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敏
[摘 要]種子質量不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耕層淺,土壤通透性差;階段性干旱;病蟲害嚴重以及不合理的種植密度是玉米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制約玉米生產的主要原因。
[關鍵詞]玉米生產 問題 建議
中圖分類號:S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5-0198-01
玉米是黑龍江省種植面積最大的旱田作物,目前普遍存在生產成本過高、效益過低的現象,嚴重影響農民收入,進而影響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在玉米生產中存在一些問題,應引起足夠重視。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種子質量不高,缺少耐密抗旱品種
品種純度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玉米產量的高低。只有種子純度高,才能保證植株整齊一致,田間整體結構合理,更好地利用風、光條件,協調吸收土壤里的礦質營養和水分,充分發揮出品種特性,達到優質高產之目的。隨著種植密度的加大,要求除了提高種子純度外,還要選擇整齊度好、芽勢高的種子。只有這樣,才能苗齊、苗勻、苗壯,降低空稈率、弱苗率及病蟲害發生率。播種的玉米種子要求牙勢高,盡量減少陳舊種子使用量,否則芽勢弱,播種出苗期稍遇逆境就會出現缺苗斷條,造成生育期浪費,影響生產。耐密型品種、半耐密型品種可比稀植型品種提高水分利用率5%左右,增產5~10%或更多。抗旱品種根系吸水力強,莖葉保水力好。利用水分經濟,在干旱條件下生長較好,減產少的品種。半干旱地區發展玉米產業選用抗旱品種是關鍵之一,因抗旱品種自身抗旱力較強,在等量水的情況下能生產更多的玉米。多年試驗表明:抗旱品種及配套技術采用區平均增產15%。
二、土壤有機質含量低,耕層淺,土壤通透性差
由于長時間的不施用有機肥,現在土壤有機質含量已較低,在2%-3%左右,土壤肥力較差。表現在土壤供肥、保肥、保水能力弱。土壤潛在肥力下降,不得不在當季增加化肥的投入量,而弱的保肥性能使暫存的化肥揮發、流失,降低了化肥的利用率。形成了施肥多、利用率低的惡性循環。同時由于單一施用含大量元素的肥料,而一些中量、微量元素長期得不到滿足,已成為限制產量的主要因子;由于缺少有機質,使土壤理化性質逐漸惡化,土壤通透性差;土壤板結,耕性差,水、氣、熱狀況不能很好的協調,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不能很好的促進作物生長發育。因此,必須開拓肥源,加大土壤有機質投入,保持土壤肥力。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深入發展,在土壤耕作方面出現了新問題,由于地塊被各家各戶分割種植,分割管理,使有計劃的深松、深翻土壤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客觀和人為的限制,加之農戶的用養意識很不一致,所以土壤耕層越來越淺,不但遠遠滿足不了玉米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增溫、貯水能力弱,即不抗旱,也不抗澇,土壤通透性差,影響根系下扎及后期根系活力。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更加重了淺耕層對玉米生長的不良影響。因此,在增加土壤有機質有一定困難時,應該更重視土壤的深翻深松工作,要三年深耕一次,耕層必須達到25厘米以上。
三、氣候因素影響,階段性干旱發生頻繁
氣候因素影響。氣候因素對玉米生產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農業生產設施還比較落后,糧食生產抗災能力較弱的情況下,大多數地區都是靠天吃飯,每年糧食生產受氣候因素影響較大,氣候條件好,糧食就豐收,氣候條件差,糧食就減產。播種期、生長期和收獲期的天氣情況直接影響玉米的產量。近年干旱經常發生,幾乎每年有發生1-2次階段性干旱,最嚴重的旱災經常發生在播種—出苗期,有時持續50天以上。拔節孕穗期、抽雄前期、8—9月份的灌漿期也經常發生干旱,由于當前土壤狀況較差,20-30天不下雨就發生較嚴重的旱災。目前,抗御干旱能力還很低,增加土壤含水量是最有效的抗旱措施,只有在播種期應用,才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實現抗災減災。建議有關部門重視田間水利設施建設工作。
