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萍 高蕾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青島 266000
中醫護理在內科疾病30例中的應用
孫萍 高蕾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人民醫院 山東青島 266000
目的:觀察中醫護理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內科收治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內科護理,觀察組采用中醫內科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抑郁、焦慮程度、患者恢復情況及護理滿意度。結果:護理后, 觀察組患者SDS、SA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癥狀控制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降短,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中醫內科護理可有效改善內科住院患者的情志狀態,對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縮短治療周期均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借鑒。
中醫護理;內科疾病;臨床應用
目前,以“治療為中心”的傳統服務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臨床服務需求,因此“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已經逐步應用于各個科室日常工作中,以“患者為中心”核心是以人為本[1],提倡個性化的診療方式,而我國傳統的中醫理論主張“辨證施治”,也是主張針對不同的病證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針對性治療。基于此,將傳統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應用于中醫護理工作中,采用中醫內科護理以有效彌補傳統護理工作中的不足,本次研究筆者采用中醫內科護理對患者進行護理,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 年8 月至2014年11 月我院內科收治的6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觀察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21~57 歲,平均年齡(35.28±7.39 )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3.71 ±1.11) d。對照組男性21 例,女性9 例;年齡24~59 歲,平均年齡(34.77±7.14) 歲;病程1~7 d,平均病程(3.46±1.03)d。納入標準:① 患者年齡20~60 歲;②文化程度小學以上;③ 無嚴重的肝、腎及循環系統疾病;④ 患者病情穩定,血糖、血脂、血壓水平正常;⑤ 治療前無明顯認知障礙或嚴重的精神疾病;⑥ 患者及家屬自愿參加此次研究;⑦ 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參加此次研究。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內科護理,即入院后,給予常規入院指導,遵醫囑為患者提供基礎護理服務(測量血壓、體溫等),密切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監測等常規護理措施。
觀察組患者采用中醫內科護理。 ① 情志護理:中醫理論認為情志是影響疾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患者入院后,及時給予患者情志護理,護理人員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視頻、畫冊等方式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發展、轉歸,向患者介紹相應的康復手段,使患者初步了解將要接受的治療,同時,向患者講授成功治愈的案例,提升患者治療的信心,每天護理人員都應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的聆聽患者的傾訴,對于不愿意傾訴的患者[2],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將自己內心的苦衷說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從而有效減少心理負擔,調節情緒,指導患者掌握控制情緒,并從生活、功能鍛煉、情志等方面給予患者精心的護理,使患者保持積極的狀態接受護理;② 整體護理:中醫理論認為人體與外界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并處于動態平衡過程中,因此,護理人員應對疾病產生的“內因”和“外因”進行全面了解,并依據“治未病”的理念,在日常護理中,加強對“內因”和“外因”進行控制、預防、治療,以防止疾病進一步發展;③ 飲食護理:中醫對于疾病飲食具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以患者的病證為基礎,結合氣候、季節變化、地域特點和患者身體素質等方面因素,合理搭配,制定科學的飲食方案,控制患者每天飲食的數量和口味,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④ 加強病友之間的互動:護理人員應積極鼓勵病房內、科室內的病友進行互動交流,讓患者之間主動交流康復經驗,共同分享病情好轉的喜悅,一方面提高患者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轉移患者對自身疾病發展的注意力,保持積極的心態。
1.3 評價指標 以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抑郁、焦慮程度、患者恢復情況及護理滿意度作為評價指標。抑郁程度采用SDS量表進行評價,焦慮程度采用SAS量表進行評價[3],SDS評分和SAS評分越高,患者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護理效果越差;恢復情況考察患者的癥狀控制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價,滿意: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未與護理人員發生糾紛,未出現患者投訴事件;基本滿意:患者對護理服務較為滿意,偶與護理人員發生輕度糾紛,未出現患者投訴事件;不滿意:患者對護理服務不滿意,與護理人員發生明顯糾紛,部分患者主動投訴護理人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s)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抑郁、焦慮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SDS和SAS評分結果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2.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控制時間和平均住院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人體的組織、器官是存在一定功能聯系的緊密整體,人體各臟器的生理功能不同,但是又相互影響,互為“相生”、“相克”。中醫理論還認為人體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均會對人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使體內的氣血運行發生相應的變化;當人體無法適應外界變化時,體內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功能失調,陰陽失衡,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中醫護理理論認為應給予患者整體護理,從而對患者的氣血、臟腑進行調節,達到恢復體內“陰陽平衡”的目的。
中醫治療疾病的核心是“辨證施治”,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中醫護理理論,即針對不同的機體給予不同的護理方式,從而提高護理的針對性,提高護理效果[4],同時,中醫護理過程中,還強調患者的情志和飲食對疾病治療的影響,因此,中醫護理是一種從情志、飲食、病癥等多角度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的一種護理方式。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抑郁、焦慮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說明中醫護理通過給予患者情志護理,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同時,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P<0.05),進一步說明中醫護理通過整體護理,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縮短治療周期,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臨床借鑒。
[1]牛嘯麗.中醫護理在內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大家健康,2013,7(11):85.
[2]趙潔.內科護理中應用中醫護理的方法和效果[J].遼寧醫學院學報,2015,36(3):96-97.
[3]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M]. 2 版.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35-42 .
[4]封亞玲,加莉.論中醫護理應當突出中醫的特色[J].光明中醫,2011,26(8):1686-1687.
R248.1
A
1672-5018(2016)10-0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