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 張云富 張杰
仁懷市人民醫院 貴州 仁懷 564500
關于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治療研究
向陽 張云富 張杰
仁懷市人民醫院 貴州 仁懷 564500
目的:研究探討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治療研究,已達到提高治療水平的目的,以便更好的應用到臨床實踐中。方法:選擇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患者的基本資料、CT表現、臨床表現、手術方法及療效,觀察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全部患者手術后進行 6 個月-3年的隨訪, 患者全部治愈,并且沒有術后并發癥產生。手術后患者在第一個月每周以及受術后第二個和第三個月每2周進行以此鼻內鏡下換藥,用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對于部分患者出現鼻內鏡觀察死角使用纖維鼻咽喉鏡對其進行檢查,在整個治療期間患者全身或局部都沒有使用抗真菌藥物。并通過統計可知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為100%。結論:通過臨床檢測可知:對真菌性鼻竇炎進行手術治療在治療中具有一定的療效,在臨床上具有重要價值,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同時還能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產生,同時對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也很有幫助,因此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真菌;鼻竇炎;手術治療
真菌性鼻竇炎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特異性鼻竇炎,真菌性鼻竇炎(fungal sinusitis,FS),也被稱為霉菌性鼻竇炎,是指鼻竇黏膜組織以及骨質的真菌感染,或鼻竇粘膜對真菌的應激疾病,或真菌在鼻竇腫塊中積累的一類常見的鼻竇炎癥性疾病。近年來,其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占各類慢性鼻竇炎總人數的6%至13%,在臨床上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醫生的關注。同時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改進廣泛推廣,在內鏡治療真菌性鼻竇炎手術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通過選取我院從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探討了真菌性鼻竇炎的臨床治療研究,已達到提高治療水平的目的,以便更好的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年8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真菌性鼻竇炎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年齡在18-68歲之間,平均年齡37歲。患病時間最短的5個月,患病時間最長的患者為10年。上述所有患者都在術后病變組織中發現霉菌菌絲或孢子,臨床病理診斷為真菌性鼻竇炎。
1.2 臨床表現 上述 60例患者在臨床上均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統計結果如下

表1 患者臨床表現統計
此外,通過鼻內鏡檢查發現40例患者存在中鼻甲肥大,其中雙側患者13例,單側患者27例;26例患者存在中鼻道有息肉,其中雙側患者8例,單側患者18例;12例患者可見鼻腔干酪樣物或豆腐渣樣團塊,其中雙側患者2例,單側患者10例;6例患者存在鼻中隔偏曲。上述所有患者在手術前都對鼻竇冠狀位進行了CT掃描。受累鼻腔或鼻竇都存在高密度軟組織塊影或是在竇腔中存在不均勻的斑狀或點狀鈣化影。
1.3 治療方法 60例患者均進行鼻內鏡手術,手術前對患者進行局部麻醉。鼻中隔偏曲會影響到患者鼻竇鼻腔正常引流的應首先實施鼻中隔矯正術。病變位于患者上頜竇的應實施鼻內鏡下中鼻道上頜竇造口術,將鉤突進行切除,上頜竇自然孔以及漏斗的外側壁能夠暴露出來。由于鉤的尾部和鉤的殘余,鉤的下部仍然可以堵塞上頜竇自然孔,這將妨礙上頜竇的自然孔口的充分曝光,所以應該慎重識別和在鼻內窺鏡下取出。用70度鼻內窺鏡找到上頜竇自然開口,當發現上頜竇自然開口后,找到用不同角度的咬鉗后,將切割吸引器和反張鉗向前下方,使自然開口擴大,使得開口直徑大于1.5厘米。應當采用Messerklinger術式對病變同時累及上頜竇篩竇的患者。將鉤突切除后和篩泡咬除,打開篩竇,使上頜竇的自然開口擴大。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除去周邊病變組織的損傷、膿性分泌物以及真菌團塊。術腔使用膨脹材料的進行填充。6例單側上頜竇者實施了局部麻醉進行了上頜竇根治術。