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超, 李承來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山東青島 266033)
?
宗教建筑適老空間模式研究
——以青島基督教堂和即墨天主教堂為例
杜超, 李承來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山東青島 266033)
【摘要】在老齡化改變中國人口結構的同時,信仰宗教的老人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如今,宗教建筑的職能開始變得多樣化,她已不再僅僅作為人們信仰的庇護場所,也是周邊居民作為生活交往、家庭聚會等活動的場所。因此,在我國大力發展適老建筑的背景下,如何營造宗教建筑的適老空間將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文章先以青島基督教堂為研究對象,探究老年人在教堂的行為模式,并對其周邊環境、道路、景觀和服務設施等方面進行分析。然后在即墨天主教堂設計上找尋適老空間,從而指導未來宗教建筑中的適老空間構建。
【關鍵詞】宗教建筑;教堂;適老空間;行為模式
近年來,中國各城市人口老齡化進程日益加速,老年人口的基數不斷增大,如何提高老年群體的幸福度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宗教的興起,我國老年教徒規模接近3 000萬人,占老年人總數的17 %左右,且老年教徒呈現日益增多的趨勢[1]。經研究發現,參與宗教活動能夠有效緩解老年人的孤獨感,改善身體狀況,提高幸福感[2]。因此,宗教建筑營造適老空間是當務之急。通過研究老年人在宗教建筑中的行為模式特征,可以為宗教建筑中的空間規劃提供參考,為老年人在參加宗教活動中提供環境支持。
青島是一個宗教多元化的城市,有著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蘊。鴉片戰爭后,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青島發展迅速,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宗教建筑,也對當代青島居民的價值觀以及青島城市規劃產生巨大影響。本文以青島基督教堂和筆者參與設計的即墨天主教堂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調研并對教堂中老年人群行為進行模式分析,構建理想模式的宗教建筑的適老空間,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
1適老環境模式的缺失
無論是曾將地下墓室里的棺材當作祭壇來做禮拜的教會——被公認為基督教,還是直到現時仍維持著以神為中心權威的教會,包括自從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追求以人類為中心的氛圍,改變了模樣的現代教會,他們對神的禮拜都是教會從未改變的功能模式。不論以怎樣的形式,“萬民祈禱的家”即禮拜的場所都是教會必備功能之最終目的。老年人雖然身體機能以及物化環境感知方面存在障礙,但他們同樣需要參與社會生活,享受平等的權利,只有在滿足老年人等弱勢群體使用的情況下的宗教建筑才算是“萬民祈禱的家”。
1.1青島基督教堂實態調查
青島基督教堂位于市南區江蘇路15號的一座小山丘上,平面為不規則矩形(圖1)。教堂平面采用巴西利卡式,長軸南北向放置,內部被兩排柱子劃分為三段。主入口設在西南面, 兩側墻上五個巨大窗洞讓教堂內部光線充足,中央大廳南北排列多排座椅,供信徒使用。

圖1 青島江蘇路基督教堂
1.2青島基督教堂適老空間的缺失
1.2.1交通空間的適老性缺失
無論是供信徒或游客使用的入口或是教堂服務人員使用的次入口都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教堂西側有供人休息的長凳,但是卻因為時上時下的臺階讓腿腳不便的老人望而卻步(圖2~圖4)。

圖2 室外休息空間

圖3 工作人員入口

圖4 不合理的走廊
1.2.2交流空間適老性缺失
教堂無論是團契日還是禮拜日,將會有大量老人聚集。對于將萬民視為親人的基督來說,教堂不會將來者拒之門外,從而使空間有限的教堂無力承載大量人群。教堂內無障礙座椅有限,筆者在調研過程中,經常會看到每當禮拜日老人在教堂服務人員的的攙扶下吃力地尋找空位。為了應對逐年增長的教徒和游客,徒增座椅數量,導致有些交通空間被柱子擋住,增加了疏導難度。外加走廊兩側墻壁沒有設置扶手,地面也沒有進行防滑處理,給腿腳不便的老人帶來了困難(圖5)。

