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
物流的江湖
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放眼看去,今天的物流產業,如同一個江湖。有江湖就有門派之分,是名門還是草莽,要看你的身價。所以,名門有名門的場所,草莽有草莽的圈子,要想跨界摻合,可真不容易。這就是物流江湖,身不由己。
即使如此,然則今天的江湖門類很多,給了物流大咖看不上,而眾多草莽們歡呼雀躍,能夠分享和奮爭的舞臺。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傳統物流企業,專線和第三方物流占據著主流。到了2000年以后,尤其是近兩年,網絡物流和整合物流在互聯網+的推動下異軍突起。同時,平臺、聯盟一時間也成為各種物流論壇和會議上的關鍵詞之一。
聯盟自古有之,古人云“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聯盟的意義也正在于此,通過集小力而形成合力,從而與外界抗衡。
作為那些零散的中小物流企業來講,這無疑是一種利好信號,它傳遞著平等之下彼此對于身份的認同,在大家日子都不好過的情況下,結成聯盟抱團取暖。
平臺型公司也不例外,它們多以輕資產、平臺型的整合方式,通過標準化管理和信息技術打造的產品,將千千萬萬不標準的小專線打造成大網絡,給整個專線行業帶來全新的標準體系和組織模式。近兩年,像中儲打造的中儲智運,寶供的一站網平臺等大型企業嘗試的物流平臺,打通了客戶的上下游資源,實現了快捷、安全的運營模式。
這是平臺和聯盟給物流市場帶來的好處。
但對于在物流市場上創業創新最難改變的,是人的觀念還停留在“你死我活”認知上,因為這個行業沒有太多的壁壘,進入門檻相當低,所以企業間還是基于“你死我活”的競爭理念,所謂共贏,不過是語言華麗的空話,相互搶占市場份額,秉承的是非開放共享的理念。
而真正的平臺模式是基于互聯網模式下的提供多方連接,促進無邊界互動,從而發生更簡單、更直接的信息交換或產品服務交易的商業模式。

開放性、互動性(或社交性)、交易性是平臺模式的本質屬性,任何一個無法形成無邊界開放的或不具備社交性而無法讓用戶之間廣泛互動的或不能形成有效且大量交易的商業模式均不能稱為平臺模式。
三國時期,蜀吳聯盟成立是為了抗衡北方強大的魏,在共同抗魏時,聯盟雙方都是盡量保留自身實力,然后最大化借助盟友實力達到擊敗共同敵人的目的。比如赤壁之戰。一旦擊退共同敵人后,又會因為利益分割問題,陷入矛盾和沖突之間的荊州之爭。同時,擔心盟友壯大后會危害自身利益,而又反過來想方設法削弱盟友。
現階段很多聯盟與平臺更多是“形連神不連”或“看心情,憑喜惡”的連。心頭大都裝的想法是——我的客戶資源會不會被別人拿走?品牌資源會不會被聯盟后的大品牌淹沒?怎么樣退出,退出的時候能不能存在?這些問題無不糾結著想參入或已參入平臺、聯盟的企業主們。
自歷史規律而論,聯盟只是短時間的利益共同體,而不能成為一種長期的、穩定的組織。
物流眾多的平臺模式起源于互聯網,但是卻又有各自獨特的地方,沒有互聯網,物流的產業就少了一雙騰飛的翅膀,而沒有物流實實在在的倉配體系,平臺或是聯盟無疑是空中樓閣。
物流是一項承擔貨物線下運送和交接的實體活動,純線上進行撮合能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但物流本身的不標準化和無產品化特征注定了難以直接進行線上交易,物流平臺本質上而言缺乏平臺模式的交易屬性,而這也正是物流平臺長期難以逾越的大山。
忙乎了多年,至今平臺模式仍沒有形成行業權威性的標準化體系,包括信息系統、運單、結算方式等都是非標準化的,傳說中的發揮協同效應都是靠彼此間的“感覺”來實現。
物流改變自身很難,究其原因,是因為處在一個缺乏標準的自由散漫狀態之中。其難點是來自于上游客戶端的非標化,包括上游客戶不同個體下的分散以及多樣化,導致貨物的標識、交接、配送、倉儲等環節,只能靠一個一個的“感覺”來實現。
前有日益精準化和高效化的前端制造和商貿市場,后有個性化和敏捷化的末端消費市場,無論是平臺模式,還是聯盟模式,但只能解決“整”的問題,卻解決不了“合”的問題,未來或許有新的模式出現,未來物流格局中也許將誕生于“傳統資源型物流企業+銜接團隊+互聯網”這樣組合拳式的模式,但這些都不可能是物流產業的最終歸宿,模式的創新變革也遵循后浪推前浪的規律,改變著物流江湖。
聯盟平臺有這樣幾個好處:一是有了統一的身份;二是拓展了活動空間和業務范圍,享受到更多的紅利;三是提高了抗風險能力,不至于被大咖們一下子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