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陳祥森
?
供給側改革:物流發展新動力
欄目主持/陳祥森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那么經濟改革的重點是什么?這不僅關系到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問題,也是下一步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問題。現在,很多跡象表明,政策著力點已放在加大供給側改革上,為此本刊編輯部邀請把酒臨風、夜雨觀瀾、金玉其中三位專家直抒胸臆,暢談供給側改革。
專欄小編:我們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轉型也好、升級也好、創新也好,對于企業來說這是一次機會。現在,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機遇,供給側改革給我們指出了方向,對此你們有何考量?
夜雨觀瀾:現在討論經濟問題轉向了供給側,其實供給側存在問題提出很久了,但是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在提出解決辦法的時候,往往還是把重點放到了需求側。為什么現在會碰到這么多問題呢?因為我們習慣思維認為需求側出了問題,所以老是強調增加投資,增加出口,當然這是最容易辦的、政府也有能力增加投資。比如,2009年4萬億投資,再加上10萬億貸款,經濟增速馬上回升了三四個百分點。然而,這招兒近年來不靈了,投資效率遞減,同樣的刺激力度,增速回升得很少而且持續時間很短,用投資拉動需求的效果越來越差。
把酒臨風:而且政府寅吃卯糧,背了一身債務,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居民資產負債表杠桿率越升越高,特別是整個企業界杠桿率遠遠超過了歐盟所規定的90%的水平,這樣某些環節上越來越容易出現債務危機和資金鏈斷裂,如果這種情況繼續發生而且發散開來,會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出現系統性風險。所以,從需求側去看問題、從需求側去找解決的辦法,解決不了當前問題。去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會議上,提出要從供給側去分析問題的根源,從供給側采取措施,因此我說,2016年供給側將會發力,為經濟發展添增動力。
金玉其中:中國決策層對2016年的經濟工作已經做出了部署,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結構性改革仍然是重中之重。因此,2016年在供給結構調整過程,加快過剩產能的去化以及房地產去庫存,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實體經濟乃至金融體系的穩定。2015以來,多起企業信用事件接連爆發,預示著信用風險已經在持續積累。如果2016供給側改革的執行力度較大,決策層清理“僵尸企業”的決心較強,債券違約或將呈常態化。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這是正確認識經濟形勢后,選擇的經濟治理藥方。我國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復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這是客觀要求。我們不論主觀上怎么想,都不能違背客觀規律。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曾經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但現在再按照過去那種粗放型發展方式來做,不僅國內條件不支持,國際條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續的。
專欄小編:供給側改革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對于企業來講,如何認識這個問題,完成“五大重點任務”?

夜雨觀瀾:推進供給側改革,要依靠改革創新,來完成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完成這“五大重點任務”,既需要久久為功的韌勁,也需要有立說力行、立竿見影的狠勁,完成好“五大重點任務”,須著力在“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上下功夫。從長期看,“五大重點任務”都有利于增強發展動力;從短期看,不同任務之間又具有“對沖”作用。比如,化解房地產庫存對增長是明顯的“加法”,可以減緩去產能帶來的“減法”效應。而去產能又會調整供求關系,防止出現宏觀經濟通縮效應。因此,“五大重點任務”必須全面推進,并且要敢于和善于進行創造性創新。
把酒臨風:“五大重點任務”的具體內容非常多,但病根都是體制問題。無論是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提升有效供給,還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解決的根本辦法都得依靠改革創新。比如,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稅費負擔、降低資金成本,必須減少行政審批,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擴大有效投資補短板,必須改革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才能解決“錢從哪里來,投到哪里去”的問題。同時要看到,完成這些重點任務,本質上也是一次重大的創新實踐,只有進行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技術創新,才能有效推動這次重大的結構性改革。
金玉其中:我們所有的企業都應該是供給側改革的參加者。供給側改革對于某些企業的既得利益是有影響的,但是對于經濟長遠的發展,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是有好處的。所以里面就有取舍的問題,對一些損害自己短期利益的改革,全力進行支持還是阻撓,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另外,企業家要做出準備,要適應新的經營環境。過去因為體制不健全,有很多特殊政策或優惠政策,但是為了推進供給側的轉變,使經濟發展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一定要建立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在這樣的營商環境下,或者說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下,從事企業的業務活動,而且能夠把企業辦得很成功,不是一個很輕松的事情,因為不能再依靠政府給你的特殊政策、特殊優惠去賺錢了,企業只有靠提高核心競爭力、提高適應消費者需要的能力,才能做到成功。
專欄小編:今后一個時期,加強供給側改革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改革,而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動力,供給側改革不是擴張經濟總量,而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夜雨觀瀾:供給側改革的主要著眼點就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源泉,在生產要素供給因素不變的條件下,如果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速度減慢,則經濟增長減速;而在生產要素供給減弱的情況下,如果全要素生產率不能獲得加快提高,經濟增長也會減速。我國經濟增長的換擋、減速,既有生產要素供給制約的因素,也有全要素生產率減速的因素。目前,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了世界范圍的減速,我國全要素生產率也顯現出速度放緩的趨勢,與生產要素供給因素一道,成為經濟增長減速的原因。這種趨勢不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因素和內在的結構性矛盾造成的,因此只有靠改革才能遏止這個趨勢,那么供給側改革可以說是個良方。
專欄小編:供給側改革更側重于提升經濟增長效率,更側重于增強企業長期發展活力,更注重經濟長期持續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對此,物流業應該做哪些工作呢?
