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裕蕾
摘 要:中國古典詩詞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瑰寶,還是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在教學時,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立體地、多維地去閱讀、品味、鑒賞古典詩詞,深度品析和多維鑒賞其豐富的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風格,有效引導學生主動地打開自己的那扇窗戶,從中吸取豐富的文學精華,迅速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關鍵詞:古典詩詞 多維閱讀 鑒賞文本
在本文中,作者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談談引導學生多維閱讀、立體品鑒古典詩詞作品豐富意蘊的具體方法。
一、閱讀歷代評論家對文本的品析
學生閱讀、認知、理解和品鑒古典詩詞作品的能力與水平,與學生具備的古典詩詞文化底蘊和學生的古典詩詞最近發展區等密切相關。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閱讀歷代評論家對古典詩詞作品的評析,有助于引導學生迅速認識、理解古典詩詞學術界對某一首古典詩詞作品的不同解釋或公認解釋,有助于引導學生從中借鑒認知、理解、品鑒某一首古典詩詞作品的經驗,繼之有助于引導學生學會從自己認知、理解、品鑒的角度去解讀、詮釋某一首古典詩詞作品。
以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為例。可以采用下列幾種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歷代評論家對這首詩歌的品析。
其一,課前布置預習時,引導學生利用網絡等資源,搜索、收集、閱讀、整理歷代詩評家、現當代學術界等對這首古典詩詞作品的評價和賞析,并在課前引導學生互相交流收集、整理的資料。
其二,新課導入時,教師運用多媒體電教設施為學生展示學術界比如清人方東樹對這首古典詩詞的高度評價:“岑嘉州《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奇峭,起颯爽。‘忽如六句,奇才奇氣,奇情逸發,令人心神一快。須日誦一過,心摹而力追之。‘瀚海句換氣,起下‘歸客。”(《昭昧詹言》卷十二)如此,則既可以激發學生閱讀、品鑒這首古典詩詞的濃厚興趣,又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學術界各種觀點的過程中,初步感知這首古典詩詞作品美麗豐富的意蘊和深邃綿遠的情思,為引導學生順利解讀、深度解讀這首古典詩詞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關注文本產生的歷史文化情境
古典詩詞是我國古代詩人在特定的歷史文化情境中創造出來的文學藝術作品,是其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人生閱歷、豐富情感的藝術載體。由此可見,詩人在創作古典詩詞的過程中,都會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他所處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故而在進行古典詩詞教學時,教師應該從詩人創作古典詩詞作品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個人際遇、詩人的成長歷程、詩人的藝術風格等諸多方面切入,引導學生通過關注和了解古典詩詞作品創作時的歷史文化情境,深入地認識、感知、品鑒蘊含于古典詩詞作品中豐富的情感和深遠的意蘊。
仍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為例。如果教師不引導學生弄清楚詩人創作這首古典詩詞作品的時代背景是唐朝開元、天寶年間,這個時期屬于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威名遠播的大唐盛世時期,那么,學生就只能粗略地感知、理解、品鑒到作品中所描繪的美麗奇寒的塞外雪景、充滿異域風情的軍中宴別場景、詩人雪地送別時對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等,而無法真正地、深刻地感知、理解、品鑒到這首詩既是一首立意新奇、景美情壯的邊塞詩,又是一首構思巧妙、以景顯情的送別詩;不僅僅是唐詩中最激動人心、最富于盛唐時代氣息的交響樂章之一,更是大唐盛世邊塞詩的壓卷之作,當然也就不可能深刻感受到這首詩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三、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鑒賞文本
眾所周知,每一首古典詩詞作品都具有鮮明的藝術創作風格和豐富的文化意蘊。故此,在教學時,教師必須將比較閱讀引進古典詩詞閱讀鑒賞中。因為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發現不同古典詩詞作品的獨特意蘊和獨特風格。比較閱讀的方法很多,限于篇幅,本文僅僅探討一下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詩人創作的同一題材古典詩詞作品的比較閱讀之法。
還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杜甫的《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引進課堂,引導學生將之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進行比較閱讀。
其一,舉例說明二者在創作題材、景物描寫、場景描寫、人物描寫、氛圍描寫、感情基調、藝術風格等方面的異同。
其二,造成二者上述諸多方面不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
如此,則既可以引導學生深度品鑒《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瑰麗奇偉的藝術創作風格,又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每位詩人的創作活動,都必須依托于特定的歷史文化情境、與眾不同的精神活動和獨特的創作風格,所以,即便是同一題材的古典詩詞作品,其描寫的相同對象在不同的詩人筆下和不同的歷史文化情境下就必然會呈現出不同的內涵。
總之,在教學時,教師引導學生從多角度、立體化地對古典詩詞作品加以品味,能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地打開自己的那扇窗戶,從中吸取豐富的文學精華,迅速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而這,正是古典詩詞教學的最終目標之一。
參考文獻
[1]張弛.古典詩詞修辭手法詳解[J].中學生閱讀(高考版),2007(4).
[2]林雪華.中國古典詩詞中“桃花”意象解析[J].閱讀與鑒賞(教研版),2007(5).
[3]趙清林.欣賞,一個重要的關鍵詞——關于《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教學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09(34).
[4]孫躍.古典詩詞中夕陽意象淺析[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