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麗,陳翠芳,陳芳芳,崔冬梅,劉加蟒,楊志炎,柳希振
(上海市上海農場種植業中心,江蘇大豐 224151)
文獻著錄格式:沈麗麗,陳翠芳,陳芳芳,等.氰烯菌酯等藥劑防治水稻惡苗病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82-384.
?
氰烯菌酯等藥劑防治水稻惡苗病試驗
沈麗麗,陳翠芳,陳芳芳,崔冬梅,劉加蟒,楊志炎,柳希振
(上海市上海農場種植業中心,江蘇大豐 224151)
文獻著錄格式:沈麗麗,陳翠芳,陳芳芳,等.氰烯菌酯等藥劑防治水稻惡苗病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6,57(3):382-384.
摘 要:選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500倍液等5種藥劑,分別在鎮稻14、皖稻86、鹽豐稻2號等3個感病品種上進行試驗,探索防治水稻惡苗病的種子處理藥劑和處理方式。結果表明,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500倍液、5.5%二硫氰基甲烷水劑5 000倍液浸種處理,15%多·福懸浮劑1∶25包衣處理對水稻惡苗病均有好的防治作用,且持效期長。
關鍵詞:水稻惡苗病;防治藥劑;防治技術
水稻惡苗病又稱徒長、白稈病,是危害水稻地上部的一種系統性的真菌病害,從苗期至抽穗期均有發生[1]。一般在秧苗期、分蘗期、拔節孕穗期出現3個發病高峰。帶菌種子是此病的主要初侵染源[2]。種子帶菌率的多少與苗期惡苗病發生程度有較大關系[3]。本地近幾年惡苗病發生嚴重:一是部分品種種子帶菌量大;二是本地種植的品種大部分不抗惡苗病,其中鎮稻系列、鹽豐稻2號、武育粳3號、皖稻86等為高感品種;三是長期深水灌溉,導致水稻長勢弱,有利于發病;四是病菌對處理藥劑產生了抗藥性,本地長期以來一直使用咪鮮胺進行種子處理,使用時間長、藥劑單一,產生了抗藥性。生產上一般選用無病種子、清除田間病株殘體、種子處理、合理水漿管理等方法防治惡苗病,其中種子處理是防治惡苗病的主要手段。因此,本試驗從種子處理著手探索防治水稻惡苗病的藥劑和處理方式,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1材料
試驗在上海市農場進行。參試的水稻均為高感惡苗病的粳型品種,鹽豐稻2號,由上農12隊提供,發芽率80%,種植于上農9隊;皖稻86,由上農12隊提供,發芽率85%,種植于上農18隊;鎮稻14,外購,發芽率87%,種植于上農19隊。
供試藥劑有25%氰烯菌酯懸浮劑(商品名勁護,蘇研生產),5.5%二硫氰基甲烷水劑(商品浸種靈,常熟義務農化生產),10%多菌靈·5%福美雙懸浮劑(商品名多·福,安豐種衣劑),20%萎銹·20%福美雙懸浮劑(商品名萎·福,美國科聚亞公司生產),10%多菌靈·7%福美雙懸浮劑(商品名天歌源,安徽禾豐農藥廠生產)共5種。
1.2處理設計
試驗的3個水稻品種,每個品種均設6個處理。處理1,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500倍液浸種,用藥1.5 m L,用水3.75 kg。處理2,5.5%二硫氰基甲烷水劑5 000倍液浸種,用藥1.0 m L,用水5.0 kg。處理3,10%多菌靈·5%福美雙懸浮劑1∶25包衣,用藥120 g。處理4,20%萎銹·20%福美雙懸浮劑拌種,用藥12 g,用水48 g。處理5,10%多菌靈·7%福美雙懸浮劑拌種,用藥50 g。處理6,清水浸種對照(CK),用水3 kg。隨機區組設計,重復3次,每個重復用種子3 kg。播種暗化后進行正常的秧田管理。秧苗3葉1心移栽,均為機插,每個重復大田栽插60 m2(約1 800穴)。
1.3調查項目及方法
1.3.1發芽率
各處理種子浸種催芽后,至發芽室做發芽試驗,每重復100粒種子,放入培養箱培養,5~7 d調查計發芽率。
1.3.2秧田期惡苗病發生情況
在秧苗3葉期左右,調查秧田期惡苗病的發生數量(株),并記錄,計算株防效,同時拔除病株。
1.3.3大田惡苗病發生情況
在分蘗盛期至拔節初期、孕穗期各調查1次,每小區連續調查1 000穴,記錄病穴率,計算穴防效。
1.4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TST數據分析軟件的LSD法進行方差分析。
2.1發芽情況
2.1.1出芽時間
各處理水稻種子的出芽時間有明顯不同,處理3,4出芽時間較對照遲2 d,處理5較對照遲1 d。
2.1.2 芽長
播種時芽長。鎮稻14表現為處理6(清水對照)>處理2>處理1>處理3,處理5>處理4;皖稻86表現為處理2>處理6>處理1>處理3>處理5>處理4;鹽豐稻2號表現為處理2>處理1>處理6>處理3>處理5>處理4。由此說明,二硫氰基甲烷、氰烯菌酯浸種對水稻出芽時間影響不大,多·福、天歌源和萎·福包衣或拌種處理會延遲水稻出芽,尤以萎·福拌種處理影響最大。
2.1.3發芽率
由表1可知,除處理1的發芽率與對照無顯著差異外,其他藥劑處理的發芽率均高于對照;其中處理5最高,其次為處理3,處理2,處理4。試驗中所有處理的發芽率偏低,可能是發芽試驗所采用的紙床未經消毒處理,試驗過程中產生霉變。皖稻86在浸種過程中翻種不及時,翻種次數少,可能是這個品種所有處理發芽率偏低的主要原因。

