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曉芳, 田東林
(云南農業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普通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調查
——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
夏曉芳, 田東林
(云南農業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在手機成為第五大媒體之后,高校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行為越來越普遍,大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逐漸成為影響教學質量提高的一個突出問題。本文將采用設計調查問卷、面對面訪談以及統計分析等方法,通過闡述高校大學生課堂手機行為的現狀,探討云南農業大學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各方面原因,包括學校原因、教師原因及學生個人原因。并結合高校大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各方面影響因素,提出針對大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科學性對策。
高校;課堂;玩手機行為
本文對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定義主要指學生在高校課堂上對手機功能和服務的使用。大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將直接關系到高校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效果,大學生課堂手機使用不當還將對高等教育質量產生消極影響。手機作為當代科技發展的產物,由于其功能齊全、時尚便捷等優點深受大學生喜愛。有調查顯示高校學生課堂手機使用率高達96.1%,其中經常上課使用手機的概率為36.2%,課堂手機的使用率極高,高校學生課堂使用手機不僅干擾了正常的教學秩序,還影響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發展,手機的不合理使用勢必成為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的一大噩夢。
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主要以云南農業大學的300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主要采取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其中,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到有效問卷295份,回收率高達98.3%。被調查者中男生150人,女生145人;大一學生91人,大二學生85人,大三學生70人,大四學生33人,研究生16人;被調查學生專業涉及英語、經濟學、園林園藝管理、工程造價、煙草、土木等近20個專業。
2、 調查方法
(1)問卷調查法。設計相關問卷,主要以學院為單位的調查法,隨機抽取部分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兼顧性別、年紀、學院比例,分析學生課堂玩手機的原因、用途、時間、心理等問題,對重要問題、突出問題進行總結分析。
(2)訪談法。主要采用訪談調查法,擬定訪談提綱,通過隨機采訪上課教師,聽取不同學院對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認識及相關建議。并且還隨機訪談了部分學生,記錄他們對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看法和態度。
1、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頻率
表1調查數據顯示,295份有效問卷中有293位大學生表示上課會攜帶手機,大學生上課手機攜帶率為99.3%。而其中有131位(44.41%)學生表示每節課都會帶手機,由此可見,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度極高。

表1 云南省某高校學生課堂攜帶手機情況
根據表2數據顯示,97.63%的學生上課都會玩手機,其中9.49%的學生表示每節課都會玩手機,40.34%的學生表示經常上課玩手機,而上課從不玩手機的學生占比例最小,僅為2.37%。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頻率過高,這必然影響學生課堂學習效果。

表2 云南省某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的頻率
根據表3調查數據可見,64.75%的學生上課玩手機時間超過10分鐘,14.24%的學生上課玩手機時間超過31分鐘,這充分顯示出大學生上課玩手機比率高、時間長。

表3 云南省某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的時間狀況
以上三個表格的數據充分顯示出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頻率極高,大部分學生占用了上課學習的時間去玩手機,這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秩序,導致學生課堂學習效果大打折扣。
2、大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原因
根據表4的調查數據顯示,有48.7%的學生表示上課玩手機是為了使用QQ等社交軟件,只有16.5%的學生上課玩手機是為了查閱學習資料,而與上課學習內容無關的玩手機行為占據了83.5%。由此可見,學生上課玩手機的原因多是娛樂消遣,而不是為了輔助學習。

表4 云南省某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的主要功能
根據表5的數據可以發現,只有10.17%的認為課堂玩手機對自己的學習沒有影響,而40%的學生已經認識到自己在課堂玩手機的行為影響惡劣,并有改正的愿望,而我們實際調查的結果發現,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仍然非常普遍,可見,學生雖然有意識改正課堂玩手機行為,但效果仍然不理想。

表5 云南省某高校學生對課堂玩手機影響的認識
3、任課教師與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關系
從表6數據可以看出,只有11.19%學生表示任課教師嚴禁學生課堂玩手機,而超過四分之一的教師對學生上課玩手機行為不管不顧;另外,53.56%的學生表示教師的授課內容、方式會影響他們上課是否玩手機,68.14%的學生認為任課教師的態度會對其上課玩手機行為產生影響,其中有10.51%的學生認為一定會產生影響。以上調查數據可以說明任課教師對學生上課玩手機行為有很大的影響。

表6 任課教師與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關系
1、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改變了學生生活方式
學生應該是接受教育的群體,在學校課堂接受教育是大學生的權利,但高校學生也有義務維護課堂秩序,手機的無序使用已經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實現。大學生對手機表現出過度依賴,上課、吃飯、走路、上廁所無時無刻不在看手機,一旦手機離身甚至會覺得渾身不自在,他們已經習慣手機購物以及獲取信息的方式,手機給高校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改變。
2、教師教學模式傳統單一,師生互動少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53.56%的高校學生表示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對他們是否在課堂上玩手機影響很大,甚至有學生表示任課教師授課內容枯燥、照本宣科、理論性太強都是他們上課玩手機的原因。此外,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互動少,對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不管不顧,只會導致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越來越嚴重。
3、學校對教學管理松散,教學效果差
高校對學生的課堂管理松散,對學生課堂紀律沒有提出硬性的要求,學生上課獲取知識的壓力小,學習態度差;另外,高校對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合理的獎懲制度,任課教師對學生課堂玩手機的行為管制意愿不強,這就使得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的行為進一步惡化。
1、學生增強自制能力的培養,合理使用手機
一方面,高校大學生應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意識到課堂玩手機行為的嚴重性,大學課堂學習是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高校學生應該認真聽講,積極參與任課教師的課堂教學,學習扎實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大學生應該對自己的學習提高要求,適當增加學習壓力,并制定長短期的規劃,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有效排解迷茫情緒,盡早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2、教師豐富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性
高校學生群體的特點是對外界充滿好奇,喜歡新鮮的事物,樂于接受前沿的知識,任課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己所學的知識,結合高校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上課之前認真備課,引進最新技術和知識。另一方面,高校教師還應該注重教學方式的調整,減少教師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增加一問一答、學生討論等教學方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性。此外,手機網絡的普及使學生們獲取信息更迅速快捷,高校教師應該巧妙利用學生喜歡玩手機的特點,引導學生正確合理的使用手機,如開展移動課堂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學校加強教室信息化設備建設,制定嚴格的課堂教學管理制度
高校應該規范學生課堂紀律的管理,加強教室信息化設備的建設,安裝信號屏蔽裝置,在上課期間屏蔽學生手機的網絡信號,有效杜絕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另一方面,高校應該提倡任課教師進行多樣化課堂教學,對部分課堂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化且深受學生好評的教師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鼓勵教師開展高質量的課堂教學。此外,高校應該制定課堂上合理使用手機的行為規范,并要求任課教師監督學生嚴格執行,學校相關管理者不定期對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進行巡查,以有效管理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
[1] 焦愛軍.日照市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的調查與統計分析[D].山東大學,2008.
[2] 李瑩.大學生課堂使用手機情況的調查與對策研究--以沈陽某高校為例[J].科技文匯,2010.
[3] 張健.大學生課堂手機控現象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
[4] 王描玲.大學生手機上網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2011.
(責任編輯:梁蒙蒙)
云南農業大學學生科技創新創業基金項目,“普通高校學生課堂玩手機行為的調查——以云南農業大學為例”,項目編號:2016RWX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