四、種植密度偏低,沒有充分利用能源
目前玉米密植品種比較少,加之農民仍習慣種植稀植大棒的玉米品種,在觀念上不接受密植品種,良種良法不配套。這是制約玉米單產提高的主要障礙之一。由于春旱等一些原因,實際保苗數更低,使得單產難以提高。國內專家普遍認為提高玉米單產要以增加種植密度為核心。第一,玉米的單產可以分每畝的株數乘以平均每株的穗數。在單穗重基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株數越多,產量越高。玉米和小麥、水稻一個最大的不同是,玉米是種一顆結一顆。所以,要想增加產量,在保障單株不變的情況下,就要提高密度。第二,從光能利用角度來講,玉米光合效益非常高,產量等于葉面系數乘以光合系數和光合時間。株數越多,葉面系數越大,光合產物越多。第三,增加密度最容易通過人為栽培措施來控制和影響。只要把握播種和定苗環節,就能夠達到所要求的密度。第四,從整個玉米生產發展歷程來講,通過玉米施肥量增加帶動產量增加。增加密度也不是無限的增加,一定要合理密植。因為密度的增加導致群體之間和個體之間對光照、水分的競爭加劇。如果在光照水分不足的情況下,甚至導致空稈,這些可以通過耐密品種和增施肥料來解決。
五、黑穗病發病率日漸提高
近年玉米黑穗病的發生較普遍,而且較前些年有所加重。重發生地塊,黑穗病株率達20%;較輕地塊發病株率為1%-9%。大多均為絲黑穗。此病是苗期侵入的系統侵染病害,土壤帶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源。隨著玉米抗黑穗病不強的雜交種的推廣、連作玉米的增多,病害不斷蔓延加重。目前生產上推廣的單一抗性品種種植面積大,遺傳基礎單一,遺傳防御機制脆弱,同時造成毒性小種大量增殖,病菌變異頻率加大,抗病品種抗性喪失,病害爆發流行。植物保健措施不健全,玉米植株高大,拔節后群體郁閉,防治難度大,現有技術措施效果差,防治成本相對較高,單一的措施不能達到人們所預期的效果。其次是化肥,再次是種子。玉米絲黑穗病沒有再侵染。防止玉米黑穗病除了選擇抗病品種、進行藥劑拌種、播期不宜太早、盡量縮短出苗時間、選用無菌地塊育苗然后移栽外,比較可行的辦法是結合田間管理摘除病株病穗,特別是瘤黑粉,因它在生育期內可隨時發生,發病率不是很高,是容易做到的。瘤黑粉要結合田間管理摘除,摘除一個病瘤就消滅了很多傳染源,對此病菌蔓延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否則,雖然黑穗病對目前產量影響不是很大,但若視而不見,定會蔓延成災。所以育種部門應盡早選育出抗病強、高產、優質綜合性狀較好的新品種。
六、玉米螟發生普遍
通過成熟期田間調查,無論是平原區還是山區,每個地塊,多數玉米株上幾乎都可以看到玉米螟的危害痕跡,只不過是蛀入時期、部位不同,危害部位的不同,對玉米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盡相同而已。重者造成全株疏導組織被破壞,不能成穗,輕者造成植株營養不良,穗小粒少。由于玉米螟不同程度的危害,使植物體內的疏導組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大部分田塊都有不同程度的早衰現象,使玉米不能活稈成熟,后期的功能葉片不能較長時間被利用,減少了后期干物質的積累,從而影響產量。通過調查一般的生產田,中度受害者達1/3,每株穗減產量在10%左右,這在當前的玉米生產中是一個萬萬不可忽視的數字,而且因大量的秸稈貯存,相對穩定的播種面積,玉米螟會連續發生,損失量會更大。因此,防治玉米螟的工作是今后一段時期的艱巨任務,必須搞好聯合防治。
七、品種的更新較慢,缺乏穩產、高產、優質品種
我國新品種更新很慢。由于長期種植同一品種,不但跟不上其他生產條件的發展,而且退化現象比較嚴重。新品種更新速度慢,這說明新的、有突破性的品種及高產、穩產、適應性強的品種很少,這是玉米育種工作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
中國科技博覽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