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
摘 要 任何科學研究和技術都是存在倫理道德維度的,大數據技術作為一項科學技術也并不例外。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普及讓社會變得更有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讓我們無法規避的“罪行”。數字身份暴露、被“監控”、隱私泄露、預測性騷擾、獲取路徑被限、數字知溝、數據崇拜都是當下大數據時代所需要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 大數據技術;倫理;七宗罪;隱私;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60-0089-02
1 科學技術的倫理價值
科學技術,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二者不同但又相互密切聯系的讓人們更好的了解世界并以此推動社會進步,但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在科學技術實踐過程中也會引出負面效應。
1.1 科學技術倫理的概念
所謂倫理,就是指在處理人類個體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標準和行為準則,它是一種社會行為規范。
科技倫理是指科學技術創新與運用活動中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是一種觀念與概念上的道德哲學思考。它規定了科學技術共同體應遵守的價值觀、行為規范和社會責任范疇。倫理行為來自于研究者在接受專業訓練的過程中對倫理原則的內化而產生的敏感度,來自于專業角色,以及與其他研究者的私人接觸[1]。
1.2 科學技術的倫理價值
任何科學研究和技術都是有倫理道德維度的,都會涉及到倫理價值層面的善與惡之爭。對此學者們所持態度基本可以分為3種。
1)科學技術工具論。科學技術工具論認為科學技術是方法論范疇里的一種工具,屬于中性論,該觀點不否認科學技術有善惡之分,但工具本身所具有的價值是中立的,只能以效率來衡量。
2)科學技術價值論。“技術并不只是一種中性的方法和手段,技術本身負荷著特定的社會中的人的價值,技術在政治上、倫理上和文化上不是中性的,即任何技術都內含著一定的好壞、善惡以及對錯之類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判斷。”[2]科學技術價值論對科學技術實踐進行了反思,這種善惡對比意識對個體乃至整個社會對于科學技術的盲目崇拜和濫用是有驚醒作用的。
3)科學技術善惡價值的動態過程論。動態過程論認為,科學技術的善惡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科學技術成果本身包含著它的應用目的的指向,但科學技術的使用者也是復雜綜合體,所以其善惡價值并不是始于應用之初,而是存在于科學技術活動的整個動態過程。
2 大數據技術的倫理問題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普及讓社會變得更有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讓我們無法規避的“罪行”,如之前說到任何研究和技術都是有倫理道德維度的,大數據技術也不例外。
2.1 大數據技術的科學范式和特點
從認識論層面來說,大數據技術的出現與應用蘊含著一定的范式轉換,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將大數據技術稱為實驗、理論、模擬之后的第四種科學范式,這種范式是一種以發現智慧為表象的范式。
大數據具有多樣性(variety)、規模性(volume)、價值性(value)、高速性(velocity)。在大數據的刺激之下,諸多傳統觀念得以突破,將文化、技術以及學術領域所出現的問題均進行不同程度的但又極其廣泛的關聯[3]。
2.2 大數據技術的倫理“七宗罪”
大數據技術的科學范式不同于傳統范式,范式變革必然會引發很多認識論范疇的倫理問題。大數據技術像其他所有技術一樣,技術本身沒有“好”與“壞”,然而使用大數據技術的個人、公司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動機。因此,從倫理學視角來看,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預測大數據技術的潛在風險。
本文將大數據技術的“七宗罪”細化為:數字身份暴露、被“監控”、隱私泄露、預測性騷擾、獲取路徑被限、數字知溝、數據崇拜。如果究其根源,前四項“殊途同歸”,皆因由于個人隱私暴露所導致。
1)個人隱私。互聯網的出現,讓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八四》里所描寫的場景不再陌生,互聯網將每個人置于“第三只眼”的無形監控之下。你的搜索記錄、購買記錄,甚至所處地理位置,社交網絡都失去了隱私權。當以海量個人信息為運行前提的大數據技術出現后,這種威脅只會變得更加劇烈。
(1)數字身份暴露。數字身份是一個人在網絡時代的符號,它是一個人所有可以在網絡空間獲取的信息總和。數字身份在互聯網時代具有極強的商業價值,大數據在整合抓取個人信息時,很容易出現將個人信息泄露,個人數字身份被盜取等問題。大數據完全可以通過分析你的數字身份而在現實生活中將你定位。
(2)被“監控”。購物網站、社交媒體……使你的一言一行都被監控,大數據采集、存儲、循環利用我們的個人數據,當這種“監控”運用不當時,輕則損害我們的個人利益,重則損害我們的人身安全。
(3)隱私泄露。大數據的價值不再單純來源于它的基本用途,而更多源于它的二次利用[4]。“告知與許可”是隱私政策里最重要的一個基礎性共識,但在對我們的信息進行二次利用時,卻無人告知我們。
(4)預測性騷擾。你在淘寶搜索關鍵詞“羽絨服”,當你登陸新浪微博時,廣告欄里就會用超鏈接向你推薦各種款式的羽絨服,可是你并不需要這種無用的碎片化信息。這種利用數據的預測性行為強制性的占用了我們有限的注意力。
2)獲取路徑被限。獲取路徑是指個人在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的路徑,對信息的可獲得性。公民的信息獲取權利,是一種初始權利,而當國家掌握了大數據技術對網絡問題監管時,屏蔽一些個人使用的網站,過濾一些信息,都是對我們這種權力的侵犯。
3)數字知溝。知溝理論是美國傳播學家帝奇諾提出的一個理論假說,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更多的依賴網絡,知溝此時發展成基于網絡的“數字知溝”,當你越多的接觸網絡,數字痕跡留存網絡越多,網絡運營商等對你推送的有效信息也會越多,使用網絡和不使用網絡的鴻溝就會越來越大。
4)數據壟斷。大數據技術的重點是利用數據深度分析出事物的相關性,進而得到有用的信息。比如上文提到的谷歌公司利用搜索記錄預測流感,再如微軟和斯坦福大學從人們在互聯網上的搜索信息中分析數據,測試治療高血壓的藥品的副作用,在測試過程中卻發現它與治療頭痛的藥物具有高度相關性,省卻了對化學物質的測試步驟,但卻達到同樣的效果。這些案例都是基于相關性所得到的積極效果。然而,未必所有的大數據相關性預測都產生積極效果。比如,過度依賴相關性,盲目崇拜數據信息,而沒有經過科學的理性的思考,也會帶來巨大的損失。
3 大數據技術倫理問題的預防
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支持下,學界人士成立了“大數據、倫理學與社會理事會”,理事會的任務是通過宏觀的對話,幫助人們了解大數據可能引起的風險,并在促使業界從業者們在改善產品性能和增加收入的同時,避免涉及侵犯隱私等問題。但大數據技術是社會歷史進程中潮流,預防相比治理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從倫理學角度來說,研究者和應用者應該有一種尊重保護隱私的責任感,以一種公正和透明的手段不濫用數據,不盲目崇拜數據,以求得經濟發展、提高效率和規避倫理風險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勞倫斯·紐曼.社會研究方法 定性和定量的取向[M].5版,郝大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郭沖辰.論技術的價值形態與價值負荷[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2,18(5):37-39.
[3]方環非.大數據:歷史、范式與認識論倫理[J].浙江社會科學,2015(9):113-120.
[4]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