.50個、12.72 g、18.21 g、11.59 g;回2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8.82 cm、18.42個、58.22個、3.04 g、22.69 g、10.93 g;回3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8.99 cm、18.74個、62.07個、3.08 g、36.59 g、10.43 g;回4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平均值分別為9.75 cm、18.92個、59.99個、3.01 g、27.47 g、10.22 g,都偏向于母本性狀。
根據P1、P2、F1-10、F1-16、F2-10、F2-16、回1、回2、回3和回4主要性狀指標的統計結果(表1)可知,各品系之間在穗長、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等性狀上存在顯著差異。對穗長等6個產量性狀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品系之間這6個性狀均達到極顯著差異。其中,小穗數、穗粒數和株產量這些性狀差異非常明顯[14-15]。就變異系數來說,6個產量性狀的變異系數均較大,表明各品系間差異極明顯,可選擇范圍寬。
2.3相關性各品系形態性狀與產量性狀的相關系數見表2。由表2可知,株高與第2節間長、第3節間長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940、0.938,與第1節間長、第4節間長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752、0.745,與其他性狀無相關性,說明株高與第1~4節間長有密切的關系;分蘗數與其他性狀均無相關性;第1節間長與第2節間長中度相關,相關系數為0.752;第2節間長與第3節間長呈顯著相關、與第4節間長中度相關,相關系數為0.860、0.660;第3節間長與第4節間長顯著相關,相關系數為0.912;第4節間長與第5節間長中度相關,相關系數為0.639;第5節間長與除第4節間長以外的其他性狀均無相關性,說明第1~5節間長相互之間有密切的聯系;第6節間長與小穗數、穗重呈顯著正相關,與穗粒數呈顯著負相關,與穗長呈中度相關;穗長與小穗數、穗重呈顯著正相關,與穗粒數呈顯著負相關;小穗數與穗粒數呈顯著負相關,與穗重呈顯著正相關;穗粒數與穗重呈顯著負相關、與株產量中度相關,說明穗長、小穗數、穗粒數和穗重之間關系密切;穗重、株產量、粒重與其他性狀無相關性。

表2 各品系形態性狀與產量性狀的相關系數
注:**表示在0.01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表示在0.05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Note: ** indicat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0.01 level; and * indicat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at 0.05 level.
3結論與討論
親本P1、P2在株高、分蘗數、節間長等形態性狀以及穗長、小穗數、穗粒數、穗重、株產量、粒重等產量性狀上均存在明顯差異,F1-10、F1-16、F2-10、F2-16、回1 、回2、回3和回4代性狀與親本性狀接近,且更偏向于母本性狀。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各品系株高、小穗數、穗粒數和株產量4種性狀均達到極顯著差異;就變異系數而言,各品系第5節間長、第6節間長、分蘗數、穗重、小穗數、株產量、粒重、穗粒數的變異系數較大,表明各品系間差異極明顯,可選擇范圍寬。各性狀之間具有相關性,株高與節間長密切相關,節間長之間密切相關,小穗數、穗粒數、穗長、穗重、株產量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系。
由于地域氣候等條件的影響,試驗代表性有限,對小麥相關性狀的世代平均數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顧興友,鄭少玲,嚴小龍,等.水稻苗期耐鹽性遺傳的世代平均數分析[J].作物學報,1999,25(6):686-690.
[2] 王偉,崔秀珍,李哲.棉花主要性狀的世代平均數分析[J].遼寧農業科學,2008(4):10-12.
[3] 郝俊杰.陸地棉雜種優勢及相關性狀的遺傳分析[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8.
[4] 閆林.大穗小麥西農9814主要性狀遺傳分析及性狀改良[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5] 王賢智.大豆產量相關性狀的遺傳與穩定性分析及QTL定位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
[6] 李河南.大豆產量相關性狀的遺傳分析[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6.
[7] 武仙山.小麥抗旱相關性狀數量位點的遺傳剖析[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
[8] 畢曉靜.小麥重要農藝性狀的遺傳分析與QTL定位[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9] 姜朋.小麥種子萌發相關性狀的QTL定位[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
[10] 程凱.小麥苗期抗旱性的QTL分析和綜合評價[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
[11] 李俊周.小麥穗部相關性狀的遺傳和QTL分析[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05.
[12] 王瑾.小麥穗粒數及相關性狀的QTL分析[D].保定:河北農業大學,2008.
[13] 呂超.小麥種質資源赤霉病抗性鑒定及QTL分析[D].揚州:揚州大學,2009.
[14] 薛香,郜慶爐,楊忠強.小麥品質性狀的主成分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7):38-41.
[15] 王慧茹.小麥回交導入系抗旱相關重要性狀數量位點遺傳剖析[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13.
中圖分類號S 5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06-054-03
收稿日期2016-01-29
作者簡介黃龍江(1989- ),男,安徽潛山人,從事植物遺傳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