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
快運市場風向標
——專訪全峰快遞副總裁亞風快運總經理林本洋
文/本刊記者李靜宇
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在行業發展的同質化、惡性競爭之下企業進入了微利甚至倒掛虧損狀態;這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因為很多的技術、資本、人才都向這個領域潮水般涌來。
在經濟形勢下行的趨勢之下,機會卻一直都存在,如何去尋找企業的藍海?如何去找尋更多的利潤點?企業必須要創新踐行。
對于零擔貨運這個細分市場,根據客戶的貨物公斤數和運載方式不同被細分為快遞、快運、整車等不同模式,雖然發展的歷史不是很長,但是這幾年的變化在物流領域卻是最大的,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平臺模式似乎成為了一種顛覆式的發展模式。而傳統專線型企業資源明顯過剩,供需方的平衡關系被打破。
同時,模式的轉變使得物流系統也發生了變化,物流貨運市場形成了小批量、多批次的運輸需求。在這種變化之下,身處其中的快運企業如何去適應新的客戶需求,是每個企業不斷思考的問題。為此,記者采訪了全峰快遞副總裁亞風快運總經理林本洋,請他來談一下對這個市場的一些思考與認知。

在林本洋看來,物流這個行業是備受資本的追捧、炙手可熱的領域,因為資本看到了這個行業的快速成長以及所帶來的增值效益,這個行業在資本的推動下發生著改變。傳統的物流模式很難在運費和基礎服務上產生更多的價值和收益,取而代之的是公路運輸平臺基礎上產生的增值服務、附加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并從中尋求新的利潤空間。
外有不斷惡化的經濟形勢,內有需求變化的壓力,但是無論哪家企業,利潤一直都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詞。
對于傳統企業來講,當下的發展,多元化是一種破局之道,而這種多元化的發展戰略是由客戶的多元化需求所決定的。對此,林本洋解釋說:“原來只是做一級代理到二級代理運輸的甲方,他們的商業模式或需求發生了變化,除了B2B還有C2C,既有大貨的需求同時也有小件的需求,做門店調撥的同時也能做逆向物流,要滿足這些需求,企業不能只做一兩項模式,而是要尋求多種層次的發展。”
與此同時,除了滿足客戶最基本的運輸需求,企業還要解決與企業相關的成本控制以及資金壓力問題,而且賬期可能會越來越長。如何協助合作伙伴解決相應的金融問題,成為目前解決客戶多種需求的一個重要支點。
“只有滿足了客戶的各種需求,才可能獲得更多的訂單,在訂單量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實現相應的成本控制,也才能有更好的利潤點。”林本洋說。
從運作方式上,企業也從過去買車、自建庫房轉為租賃,要從主業上解決服務單一、產品單一的缺陷,進而努力去拓展產品的附加值。在林本洋看來:“任何一個企業要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要考慮如何把體量做得更大,拿到更多的訂單,把成本做小,從而讓利給消費者和市場。”
市場需求的急劇變化,加快了業內企業的創新速度。以老牌企業德邦為例,這個做了20年的“老”企業,也在極力地創新和改變原有的生存和盈利模式。首先從產品的角度跨界做起了快遞,產品聚焦在3到60公斤的區間段。同時將自身的運力資源以及尋找三方的運力需求放在平臺上開發了APP,去解決自身的運力和需求的問題。針對上下游德邦也展開了信貸和拆借以及資金的幫扶業務,去改變上下游業態的環境,提高上下游企業的生存空間。

德邦的快速成長是基于自身的標準化以及快速的復制,在業內看來,德邦的產品缺乏個性化,如今,面對市場的壓力,德邦對現有產品的個性化服務提供了需求,基于企業傳統而又龐大的體系,個性化創新對德邦來講困難至極,但是德邦這個老牌企業在市場壓力和技術思維的改變下,自身也在努力地改變著。
與此同時,以加盟制和聯盟制為代表的顛覆力量的出現更是加劇了行業的競爭,像安能短短五年內,以成本領先的策略切入市場,以縱橫連鎖的模式瞬間拓寬了平臺,在獲得市場份額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的生存空間。隨之是區域聯盟模式,將省級區域優秀平臺進行整合,形成平臺化運作。
包括德邦在內的老牌企業努力前行的身影,以及眾多尋求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新模式、新平臺的不斷涌現無疑推動甚至激勵著其它企業的不斷向前。
對此林總也在詮釋著亞風快運模式——基于客戶需求開辟了行業的全新模式——快遞快運融合雙軌并行。在林本洋看來,這種模式的出現滿足了不同的商業服務組織的需求。
據了解,全峰快遞成立于2010年,目前也將焦點聚集于單件0到20公斤區域的專職快遞。為了滿足發展趨勢,2014年整合亞風快運開展快運平臺,將產品聚焦于單件20到200公斤的區域。形成了快運B2B為主、快遞B2C為主的雙線發展格局,解決不同平臺的產品物流運輸問題。最終實現了集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互動下的全產業鏈的生產運營平臺、銷售平臺以及網絡平臺的整合。
問及這種模式和其他企業所實現的產品整合的區別所在,林本洋解釋說:“從概念上講大家都在做多產品,但是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多產品銷售的類型,全峰快遞算是獨一無二的。”在林本洋看來,全峰快速和亞風快運是兩個品牌,這兩個品牌沒有交叉,網絡也是相互獨立,平臺是對兩者整合運營,從營銷、品牌、客戶服務的角度實現了1+1大于2的模式。從生產運營上,也是同一平臺生產不同的產品,實現運力的最大整合,通過產品結構化去解決實效的問題,將產品的單個成本降到最低,成本上實現了1加1小于2。
面對今天經濟下行的態勢以及資本推動下新模式的不斷出現,更多的企業感覺到緊張氣氛帶來的惶恐,在這個肆虐的市場環境下行業不知道朝著哪個方向發展。對此,林本洋認為,“任何一種商業模式的存在都要歷經不斷創新與發展,今天的互聯網潮流是無可替代的。因此在移動4G通信、互聯網思維模式、技術的推動下,不認真思考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改變,企業未來可能會面臨被改變的局面。只有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下主動擁抱互聯網,順應這種改變,利用互聯網思維改變現有的思維模式、運作模式、管理模式和盈利模式,去創新行業發展的格局,企業才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