把酒臨風:看到馬云有個演講說,中國正在經歷著巨大的變革,轉型也好、升級也好、創新也好,各種各樣的變革,都非常之大。但是企業的質量、數量、規模、品質,跟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比,跟歐洲比,跟日本比,差距還非常大。今天,我們能夠參加“世界杯足球賽”的中國國家企業隊,其實就像中國足球隊一樣,我們能進去,也是檢漏進去,我們實力遠遠不足。馬云的這個看法我有同感,國人不遠萬里出國購物,還不是因為我們國內的企業產品不行嘛。所以,供給側改革對于國家經濟來說,是引導過剩產能供給側減量和結構調整,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價格企穩,企業盈利能力恢復,進而實現轉型再平衡。對于物流業、制造業等產業來說,供給側改革就是創新。創新不是一句空話,特別是技術創新,中國很多制造業公司的實驗室,科研中心是空心化的,是買來的,抄來的,借來的。現在怎么辦?從供給側上創新,實現企業的轉型升級。
金玉其中:企業倘若沒有緊隨供給側改革步伐,必將會被市場淘汰。前些日子看到,有140年歷史的日本老牌家電企業東芝,前景越來越黯淡,甚至走到了崩潰的十字路口。2015財年,東芝創紀錄凈虧損45億美元。為了求得生存,東芝將進行“解體式重建”,然而東芝的轉型還是慢了一拍,穆迪已將該公司的債券評級下調至垃圾級,東京證交所則禁止東芝在9月之前進行股權融資。東芝的教訓是慘痛的,當斷不斷,必受其亂,沒有轉型的緊迫感,往往就會在競爭中被淘汰。這種“東芝病”,其實在我們很多的企業里都存在。
專欄小編:今天談論供給側改革,使我感覺到這項改革離我們越來越近,但我還有一個感覺,供給側改革尚未吹皺物流業一池春水。在我們雜志近兩期的“專欄”欄目上,有幾位專欄撰稿人,專門談了供給側改革問題,看來物流業今后的走向必將會與供給側改革密切相關。百年企業東芝步伐慢了一拍就陷入泥淖,我們物流企業自比一下東芝,還有什么理由不馬上投身于供給側改革?好,今天的談話就到這里,感謝讀者分享了三位專家的觀點和看法,我們下期再見。
專欄小編:歡迎三位專家做客“深度”欄目。新年伊始,我們來談談中國經濟和物流業吧。從我所接觸的物流業內人士來看,可以說經濟大勢喜憂并存。三位專家,你們對當前經濟形勢都有自己的判斷,所以今天請你們來談談各自的想法。
把酒臨風:2015年經濟下行,尤其出口出現大幅度下滑,人民幣首次出現大幅度貶值,貶值幅度高達7%以上,顯然超出人們預期,對此許多人對中國經濟發展出現明顯的悲觀情緒,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然而我認為并不如此,目前的主要問題,是大家很難適應經濟結構轉型所帶來的沖擊。
夜雨觀瀾:確實是這樣,這個沖擊很大,也使大家很茫然。舉個例子吧,目前霧霾非常嚴重,我認為與經濟轉型關系很大。2009年4萬億投下去,沒用在經濟轉型上,致使產能過剩埋下了禍根。比如,河北省鋼鐵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這么一個資源貧乏的省份,搞了這么多鋼鐵廠還不是為了GDP。技術落后,污染嚴重,霧霾就是我們今天吃到的惡果。現在,河北省砍下去一千多萬噸產量,可是產能過剩痼疾還是沒有什么改觀。2014年中國的發電量是世界之最,達到5.62萬億度,是美國的1.4倍,而美國的GDP是中國的1.6倍,也就是說,為了生產同樣的1萬美元GDP,中國的耗電量是美國的2倍。所以我說這個是產業結構問題,現在必須要進行經濟轉型。大家吃慣傳統經濟模式的飯,馬上要硬著頭皮改,確實很難適應。我認為,這里面還是個理念問題,像物流業是生產服務型產業,那么它與制造業等處在一個什么樣關系呢?我看是打工關系。無論制造業還是物流業,有這個理念的人占比很大,那么有這樣的理念又怎能搞好經濟結構轉型呢?
