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婷
摘 要:自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來,中小型企業就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隨著經濟形勢的不斷變革及我國稅收政策的完善,稅收和中小型企業發展的尖銳矛盾也日益突出。本文通過對稅收政策及中小型企業的分析,闡述稅收政策對中小企業發展的影響,并對目前狀況從兩個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關鍵詞:稅收;政策;中小企業;影響
一、稅收的定義
稅收又稱為“賦稅”,“租稅”,“捐稅”,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利按照法律規定,強制地、無償地參與社會剩余產品分配,以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范形式。可以從以下方面理解。
1.稅收是一種分配
社會再生產包括生產、分配、交換等環節。生產負責制造;交換是用自己占有的價值量去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產品,解決使用價值的轉移。分配是對產品價值量的分割并決定歸屬于誰和擁有的份額。征稅只是從納稅人手中轉移一部分社會產品價值到政府手中,改變了納稅人與政府的所持份額,所以稅收本質是一種價值分配。
2.稅收依靠國家權力,憑借政治實現
稅收有兩類分配方式,一是以資源擁有權為依據進行的分配,另外一種是以政治權利為依據進行的分配。稅收的主體是國家,顯然,是憑借政治權利進行的分配。通過稅收使原本不能夠被占有的產品歸為國家所有。
3.稅收的目的是滿足社會公共需要
有社會就有公共需要。公共需要的滿足就需要由政府集中一定規模的財富來實現。稅收就是一種很好的籌資模式。
4.稅收的特征
國家籌資除稅收外還有很多種模式,稅收與它們的區別就是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習慣稱作“三性”。“三性”是完整的一體,其核心特征是無償性,而其他兩者是對它的約束和保證。“三性”不僅是具體表現,更是稅收區別于其他財政收入的標志。
二、中小企業的定義
2011年6月18日工業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印發了《關于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的通知》,對各個行業明確了中小型企業的劃分標準。
三、稅收政策與中小企業的不協調之處
中小企業的發展不是特別樂觀,因為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融資難度及社會負擔較大,其發展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約。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可以看到,中小企業不僅能夠有效緩解就業壓力,釋放國民經濟活力,更能推動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發展,為社會生產提供有力保障。與此對應的就是中小企業承擔著不小的稅收壓力,因為要對社會公共設施建設及人民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做出必要貢獻。
現行稅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有制約作用,不僅體現在一系列稅種的管理服務有很大缺陷,還體現在其優惠政策不適應當今社會迅速改變的經濟形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現行所得稅制度不完善
現行所得稅是指對內對外兩套不同稅法,對外也就是對外資企業,稅收力度小,優惠程度大;對內也就是對本國企業,稅收力度大,優惠程度低。而在同是內資企業的情況下,中小型企業相較大型企業而言,其稅收力度更大、優惠程度更小。我國現行政策規定,對于利潤較低的企業,年應稅所得額低于10萬元可減按27%的優惠稅率上稅,年應稅所得額低于3萬元減按18%的優惠稅率上稅。該種優惠政策實收稅率依然較高,適用優惠政策的應納稅所得額標準過低,使中小企業得不到應有的幫扶。
折舊年限規定不合理,外資實行加速折舊,而內資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機器設備長時間處于超負荷狀態,卻無相關折舊優惠政策,變相增加了中小企業稅收負擔。
2.增值稅、營業稅起征點過低
放眼近幾年,我國增值稅及營業稅起征點有一定程度的攀升。尤其在2011年10月將增值稅起征點調高至每月營業額5000-20000。然而,無論在企業的角度還是個人的角度都會發現征稅后的收入依舊很低。
3.增值稅轉型不徹底
據統計,我國有80%的新產品開發源自中小企業。從物流、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到軟件工程等高新技術產業,中小企業都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轉型的重要時刻,而處于這種宏觀經濟氛圍下的經濟結構更是要做出相應調整,中小企業則是此次變革中的重要角色。對中小企業而言,這種結構調整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雖然我們從2009年開始對增值稅進行改革,從生產性消費稅轉為消費型消費稅,但對于小規模納稅人而言,由于增值稅是由銷售額和增收率計算的且不抵扣進項稅,增值稅的重擔依然沒什么變化。即使是一般納稅人的中小企業,也因為稅法對固定資產等的限制性規定而有相當重的負擔。
4.現行征管政策考慮不周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而征管政策也帶有不穩定的特征,對中小企業的發展考慮不充分。自2004年起,我國對出口退稅就改革了12次之多。雖然這種調整能夠減少對外貿易的不足,但對自身企業而言則增加了成本。此外由于諸多現實因素,許多利于中小企業的幫扶政策并沒有具體實施到位,所以中小企業并沒有真正受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辦法》規定,當納稅人申報基數明顯偏低或存在其他不符合規定的行為時,稅務機關有權采用“核定征收”的方法。但在實際稅收行為中,很多機關并沒有按照此規定行使權力,往往未經核實企業的行為就統一按照“核定征收”收稅,平白增加中小企業的負擔。這種情況也存在我國稅務總局發行的一些辦法里,有些偏離企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及利潤獲得額,過高的征收率抑制了中小企業的成長。
四、改進稅收政策的必要性
稅收是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舉措,納稅是企業的義務。但考慮到中小企業的業績規模等,特別給出了一些稅收優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中小企業的納稅負擔,也以一種特別形式補貼了某些經濟活動,由此達到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推進作用,但目前由于諸多因素導致稅收政策并沒有很好的為中小企業保駕護航。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數量多,歸屬行業多種多樣,稅收政策的不健全導致大量企業未被納入管轄范圍。又因為企業趨利避害的的本能,造成這些企業偷稅漏稅。而偷稅漏稅的結果就是一經發現處于罰款,這筆罰款又加重了這些企業的負擔。
在我國,中小企業的稅率比大企業都高,相比較下中小企業的負擔就更重了,這樣的現狀無法促進中小企業良好發展,使其原本就艱難的處境更加困難。而且這種稅率會打擊中小企業的積極性,變相的妨礙中小企業的壯大,以致于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所以,給予中小企業正確的稅收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成長,就等于是從根本上解決稅款問題,解決國家財政收入問題,解決民生問題。
五、如何改善稅收政策
1.健全稅收優惠政策
對中小企業在稅收上實施一定的優惠政策,是各個國家的通用做法。針對我國現行稅收優惠政策的不規范應進行完善,使其系統化、完全化。讓優惠政策的依據不只是因為稅種不同,還應該根據地區等多項不同條件來制定。首先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提高稅收的法律地位。其次以產業情況為指導方向,在調整中小企業經濟狀態的同時使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最后擴大稅收優惠范圍,給中小企業減負,改變單一的直接減免,利用多種優惠形式。
2.對中小企業進行精準定位
國家由于宏觀上的迫切需要在金融、財政等方面出臺許多政策來扶植中小企業成長,而中小企業的定位標準仍未有特別說明。國家可以從全國統籌、企業性能來對企業分門別類。何為全國統籌?就是依據地方經濟水平的不同來劃分經濟環境,再由這些經濟環境對企業定位。而產業性能則是強調該企業的生產性質,按照該行業的競爭力度、發展潛力、客觀影響因素等明確企業規模,借此達到定位目的。
參考文獻:
[1]梁偉祥.《稅法》(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梁偉祥.《企業納稅實務》(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