唇齦溝黏膜切口,鑿開上頜竇使上頜竇自然開口擴大,切除病變組織,仔細觀察鼻竇粘膜,如果鼻竇粘膜的病變是是特別嚴重,盡量保持保留健康粘膜,不要使其損壞。經過鼻腔通過已經擴大的上頜竇自然開口將碘仿紗布填充在鼻腔進行止血操作。紗布被布置在鼻腔的尾端,另外使用凡士林紗布作為鼻腔填塞,槽切口黏膜間斷縫合。所有患者均給予生理鹽水和3%的雙氧水對術腔進行反復洗滌。切除的真菌團塊以及病變黏膜都要進行病檢。鼻竇內窺鏡手術后三天,將患者術腔填塞物抽出。上頜竇根治性切除 3天后取出鼻腔凡士林紗條和術后第 5天取出碘仿紗條,第七天將唇齦溝縫線拆除,用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局部使用鹽酸羥甲唑啉噴霧劑噴鼻,術后一個內在鼻內鏡下使用慶大霉素每周沖洗1次,還要及時術腔新生肉芽及囊泡進行處理,在整個治療期間患者全身或局部都沒有使用抗真菌藥物。
1.4 療效評估 采用海口標準( 1997)對治療效果進行評估,在對真菌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恢復正常,竇口開放檢測正常以及竇腔黏膜上皮化,沒有出現干酪樣物并且沒有膿性分泌物產生,說明患者治愈;在對真菌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恢復正常或好轉。肉芽或肥厚形成,竇腔內部分存在紅腫,出現少量干酪樣物,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產生,說明治療效果好轉;在對真菌性鼻竇炎患者進行手術治療一段時間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改善,甚至加重,竇口閉塞或狹窄,出現干酪樣物并且膿性分泌物產生,形成息肉,則相關治療無效。同時對患者以及其家屬的滿意度進行統計分為滿意、基本滿意、非常滿意、不滿意四項。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
對上述全部患者手術后進行 6 個月-3年的隨訪, 患者全部治愈,并且沒有術后并發癥產生。手術后患者在第一個月每周以及受術后第二個和第三個月每2周進行以此鼻內鏡下換藥,用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對于部分患者出現鼻內鏡觀察死角使用纖維鼻咽喉鏡對其進行檢查,在整個治療期間患者全身或局部都沒有使用抗真菌藥物。并對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滿意度進行統計,結果如下表,

表2 患者以及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
由上表可知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為100%。
真菌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致病真菌有曲霉菌、毛霉菌、念珠菌等。隨著對鼻竇真菌病以及鼻腔有關醫學知識的不斷加深,以及相關診斷技術的不斷提升,有關鼻竇真菌以及鼻腔疾病方面的報道不斷增多,其中曲霉是最常見的,占80%以上。當長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類藥物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患者有惡性腫瘤在放化療期間以及嚴重消耗性疾病通過局部刺激可以引起曲霉生長導致出現病變,常見的局部刺激因素包括鼻息肉、鉤突肥大、慢性鼻炎以及鼻中隔偏曲等病變,造成鼻腔及鼻竇通氣引流受阻,分泌物潴留,慢性炎癥刺激,外傷,牙齒病變。針對真菌性鼻竇炎及并購首選治療方法是手術治療,目的是徹底清除鼻腔,鼻竇病變和病變,并糾正解剖學異常和局部病變,以保證鼻竇良好的引流和通氣。同時行鼻腔沖洗。而全身及局部使用黏液促排劑、激素,對減輕炎癥反應、降低鼻腔內過敏、促使黏膜上皮化以及消除黏膜水腫有著重要意義。總之,通過臨床檢測可知:對真菌性鼻竇炎進行手術治療在治療中具有一定的療效,在臨床上具有重要價值,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同時還能顯著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產生,同時對于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也很有幫助,因此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推廣價值。
[1]鄭玉明.26例真菌性鼻竇炎的治療體會[J].中國當代醫藥.2011(01).
[2]張曉明,王巖.38例真菌性鼻竇炎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工程.2013(04).
[3]姚選武.爆發性真菌性鼻竇炎診斷和治療﹝附二例﹞及相關文獻復習[J].罕少疾病雜志.2010(06).
[4]蔡紅霞,郭運凱.鼻腔鼻竇真菌病35例報告[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16(11):581.
R763
A
1672-5018(2016)09-023-02
向陽,男,漢族,(1968-),本科,貴州仁懷市人,執業醫師,主要從事耳鼻喉科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