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佩,裘雯慧,何 卿,余黎俠
(杭州市園林綠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文獻著錄格式:樊佩,裘雯慧,何卿,等.青林灣居住區綠化調查及評價[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64-366,369.
?
青林灣居住區綠化調查及評價
樊 佩,裘雯慧,何 卿,余黎俠
(杭州市園林綠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20)
文獻著錄格式:樊佩,裘雯慧,何卿,等.青林灣居住區綠化調查及評價[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64-366,369.
摘 要:隨著城市住宅區建設的快速發展及居民對居住環境條件要求的不斷提高,植物景觀環境的營造越來越受到重視。以寧波市青林灣1期住宅小區為例,進行綠化現狀的調查和分析,并對小區中公共綠地、宅旁綠地、道路綠地、濱水綠地在植物配置上進行總體評價,為今后居住區的綠化設計與后期養護提供參考。
關鍵詞:居住區;植物配置;調查;青林灣
城市住宅小區的園林綠化是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標志,對優化城市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目前,住宅小區綠化研究多集中在綠地環境規劃設計方面,對其理論與方法、生態性、人性化研究較多,但對植物的應用、種植結構的研究較少。本文以寧波市青林灣1期住宅小區為例,對綠化植物種類組成、植物配置形式、植物生長狀況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評價綠化現狀的優缺點,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改良建議。
1.1研究對象概況
青林灣1期住宅小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東接青林渡路,南隔內河為環城北路,西為悠云路,北隔沿江綠帶,與姚江相連。項目總用地面積約31萬m2,綠地率36%;住宅類型包含聯排別墅、多層、小高層及高層多種類型,是寧波市最大的住宅社區之一。
1.2調查方法與內容
通過對植物種類組成、配置方式、生長狀況等方面進行調查,采集標本及咨詢訪問,整理編制植物名錄,統計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數量比、喬灌草數量比。同時在小區內選擇有代表性的綠化景觀,從植物選擇、植物配置景觀效果、生態效益以及綠化養護管理等方面進行總結評價,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2.1植物種類組成
通過對青林灣1期植物進行調查與統計,共有84種綠化植物,隸屬51科72屬。其中,喬木24種,灌木35種,草坪地被14種,水生植物與藤本植物各5種,竹類1種。
將植物生長情況評價標準分為4級。極好:植株形體完整,姿態優美,生長旺盛,無病蟲害,具有相當高的觀賞價值;較好:植株形體較完整,姿態及生長勢良好,有少量病蟲害,具有較大的觀賞價值;一般:植株形體有輕微缺損,生長勢和姿態一般,時有病蟲害,有一定的觀賞價值;差:長勢衰弱,病蟲害嚴重,樹相殘破,有礙觀賞[1]。評價結果見表1。
植物喬灌草種數比為1.6∶2.4∶1,常綠與落葉樹種比為1.1∶1,比例適中。喬木、灌木種類較豐富,但水生植物、藤本植物種類相對較少,竹類品種明顯不足。
2.2不同類型綠地的植物配置分析
2.2.1公共綠地
組團綠地。在硬質活動場地的周圍布置花壇,由于花壇稍處于建筑的背陰面,故種植茶梅這一喜陰的低矮花灌木。花壇中層為紅楓和雞爪槭等色葉樹種,上層為高大的銀杏樹。常綠與落葉,喬木與灌木合理搭配,整個組團簡潔明快,吸引著各類人群前來游憩。

