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海 李瑞祥
【摘 要】巖溶地區施工的難點主要在于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和不可預見性,施工時經常出現漏漿、塌孔、地陷、卡鉆等問題。本文結合武漢某市政橋梁巖溶樁基施工采取的處理措施進行概述,對不同的溶巖地質情況選擇合適的施工方法,保證樁基的施工質量作了初步探討,望對類似工程減少施工風險和投入有所幫助。
【關鍵詞】樁基;溶洞;處理
巖溶地基主要是由于地質中含有可溶性巖層,受到水的溶蝕和侵蝕作用而形成的洞穴、溝槽、空隙等各種形態的巖體,其分布位置、大小、深淺多變,因而施工中容易出現問題。現對施工中易出現的問題及處理措施進行闡述。
1 對小溶洞及裂隙的處理
小溶洞和巖溶裂隙相對尺寸較小,其危害性一般不大,沖擊鉆孔施工遇到此類地層時,通常在鉆進一段深度后必須回填一定量的粘土和片石重復沖孔,將粘土片石擠入裂隙中,堵塞樁孔周邊孔洞及裂隙。
裂隙對鉆孔樁施工造成的主要危害是漏漿,嚴重的或重復漏漿將導致孔口坍塌。主要處理措施有:(1)改進護筒的埋置方式,如加長護筒的埋置深度或強夯固結護筒周邊土體,避免孔口坍塌;(2)根據超前鉆資料,在鉆孔至溶洞或裂隙上方2m左右位置,需準備充足的粘土、片石、水源和水泵;(3)鉆進至裂隙、溶洞層段,應加大對護筒內泥漿面的監控,當泥漿面迅速下降時,說明在漏漿,首先要抓緊補水,然后按約1:1的比例往樁孔內投入3m左右深的粘土和片石重新沖孔。若鉆進至原漏漿巖面再次漏漿,仍按上述方法處理,多重復幾次沖孔擠壓孔內粘土和片石,直至解決裂隙漏漿的問題。
2 對普通溶洞的處理
普通常規溶洞一般其連通性較差、洞高在4m以內。對此類溶洞的施工主要是以預防為主。在鉆孔至溶洞頂前在孔口附近存儲大量片石、粘土及一定數量的袋裝水泥并配備鏟車;還需準備好泥漿泵和泥漿或水源,一旦漏漿,可立即進行補漿補水。
鉆孔施工時,根據超前鉆資料提前對溶洞進行分析,對于空洞或半填充溶洞(特別是漏漿的溶洞),在鉆進至溶洞區域時,必須采用小沖程沖擊,避免在擊穿溶洞頂板時發生卡鉆現象。在溶洞區域鉆進過程中應加密對巖樣的采集,及時與超前鉆資料核對是否相同;密切關注護筒內泥漿面的變化,若發現孔內泥漿顏色、漿面發生變化或進尺速度明顯加快,又無斜孔偏孔現象,說明已鉆進至溶洞內。一旦漏漿,首先應迅速補漿補水,同時提鉆,防止孔內坍塌埋鉆;然后用鏟車及時按適當的比例投入準備好的片石、粘土;若漏漿嚴重時,可考慮投入一定量的袋裝水泥(投入的片石大小、與粘土的比例及數量應根據溶洞大小、充填情況確定,若溶洞較大,可投入數量、比例及粒徑相對較大的片石)。在投入一定量的片石、粘土及水泥后,孔內仍在漏漿,可采用小沖程輕砸,擠壓回填混合物,如此反復,直至孔內泥漿停止下降,再用沖錘進行擠壓,將粘土和片石充分擠入溶洞內壁,直至把樁孔周圍的空洞填滿,以便重新造壁,順利穿越溶洞。
鉆孔過程中,只要遇到溶洞,不管是否漏漿、是否有充填物,均應向孔中投入一定量的片石、粘土,然后采用小沖程進行沖擊,使混合物擠入裂隙、溶洞內,反復操作,以達到固壁效果。且在每次擊穿溶洞頂板后,都應在溶洞頂板區域反復沖砸,確保將樁孔修理圓滑,避免后期卡錘或卡鋼筋籠。
3 對不完整巖溶的處理
巖溶地區鉆孔樁施工常會遇到溶槽、斜巖面、陡坎等復雜地質情況,對此類地質的處理,主要采用拋填片石,反復沖擊成孔的方法。在鉆孔過程中,若發現鋼絲繩抖動較厲害,說明遇到此類地質,若不及時處理,極易發生斜孔片孔現象。應及時向孔內孔拋填片石、粘土,然后采用小沖程反復沖擊成孔,直到完整巖面。該方法操作簡單、易控制,成本低,又不影響鉆進作業。
4 對大型溶洞的處理
4.1 跟進鋼護筒法
鉆孔施工中遇到特大半充填型或空腔溶洞時,為防止漏漿導致孔口坍塌,可采用深埋鋼護筒隔離上部松軟地層的方法加以處理。在穿越特大半充填型或空腔溶洞時,采用跟進護筒的方法施工。即先用較樁徑大20cm的鉆頭鉆進至溶洞頂1.0m左右位置后,下內護筒至孔底,再換正常樁徑鉆頭繼續鉆進,直至擊穿溶洞。接著用導向錘將鋼護筒振至溶洞底巖面,再在護筒內澆筑高1m左右砼封堵護筒刃腳,待砼達到一定強度后再按正常工藝施工,穿過溶洞。