表1 各處理3個水稻品種的發芽率表現
綜上可知,各藥劑處理對種子發芽率均無明顯的影響,但天歌源、多·福、萎·福處理種子會推遲出芽時間。
2.2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對鎮稻14惡苗病的防效,處理1,處理2,處理3對苗期、分蘗拔節期、穗期的防效較好,達90%~100%;處理5略差,為82%~93%。

表2 各藥劑處理對鎮稻14惡苗病的防效
由表3可知,對皖稻86惡苗病的防效,處理1,處理2,處理3對苗期、分蘗拔節期、穗期的防效較好,在90%~100%;處理5防效較差,苗期、分蘗拔節期在84%~90%,但穗期僅51.50%。

表3 各藥劑處理對皖稻86惡苗病的防效
由表4可知,對鹽豐稻2號惡苗病的防效,處理1,處理2,處理3對苗期、分蘗拔節期、穗期的防效較好,在91%~100%,且各處理間無顯著差異;處理5較差,在69%~74%,與其他處理存在極顯著差異。

表4 各藥劑處理鹽豐稻2號惡苗病的防效
綜上可知,25%氰烯菌酯2 500倍液、5.5%二硫氰基甲烷5 000倍液浸種,15%多·福1∶25包衣,這3種處理對水稻惡苗病均有較好的防治作用,且持效期長,基本能夠有效控制整個生育期內水稻惡苗病的發生;40%萎·福拌種對水稻惡苗病也有不錯的防效,但是比前3個處理略差;17% 多·福拌種防效較差。
試驗結果表明,各藥劑處理對水稻種子的發芽率均無明顯的影響,雖然天歌源拌種,多·福包衣,萎·福拌種會推遲出芽時間,催芽時間比清水對照,氰烯菌酯、二硫氰基甲烷浸種等處理長1~2 d,但總體安全性較好。
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500倍液浸種,5.5%二硫氰基甲烷水劑5 000倍液浸種,10%多菌靈· 5%福美雙懸浮劑1∶25包衣處理對水稻惡苗病均有好的防治作用,且持效期長,能夠有效控制整個生育期內水稻惡苗病的發生。
2014年上海農場全面推廣25%氰烯菌酯懸浮劑2 500倍液浸種防治水稻惡苗病,通過秧田、大田惡苗病跟蹤調查發現,基本不影響水稻發芽率,防病效果好,惡苗病發生輕,有效解決了水稻惡苗病大發生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利鋒,徐敬友.農業植物病理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116-118.
[2]刁春友,朱葉芹.農作物主要病蟲害預測預報與防治[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4-66.
[3]朱賢東.水稻惡苗病發生因素及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1(14):161-162.
(責任編輯:張才德)
作者簡介:沈麗麗(1975—),女,上海人,高級農藝師,從事病蟲草害的預測預報等方面的工作,E-mai1:sh1i1i64@163.com。
收稿日期:2016-01-05
中圖分類號:S43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0528-9017(2016)03-0382-02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