表1 青林灣1期植物名錄及生長情況
入口綠地。主入口瀕臨青林渡路,開口呈喇叭狀,在寬敞的主入口兩側各種植一棵高大的加拿利海棗作為指示植物,起到引導作用。道路曲線兩側的綠地做成自然地形栽植馬尼拉草,小蠟、大葉黃楊、灑金東瀛珊瑚等低矮灌木,其間以桂花、紅花檵木球等植物進行點綴,構成向內彎曲的弧形畫面,以顯示強烈的凝聚力,從而提高視覺感染力。綠地外側置形象各異的點景石,以凸顯出山林韻味。整個主入口綠化設計層次豐富,氣勢宏大,綠意盎然,開門見山地呈現出小區名“青林灣”的主題。
2.2.2道路綠地
主路兩邊以枝葉繁茂的杜英、香樟、欒樹列植,通過縮小間距,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支路兩旁的馬尼拉草坪上密植雪松、香樟、桂花,再點綴南方紅豆杉、紅葉李等;樹木下由紅花檵木、小蠟、龜甲冬青組成色帶,增加綠量,美化線條;兩旁則種植低矮的桂花作為籬墻,營造曲徑通幽之感。
2.2.3宅旁綠地
根據宅旁綠地所處的位置,結合周圍建筑的特點,其植物配置模式與選用的植物種類有所區別(表2)。多層建筑旁邊采用自然式種植,以高大的雪松、杜英為主干樹種,點綴二喬玉蘭、桂花等開花樹種。在建筑的背陰面,種植耐陰性的茶梅、八角金盤等低矮灌木,充分考慮到植物的生長情況,同時美化了建筑線條。常綠與落葉,變化的季相與樹形等配置方式均對住宅環境的小氣候有一定的調節作用[2]。庭院旁考慮到了庭院住戶的采光需要,列植密度稀疏的木蘭科植物[3],但其花色與墻體色彩相似度較高,大大降低了觀賞效果。

表2 青林灣1期小區宅旁綠地植物配置模式
2.2.4濱水綠地
濱水植物配置方面,通過栽植鳶尾、蘆葦、再力花等水生植物,增強了生態的多樣性[4]。岸邊水杉林立,清水平臺中的樹池種植柳樹,垂柳輕拂水面,展現動態美的同時,給人親近之感。
2.3低層聯列式花園住宅植物造景分析
住宅南邊的小空間在屋主的自由發揮下栽植各式花木,植物長勢良好,窗前有低矮的桂花綠籬做遮擋,旁邊匍匐著水梔子,置石起到點景的作用,各色薔薇、杜鵑、蘭花則以盆栽的形式出現;靠近墻邊是石榴、紅楓、無花果等樹種,進入宅內的門邊為兩盆蘇鐵,最醒目的黃金菊,明亮的色彩成為整個景觀的視覺焦點[5],植物品種多,色彩豐富;北邊則是簡單的風格,小蠟中間配幾個紅花檵木球,枇杷、石榴、桂花等小喬木作為上層樹種;西面植物季相變化明顯,由無患子這一落葉樹種作為基調樹種,充分考慮到西面住宅冬暖夏涼的需要[6],中層為紫竹、紅楓,下層為杜鵑、金邊黃楊、闊葉十大功勞、梔子,最底層為沿階草。
2.4廊架綠化分析
住宅中有很多河流穿過前后兩棟樓房,河道較寬處使用廊架來連接,廊架上布滿紫藤這一攀緣纏繞性藤本植物,春季紫花爛漫,別有情趣,既作為很好的休憩賞景之處,又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7]。
3.1綠化優勢
3.1.1植物種類豐富,生長繁茂
該小區綠化植物品種多樣,結構配置合理,層次豐富,物種關系協調,景觀優美[8]。喬灌草相結合的復層種植形式充分利用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不僅增加了綠量,同時增添居民生活的情趣。選擇多數易長、易管、少修剪、有特色的優良樹種,以喬木為主,適當考慮有經濟價值的植物;在重點綠化地段栽植觀賞性的喬灌木或少量花卉;行道樹選用遮陽能力強的落葉喬木;整體速生和慢生相結合,以速生為主,以便較快形成綠化環境[9]。另外,采用喬木和灌木、常綠與落葉、不同樹姿和色彩變化的樹種搭配組合,綜合考慮當地的氣候土壤條件,以鄉土樹種為主。
3.1.2造景植物的選擇較人性化
行道樹的栽植選擇樹冠大、耐貧瘠、耐修剪、發芽早、落葉晚、落葉整齊、病蟲害少、分枝點高的鄉土樹種。在人們經常駐足游玩的公共活動場所避免使用有毒或帶刺植物[10]。冬季觀干樹種如無患子即使在落葉后,其優美的樹姿也同樣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給人以美的享受。