圖5 大廳內人山人海
1.2.3醫療空間的缺失
宗教建筑中的醫療空間對于老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左右老人的生命安全。每當禮拜日,在基督教堂的工作人員僅僅配備兩個醫護人員和一名中醫,持有的僅僅是一個輕便的急救箱,在因人群擁堵而疏散不便的大廳里,缺乏專業的急救室和應急預案,極有可能耽誤老人的及時救治。
2老年人在教堂內行為模式分析
2.1教堂人群結構及活動時段分析
青島基督教堂在節日期間以及禮拜日的人數最多,人群年齡結構覆蓋全面,以信徒和游客為主。因為只有在人群較為集中的時間段,才能夠將問題擴大化,因此本研究選擇2014年12月起至2015年1月止為期兩個月的時間作為統計觀察期,共進行11次人群活動行為活動觀察調研。每天觀察和統計時間為從早晨7∶30~8∶30的第一次晨禱階段、9∶30~10∶30的第二次晨禱階段。由于人數眾多,本次研究調研工作利用相機拍攝、行為注記方法等記錄教堂人群數量及行為模式。
根據圖6、圖7的統計結果表明,在平安夜、圣誕節以及周末晨禱階段,人群結構均呈規律性變化。統計結果中發現基督教堂中主要活動人群為老年人,約占總人數的57.2 %,其活動時間主要是晨禱和老年團契階段。中青年人主要活動時間為晨禱階段,約占總人數的29.4 %,經過長時間觀察以及詢問教堂工作人員,有一部分中青年人是陪伴老人前來禮拜的,而并非信徒。

圖6 分時段總人數計

圖7 人群結構變化統計
2.2教堂人群行為類型及模式分析
經過調研,整理出基督教堂中不同人群常見的行為類型包括:
(1)老年人:禱告、閱讀圣經、散步、聚會、閑談、坐憩、鍛煉等;
(2)中青年:禱告、閱讀圣經、散步、聚會、閑談、陪伴老人等;
(3)游客:觀光游覽、攝影、了解宗教等。
通過對以上人群行為類型的總結,發現宗教建筑內所有行為均能總結為兩種基本模式:步行行為模式和駐留行為模式。步行行為模式分為以散步為主的室外步行和穿過建筑的室內步行。駐留行為模式則為步行行為模式的延伸行為,常為靜態式休憩、閑談以及閱讀圣經等。
在明確老人在教堂中的行為類型后,對老人的行為進行明確調查分析。本次調研一共對200名老人的教堂室內行為和室外行為進行觀察記錄。通過對老年人步行路線分析發現,老人主要是主動式的散步、鍛煉步行行為以及被動式的進出教堂禮拜行為(圖8~圖11)。

圖8 室外老年人主動步行路線

圖9 室外老年人被動步行路線

圖10 室內老年人主動步行路線

圖11 室內老年人被動步行路線
根據室外老年人步行路線圖可以得出,老年人主要集中在教堂周圍、外圍廣場以及西側休息區域。經過分析,中心景觀節點、場地寬闊程度、地勢平緩程度以及休息場所是影響老年人步行路線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教堂外側廣場的步行路線主要以南北向為主,東西向極少,老人多數集中于售票廳附近,東西向空曠的廣場區域未能吸引老年人群,因此游客因為參觀、拍照等行為聚集處是熱心的老年信徒不會輕易踏足的區域。
根據室內老年人步行路線可以看出,在教堂內老年人通常會涌向比較寬闊的區域,比如過道兩旁、神父講臺下方、靠窗位置。但是老人受室內環境影響比較大,若是可達性差或者陰暗的空間會受到老人排斥。教堂是人與神、人與人交流的空間,不喜歡孤獨的老人將教堂作為心靈的寄宿點。因此,在設計教堂內部時要提供半私密性空間給老人休息、交流??臻g設計需要多樣化、健康化,提高參與性、互動性。
2.3老人駐留區域分析
在了解老人的行為路線后,通過行為注記以及照片采集等方式將老人在教堂內外的駐留區域進行統計。駐留行為是步行行為的延伸,人們通常會受景觀、道路、空間、環境情況等因素產生某種駐留行為[3]。因此通過分析老人在教堂內外的駐留區域,可以為宗教建筑中的適老空間設計提供有效指導數據(圖12、圖13)。

圖12 室外老年人駐留分布

圖13 室內老年人駐留分布
經過統計分析發現,在教堂外,老人的駐留區域主要集中在廣場入口處、東側景觀區以及西側休閑區;休閑區因行道種植以及地面下降形成二次圍合空間,由于邊線明確而形成的半私密性空間使得老人駐留行為較多。
3宗教建筑適老空間構建初探
通過研究江蘇路基督教堂的周邊環境、道路、景觀和服務設施以及老年人在教堂的行為模式后,對老人的行為模式和喜好有了初步了解。在即墨天主教堂的設計方案中,根據上述情況以及現代老人健康、樂觀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
3.1即墨天主教堂設計簡介
基地位于青島即墨市經濟開發區泰山二路以東,墨水河以南,地勢坡度較緩。規劃占地面積5 000 m2,教堂相關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4 000 m2,內庭寬敞,可容納280(圖14)人。共有10個停車位(包括1個殘疾人車位)以及一部無障礙電梯和一部扶梯。

