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
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淮安 223002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運用于腦癱兒童康復中的效果評價
王萌
淮安市第二人民醫院 江蘇淮安 223002
目的:總結性探討分析腦癱兒童采用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的治療效果。方法:將2016年1月到2016年11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腦癱兒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的患者采用傳統康復治療,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前后比較分析兩組患者的踝關節被動活動度(ROM)、腓腸肌痙攣評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結果: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MAS量化評分都明顯降低,踝關節ROM都明顯提高,較治療前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MAS及ROM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其兩者的差異較為明顯(P<0.05)。結論: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能夠更好的恢復腦癱兒童的運動能力,值得在臨床工作中加大使用范圍。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腦癱;兒童;效果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為一種生物反饋療法,是指將人們常規狀態下意識不到的肌電等功能變化轉換為能夠意識到的視聽信號,并且患者可以依據這些信號進行自我訓練,通過訓練可以提高肌肉的活性和緊張度,也能夠使肌肉間的協調性增強[1]。
1.1 一般資料
患者為2016年1月到2016年11月在我院進行診治的腦癱兒童患者,診斷標準采用2006年8月第二屆全國兒童康復會議暨第九屆全國小兒腦性癱康復學術會議確定的診斷標準。本次臨床研究的對象男女比例為8:16,年齡為3到6歲,將患者平均隨機分配到觀察組和對照組,經標準統計學分析,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等方面的統計學差異并不明顯(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康復技術治療,主要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Rood技術、神經發育促進技術,每次儲蓄40分鐘,每天1次,每星期5到6次,連續訓練12個周[2]。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結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本次臨床研究采用荷蘭Enraf-Nonius公司生產的型號為Endomed 682的肌電生物反饋儀進行治療。需要再安靜的治療室為患者進行治療,局部皮膚脫脂采用酒精棉球,電極放置在腘繩肌、脛骨前肌、股四頭肌、肌腹最豐滿處,參考電極和記錄電極的中心距離為20毫米,平行與肌肉纖維的長軸方向,電極的固定采用膠布,并利用彈力繃帶把電極線和皮膚緊密固定。首先由治療師進行動作示范,之后患者被動屈踝、伸膝、屈髖,并提醒患者時刻注意顯示屏上肌電信息曲線的變化,最大可能達到或超過最高肌電信息幅度,連續10個主動收縮是一組,休息1分鐘,反復進行。 一次20分鐘,一天1次,一周5次,連續訓練12周[3]。
1.3 評價指標
采用改良的 Ashworth量表測定腓腸肌肌張力變化,其中將MAS評價等級0,1,1+,2,3和4級分別量化為1,2,3,4,5和6分。采用關節量角器法測量躁關節被動活動的角度[4]。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臨床研究的所有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使用t檢驗、卡方檢驗,標準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以P<O.O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MAS量化評分都明顯降低,踝關節 ROM都明顯提高,較治療前其差異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結束后觀察組患者的MAS及ROM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其兩者的差異均較為明顯(P<0.05)。MAS量化評分結果詳見表1;踝關節ROM指標詳見表2;

表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MAS量化評分結果對比

表2.兩組患者踝關節ROM指標對比
腦癱即小兒腦性癱瘓,為一種易見且嚴重的運動殘疾,為受孕到嬰兒期的發育缺陷和非進行性的腦損傷引起的綜合征,姿勢異常和運動功能障礙為其主要表現[5]。肌電生物反饋是一項在腦癱康復中較成熟的治療技術,其臨床療效已被廣泛證實。目前,肌電生物反饋已成為腦癱康復中較常規的治療項目。肌電生物反饋系統的理論根據是通過對單個運動單位的活動訓練,使訓練者逐漸具有用個人意志控制運動的能力。這種訓練唯有借助于肌電生物反饋儀,將原本極其微弱的本體感覺轉換成可視、可聽、可見信號,患者以此為依據調節運動方向、強度,達到訓練目的[6]。
本次臨床研究是將肌電生物療法運用于腦癱兒童的治療中,結合本次臨床研究的研究結果可知,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MAS量化評分,提高患者的踝關節ROM指標,使腦癱兒童的運動能力得到良好的恢復,然而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肌電生物反饋的治療過程較枯燥,治療時要求患兒主動努力完成規定動作,需要使肌電信號達到一定閾值。因治療儀器界面簡單,患兒年齡較小或智能方面的缺陷,不能理解互動反饋治療目的而不配合;經過一段時問的治療,患兒也會因無聊沒有趣味性而不愿配合治療。因此,患兒的依從性是兒童康復治療過程中所面臨的很大的一個問題。
綜上所述,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能夠更好的恢復腦癱兒童的運動能力,值得在臨床工作中加大使用范圍,同時,提高兒童依從性成為未來臨床研究的方向。
[1]張會春,李文霞,耿香菊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與痙攣肌治療痙攣型腦癱兒童的療效比較[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04):457-458
[2]鄧曉青,滕新,古麗梅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肌張力低下腦癱患兒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2016,09(7A):164-165
[3]]鄧曉青,滕新,古麗梅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腦癱兒童康復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09):164-166
[4]張備,孫莉敏,朱俞嵐等.小兒腦癱康復治療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5,30(01):65-68
[5]聞一鳴,黃晨暉.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的現狀及研究進展[J].運動人體科學,2015,05(21):11-13
[6]湯明麗,呂復莉,唐久來.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的現狀及進展[J].安徽醫學,2012,33(09):1255-1257
R742.3
A
1672-5018(2016)10-3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