金玉其中:對于經濟形勢的認識嘛,我看我們還是有理由可以高興的。世界經濟低迷,全球一片哀嘆,不過中國在世界前10大經濟體中的增長速度還是排在第二位。2015年的世界經濟形勢很不樂觀,導致中國出口出現多年來沒有見過的大幅度萎縮。不過,由于進口原材料和石油價格的大幅度下滑,中國在進出口貿易萎縮的情況下,仍實現了歷史最大的貿易順差。過去兩年,我們雖然GDP增長的速度慢了,其實不是壞事。一方面,放慢速度,有利于環境保護,提高工業生產的能耗效率;另一方面,就業量并沒有因為經濟增長速度降低而減少,城鄉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高于GDP增長速度,服務行業的增長速度高于制造業增長速度,內陸地區GDP增長速度高于東部地區GDP增長速度,農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長速度。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發展還是在健康的軌跡上面運行,與世界其它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的表現還是最好的。
專欄小編:我也聽到人們講,2016年非常艱難,可能會有很多不可預期的困難,這種情況在未來的3到5年里也不容樂觀。那么,對此請三位專家談談你們的看法,在經濟方面,今年的重頭戲有哪些?
金玉其中:盡管中國經濟相比較還是不錯的,但經濟下行帶給我們的壓力依然很大,同時我們也面臨著結構轉型和企業走出低谷的多重困難。2016年的重頭戲,我看還是轉型升級。這些年來在轉型升級方面盡管我們做了很多,其實不過僅僅是開始,隨著物流業四大航運巨擘的整合,物流業將開始企業界重大的變革。現在經濟界有一個熱詞,叫做供給側改革,從物流業的角度看,目前物流外包比例在上升,物流服務個性化要求在增長,物流專業化、標準化、智能化在推進,但物流業本身還不能根據市場需求提供有效供給。比如,制造業精益物流、電商物流、城市共同配送、冷鏈物流、農產品物流、危化品物流、特種運輸、醫藥物流、應急物流等等。許多產業的轉型升級,都認為物流是瓶頸約束。中國制造業與流通業的物流費用率為8.4%,而發達國家一般不超過5%;中國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近10年,一直不低于16%,而發達國家一般控制在8%至10%;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2014年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排在28位。這些足以說明,中國物流的供給結構、供給質量、供給效率都存在許多問題。因此說,今年的重頭戲是解決物流供給結構性矛盾,做好企業的轉型升級。
把酒臨風:物流業供給側改革牽涉面很廣,既有政府方面的,也有企業方面的,我們既要從國民經濟的全局去分析,更要從物流業本身去分析。比如說,高稅負。營改增后物流企業到底能降低多少成本?尤其是經濟下行之時,減稅對物流企業是最有效的辦法,因為企業活下去才是硬道理,那么政府減稅能到一個什么程度?物流業是較早實現營改增的,當時大家歡欣鼓舞,以為可以輕裝上陣了,但后來仍然感到受稅負成本、高融資成本和高行政管理成本的約束,物流企業的發展受到抑制,而且中小物流企業得不到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處境相比更難一些。
夜雨觀瀾:供給側改革是個難度很大的改革,比如說被清理的“僵尸企業”,都是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與政府存在著扯不清的利益關系,政府對這些企業不得不特殊照顧。如果不讓這些企業生存,地方GDP將失去拉升的拉力,稅收直接減少,留下的失業難題更是讓政府難于應付。而讓“僵尸企業”存在下去,一方面,后果并不全部要讓政府承擔,另一方面,雖然政府有一些投入,但相對于政績損失,投入的價值仍存在。兩害相權取其輕,造就了“僵尸企業”的生存條件。但銀行等金融機構則陷入“僵尸企業”債務中,處在被綁架狀態,不得不繼續為企業提供資金,甚至阻止企業破產,成為“僵尸企業”的幫兇。我們來看看物流業內的國企巨擘們有沒有“僵尸企業”?我看還是有的。連年虧損驚人,欠銀行大量貸款,政府若不出手,企業若不重組優質資產,賣地填補虧損,這些企業早就嗚呼哀哉了。所以,國務院要清理“僵尸企業”,應該是今年的重頭戲,再不能讓“僵尸企業”拖累發展,耗費納稅人的錢財了。
專欄小編:企業若不能解決內生動力問題,只能被優勝劣汰退出市場,這就是企業市場退出機制。對于物流業大部分中小企業而言,它們都是民企,不像國企有政府的庇護,那么它們將怎樣面對今年嚴酷的市場呢?
把酒臨風:每個企業要為自己的投資、經營行為負責,中小物流企業雖說步履艱難,可經受市場洗禮,適應市場競爭卻比國企強得多。當下各類企業都受到經濟下行的沖擊,進入陣痛期,我覺得那些中小民營物流企業更能承受沖擊,當然利潤不好的民企更要想辦法降成本,頑強活下去。
金玉其中:2016年是國企深化改革之年,比如推進國企分類改革,除了公益性國企政府可進行必要的扶持外,競爭性國企要徹底推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受市場規律制約,在市場風雨中自己尋求發展,自我成長。2015年12月29日,《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發布,國企分類改革的大幕拉開,如果改革能落實到位,更多的國企能被推向市場,以往給國企輸血的頑疾也將得到有效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