圖14 即墨天主教堂透視圖
3.2適老性室外休閑交流空間
3.2.1創建盡量多的綠色空間
老人隨著年齡的增大,更加關注養生。從生理上分析,老人需要到公共綠地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鍛煉身體、愉悅身心、增進身體健康[4]。因此,針對老人這個特點,在教堂底層以及周邊設計綠色庭院,與旁邊的植物園呼應,有較好的視覺感受,在整體環境中形成一條連續的綠色景觀軸線,甚至在入口大階梯兩側添加花壇,為老人提供盡可能多的綠色空間,在銀杏樹周圍用銀杏葉構件進行點綴,利用樹形鋼構件創造出一些樹亭(圖14圓圈標記處),為老人提供了一處可以遮風避雨的室外活動場所。同時也利用綠色庭院產生的自然拔風效應促進建筑內的空氣流動,對于不喜歡使用空調的老人來說是十分有利的。
3.2.2植物配置考慮保健生態及四季變化
教堂東北面為植物園,利用這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在植物的選擇上考慮發揮植物的自然保健作用,使老人在教堂外逗留健身的同時,吸收各種植物所散發出不同的、有益人體健康的氣體,如松柏類植物的枝葉散發的氣體對結核病等細菌有防治作用[4]。另外也考慮四季有綠,三季有花,即所謂“春意早臨花爭艷,夏有濃蔭好乘涼,秋色多變看葉果,冬季蒼翠不蕭條”。
3.2.3規劃用地“疏密有致”
天主教堂充分利用優越的環境優勢,將優美的山景、海景等引入設計中,成為主導建筑空間的主要因素;追隨青島的本土建筑特點——“紅瓦白墻”,設計出美觀的第五立面;結合用地條件,在總體布局中借鑒中國傳統金石篆刻布局中 “疏能走馬、密不透風”的章法,采用“疏密有致”的設計手法,緊湊與通透相結合,既實現相對較多的功能面積,又組織出入口大型臺階、中心廣場和共享空間等空間秩序,結合精致開放的庭院空間,開合有度,空間變化豐富(圖15)。

圖15 即墨天主教堂總體規劃圖
3.3適老性室內禮拜交流空間
3.3.1教堂內交通便捷、明亮、舒適
為了提供給老人便捷舒適的交通環境,在教堂內部交通的設計上遵循便捷、明亮、舒適的設計原則。在方案中,主入口設置配有自動扶梯的大型階梯,可以直通二樓禮拜堂。禮拜堂為交通核心,可以方便的到達各個活動區域;各個交通空間保持寬敞明亮,在老人經常到達的區域墻體上設置扶手,為腿腳不便的老人帶來依靠;考慮老人行動不便的特點,充分引入無障礙設施和電梯、扶梯等輔助手段,便于老人使用。
3.3.2動靜空間考慮老年人心理或習慣因素
教堂內空間設計根據老年人行為活動特點分為靜態和動態活動區域:周五晚的老年團契屬于較為熱鬧的集體活動,這就需要寬敞且場地平坦防滑的空間,因此我們在一層西側設有多功能廳提供給老人動態活動場所;有的老人出于心里或習慣原因,喜歡同趣味相投的三五個人進行交流活動,這屬于靜態活動,他們的空間不宜過大,并且相對獨立,因此我們在設計中的側廳和圖書室就可以為老人提供安靜交流場所(圖16)。

圖16 動靜分區示意圖
3.3.3光線充足,關注光線給老人帶來的影響
通常來說老年人經常曬太陽可防止骨質疏松,還有利于調節人體生物鐘,改善晚上的睡眠狀況,所以說充足的光線對于有趨光性的老人來說十分重要。因此,在營造教堂的光影效果的同時,利用側立面的大面積開窗,將光線均勻的引入建筑內部,讓建筑各個功能部分都能在多個方向獲得自然光,使得建筑內部光線充足。
4結束語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可以緩解老人的孤獨感,因此在建筑設計上講求“關注人的體驗”的時代下,能夠徹底服務于老人的宗教建筑才算是真正意義上“萬民祈禱的家”。適老空間主要體現在能夠合理的緩解老人因年齡增長而帶來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的衰退,滿足老人身體機能的需求,使其處于安全穩定的狀態。通過研究老人在宗教建筑中的行為模式,可以為適老空間設計提供參考點,并抓住其設計重點,來應對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當今社會,將神圣宗教建筑建設成為一個能夠展現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建筑典范。
參考文獻
[1]王武林. 中國老年人宗教信仰研究[D].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2010.
[2]江求川,張克中. 宗教影響老年人健康嗎[J]. 世界經濟文匯,2013(5):85-106.
[3]吳宦漳,趙天宇. 寒地城市廣場人群行為模式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哈爾濱市建筑藝術廣場為例[C].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3.
[4]艾春玲,谷桂云. 公共綠地老年人活動空間設計[J]. 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8(1):117-118.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TU252
[作者簡介]杜超(1989~),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李承來(1975~),男,碩士導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及其理論。
[定稿日期]201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