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思聰
英國國家醫療體系血液和移植中心認為,簽署捐獻器官的人應把他們的意愿告訴家人,以便他們萬一離世后,由家人執行他們的協議。

在德國柏林的一家醫院里,一名醫生背著裝有捐獻者人體器官的箱子走向手術室,將有一名病重者的生命得以重生。?
去年12月,英國7歲男孩佛朗塞·巴特斯和他的父親斯圖亞特遭遇車禍,因傷勢過重而不治身亡。不過,由于他媽媽安娜的一個決定,巴特斯的生命現在在其他人身上得以延續:他的器官被移植到至少4個人的身上,挽救了他們的生命。此外,巴特斯還幫助另外兩人獲得光明,重新看到了這個世界。這是英國社會最近傳出的一件“正能量”新聞。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英國近年來出現了登記捐獻器官者反悔增多的現象。
登記捐獻器官后出爾反爾
在英國,負責器官捐獻的機構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下面的血液和移植中心。根據該中心的記載,英國最小的器官捐獻者是泰迪·豪斯頓。他2015年來到這個世界僅100分鐘,就不幸離世,他的父母把他的器官捐獻了出去,他因此成為2015年“感動英國的榜樣”。安娜說,她開始時并不知道如何捐獻器官,在向豪斯頓的父母進行咨詢后才知道許多患者正在絕望地等待有人來捐獻器官,才毅然做出了捐獻器官的決定。
然而,并不是所有英國人在家人遭遇不測時,會把他們的有用器官捐獻出去。一項調查顯示,90%的英國人對器官捐獻持贊成態度,但只有其中34%的人表示愿意在離世后捐獻器官。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血液和移植中心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說,自2010年以來,盡管有不少人簽訂了身后捐獻器官的協議,但至少有574個家庭在親人離世后,不愿捐獻他們的器官。而對安娜來說,她此前曾和丈夫和兒子討論過捐獻器官的事情,清楚知道他們兩人的意愿,而她不過是執行他們的遺愿而已。最近,她建立了一個名叫“相信”的基金會,幫助人們與家里人就器官捐獻事情進行溝通。她指出,盡管他丈夫生前已簽署了捐獻器官協議,但她仍可以各種借口不執行該協議。這是許多英國人目前在捐獻器官過程中普遍面臨的一個現實問題。
根據英國國家醫療體系血液和移植中心的測算,574個家庭的反悔導致大約1200人得不到移植的器官,而在英國全國,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多達6500多人。該中心擔心,如果反悔的英國人越來越多,那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數量也會隨之增加。為了剎住人們的反悔勢頭,該中心目前正在與簽署捐獻器官協議的家庭進行溝通,爭取他們理解等待移植患者的痛苦,從而在親人離世后履行協議。萬一他們拒絕捐獻器官,也要和該中心的一個專家進行溝通,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理由。
中心主任助理安東尼·克拉克森說,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如果離世者簽署了捐獻器官協議,那他們的家人在他們離世后就應該履行協議,否則就是違法,中心可追究他們的法律責任。盡管如此,中心還是希望通過與離世者家屬的溝通,爭取一個最好的結果。他說,“無論是從法律層面還是從技術層面來說,我們都可摘取簽署捐獻器官協議人員的器官。但是,我們不能強行這么做,而是應該征得他們家人的同意。對某些家庭來說,的確存在反悔的現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好尊重他們的決定。”
多管齊下力促履行捐獻協議
在蘇格蘭,離世者的家屬如果不執行捐獻器官的協議,那得填寫一張表格,解釋他們不執行的理由,如離世者后來改變了捐獻意愿的證據。克拉克森說,該中心正在考慮是否把這種說法推廣到英國其他地方,以推動家屬認真執行離世者捐獻器官的協議。
英國國家醫療體系血液和移植中心認為,簽署捐獻器官的人應把他們的意愿告訴家人,以便他們萬一離世后,由家人執行他們的協議。此外,有關方面應幫助離世者家屬減少在捐獻器官上的感情障礙,使他們在捐獻離世者器官方面做出理智的決定。克拉克森說,“執行協議是離世者的愿望,家屬有責任聯系器官捐獻專家,幫助離世者實現愿望。我們不希望他們做出一個日后會讓他們后悔的決定。”
對于得了囊性纖維化疾病的患者沙龍·本娜來說,移植離世者的肺是治療她這種遺傳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有效手段。為此,她在英國國家醫療體系血液和移植中心進行了登記。幸運的是,經過5個半月的等待,2013年8月的一天,32歲的本娜就接到了一個挽救她的電話:有人去世,愿意捐獻肺,且與她配型成功。她在欣喜之余,還有點擔心:肺移植是否會如期舉行?她說,“有人告訴我,一般要等到4、5、6個,甚至7個電話后,才會真正獲得肺。而像我這樣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接到電話,是非常罕見的。”
出乎意料的是,本娜的肺移植手術按期進行。她說,“只有在那時,我才意識到什么是健康,我以前又是多么不健康。如果不移植肺的話,我說不定哪天就會死去。因此,我真得非常感謝捐獻給我肺的那個人,他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捐獻器官
在本娜看來,器官移植會對接受者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如果答應捐獻的人,或其家人后來反悔了,會對接受者及其家庭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這方面,英國西南部的威爾士2015年12月出臺了一個新的規定:只要一個人簽署了捐獻器官協議,那就假定在他離世后,他的家人不會對此持反對態度,而應該幫助實現其遺愿。威爾士副總醫師克里斯·瓊斯說,當地花了兩年時間的大規模宣傳,才使民眾了解和接受這個規定。他說,“我們要讓離世者的家庭明白,他們有責任履行離世者捐獻器官的愿望。同時,考慮到絕大多數人都贊成器官移植,我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簽署捐贈器官的協議,并最終兌現。盡管目前具體的人數還不好統計出來,但一個可喜的跡象是人數在增加。”
在器官捐獻過程中,專業護士的作用非常重要。她負責與離世者家庭進行溝通,讓他們了解整個流程,并向他們提供心理輔導,消除他們可能存在的疑慮。在英國,這樣的專業護士只有250人,施布·查克拉就是其中的一位。他透露,英國平均每天至少有3人因缺乏捐獻的器官而去世。如此計算,由于器官捐獻不足,英國每年有1000多人死亡。
查克拉說,器官捐獻是個“很傷感情、很講技巧”的事情。他說,“你想啊,親人即將或者剛剛去世,他的家屬都沉靜在一片悲痛之中。此時,你上前要求他們捐獻器官,無疑會激怒家屬。因此,你說話要講究方式和方法。我們的辦法是,與醫院、診所,尤其是社區保持聯系,提高他們捐獻器官的意識,當有人去世時,及時提醒他們的家人捐獻器官,變被動為主動。”
英國國家醫療體系的一項研究顯示,即使在捐獻機構進行了登記,但只有大約一半的英國人與他們的家庭成員討論過捐獻器官的事情,這使許多家人不知道他們的捐獻意愿,也就無法履行捐獻義務。因此,查克拉建議,捐獻器官的話題應該成為人們家里談論的話題之一,而不是禁忌。“這樣,家人就知道你的愿望。在你離世后捐獻你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