3.2綠化存在的不足
3.2.1植物配置的四季景色變化欠缺
該小區綠化的四季景色變化不足。紫藤花期不長,花落后廊架略顯單調;在冬季,開花的植物有所欠缺,除常綠樹種能保持蒼翠外,落葉樹種只剩下咖啡色的枝干,不免給人蕭條之感。一些建筑背陰處的植物種植過密,且是常綠樹種,不利于通風與采光,特別在冬季,嚴重影響鄰近住戶的生活質量。
3.2.2盲目引進熱帶植物
小區中較多地使用棕櫚、加拿利海棗等熱帶樹種,進入冬季就出現枯黃現象;杜英在小區某些道路上單獨作為行道樹,夏季樹干被日灼出現裂痕現象,嚴重影響杜英的健康生長,并破壞了道路環境的觀賞性。
3.2.3居民綠化保護意識不強
小區居民綠化保護意識不強,部分住戶繞近路踐踏草坪,造成草坪禿裸等現象。居民在水景水池內洗滌衣物,污染水體,影響水生植物生長。
4.1合理運用生態學原理
居住區由于樓房的相互遮擋,常采光不足,特別是冬季,光強減弱,光照時間短,采光問題更加突出[11]。因而在背陰面要多選落葉樹種,如烏桕、無患子、欒樹等可通過孤植或散植形式,并選用冠幅相對較小的種植在建筑背陰面。同時,注意栽植點與房屋之間的距離以及植物種植的密度與厚度。
4.2搭配季節性觀花觀葉植物
在進行組合時應考慮到小區中植物的色澤、花型、樹冠、形狀和高度、植物壽命、生長勢等方面互相協調。對每個組合的設計,還應考慮其與周圍裸露的地面、草坪、水池、地表等之間的關系。冬季植物景觀較為蕭條,可種植一些梅花等開花樹種,也可以草本花卉彌補木本之不足,增添植物色彩,提高景觀效果。
4.3加強綠化保護意識
小區業主委員會和物業管理應建立相應的綠地保護管理制度和養護技術隊伍,以保證綠化植物的良好生長,體現其長久穩定的綠化景觀;對于破壞綠化的現象要及時制止,加大處罰力度;及時整治住宅區內出現的草坪禿裸現象和局部水體污染現象,為居民創造和諧的綠化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李研.住宅小區園林綠化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0 (22):233.
[2]董曉華.園林規劃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胡小鋼,吳圣蓮.住宅小區植物配置要點分析[J].技術與市場(園林工程),2007(11):30-33.
[4]ARNBERGER A.Recreation use of urban forests:an interarea comparison[J].Urban Forestry and Urban Greening,2006,4(3/4):135-144.
[5]戴廣寧.淺析當前居住區環境景觀新特點[J].廣東建筑裝飾,2005(5):38.
[6]李麟學.城市濱水區空間形態的整合[J].時代建筑,1999(3):83-87.
[7]顧燕飛.居住區綠化發展趨勢[J].園林,2005 (12):36.
[8]李軍安.淺談居住小區景觀設計新理念[J].山西建筑,2008(21):126.
[9]邱承海.試談住宅小區植物造景要實現的功能[J].南方論刊,2005(10):53-54.
[10]瀛文風,閃紅光,王振基,等.國外生態城建設中立體綠化的發展動態[J].遼寧城鄉環境科技,2006,20(4):60-61.
[11]曹梅紅.“以人為本”:居住區環境設計的根本[J].河南科技,2005(7):19-20.
(責任編輯:張瑞麟)
作者簡介:樊 佩(1987—),陜西洛南人,助理工程師,大專,從事園林工程管理工作,E-mai1:329681917@qq.com。
收稿日期:2016-01-07
中圖分類號:S7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3-0364-03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