4.2 預先灌注砼再鉆進成孔法
當樁孔穿越流塑狀填充物的大型溶洞時,由于其自穩性較差,如果只采用回填片石或跟進鋼護筒的方法施工,回填物可能直接涌向溶洞內,導致拋填物數量無法估計,且清孔困難;給樁基砼施工造成質量隱患,易出現斷樁。因此,在穿越流塑狀充填物的大型溶洞時,應待鉆孔至溶洞底后,直接在孔內灌注水下砼至溶洞頂0.5m左右位置,待砼達到一定強度后,重新鉆進。
4.3 回填封堵法
鉆孔過程中若遇到溶洞底部漏漿的半填充型溶洞,首先應立即向孔內補漿補水,以保持孔內泥漿面高度,同時向孔內拋填一定量的袋裝水泥,然后投入片石、粘土混合物3m~5m厚,待孔內漏漿停止后再重新沖孔至原漏漿位置,該沖孔時間宜控制在水泥終凝之前,然后停止10~12h。反復這樣操作,直到水泥粘土漿凝固后把漏漿部位堵死。
5 對多層溶洞處理
在巖溶區施工鉆孔樁,經常會遇到多層溶洞,根據溶洞的層數、大小和充填物情況可采取不同的處理辦法。對于由小型和一般溶洞組成的多層溶洞,極易出現漏漿、斜孔等病害,在鉆孔施工時可參照一般溶洞的處理方法一層接一層的處理。對于由大型溶洞組成的多層溶洞,可綜合采用灌漿法和護筒跟進法進行處理。
6 對樁孔串漿、串孔處理
樁孔串漿、串孔主要由于場地巖溶裂隙較發達,存在有連通性較好的溶洞,并且貫穿相鄰樁孔樁身的某個部位;或樁孔本身溶洞、裂隙不連通,由于樁孔距離較近,又同步施工先后漏漿,導致孔身中部某一軟弱地層塌孔聯通。使得相鄰樁在成孔和灌注混凝土時相互干擾,若其中一個樁孔施工,相鄰樁孔內泥漿相應翻動,導致相鄰樁孔的不能正常施工。
對于此類情況應立即停止繼續施工,應仔細查閱地質資料進行判斷。若溶洞不大,可向孔內填入參有一定量片石、卵石的粘土,采用沖擊鉆將其擠壓至孔壁空洞位置,從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強度的護壁,使之無法串通;若溶洞較大,可將粘土裝袋整包投入孔內,同時回填片石和塊石粘土等,并分層投入一定量的整包水泥,再用沖擊鉆機沖擊、擠壓,該沖孔時間宜控制在水泥終凝之前,然后靜置12h以上,如此反復,直至兩樁孔間形成護壁,不再串通。
在溶洞、裂隙發達的地區施工時,首先應仔細查閱各樁孔超前鉆資料,若發現同一墩位或相鄰橋墩位存在貫通性溶洞時,必須間隔施工,統一考慮施工順序,并協調好各施工鉆機之間的關系,必要時暫停相鄰樁孔的施工,以避免影響相臨樁孔的成孔清孔和混凝土灌注,確保成樁質量。另為避免在澆筑樁基砼時,砼進入相鄰樁孔,可在其孔內投入粘土至連通位置2m以上,并用鉆錘壓實,待砼灌注完畢后,再繼續鉆進成孔。
7 對深大溶槽處理
若樁孔位置有深大溶槽,一般其底部都聚集有軟塑或流塑狀土層,且基巖面起伏不平整,溶洞、裂隙較發育,此類地質條件成孔困難,易塌孔、漏漿甚至地面塌陷等,因此,對此類巖溶地質需重視,宜采用預注漿固結的方法施工。
8 結論
在巖溶發育地區進行樁基施工時,由于溶洞具有不可預見性、復雜性、危險性等特點,應針對不同的溶洞類型,合理利用資源,選用適宜的處理措施或方案,以確保施工質量,加快工程進度,使得經濟效益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波.巖溶地基橋梁樁基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11,3.
[2]《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JTG/TF50-2011)[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6.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