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元
當前,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社會輿論形成機制乃至人類傳播方式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這既為弘揚先進文化提供了新渠道、新載體,也對傳統主流媒體帶來了深遠影響和挑戰。順應現代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潮流,大力推動藏區新興媒體建設,加快構建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已成為主流媒體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筆者認為,在維護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的輿論斗爭中,高度重視藏區媒介生態的優化和傳播效果的提升,進一步強化輿論引導水平,牢牢掌握輿論斗爭的話語權和主動權,對于塑造藏區群眾“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進一步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繼而向國際上發出來自中國藏區的最強音必將發揮積極作用。
一、國內輿論引導:優化媒介生態與提高傳播效果
由于藏區的新聞傳媒業的發展直接關系到本地區的團結和穩定,因此,針對藏區新聞傳媒的現狀,優化媒介的生態和提高傳播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1.優化藏區傳媒結構。優化藏區傳媒生態的方向之一是調整不同介質的媒體構成,以求合理覆蓋、優勢互補。一是針對藏區中心城市以外報紙發行困難的問題,要努力發展地方報業經濟,擴大報紙發行范圍,開拓發行渠道,確保當地黨委機關報能夠順暢進入轄區各地機關、學校、宗教場所、企事業單位和偏遠村寨,提高報紙投遞的時效性;二是繼續增加對藏區廣播電視硬件和軟件的投入,加強基層廣播電視設施的日常管理及維護維修,保障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及地方省級廣播電視臺節目的收聽、收視質量,特別要大力提升地方廣播電視臺自辦節目的數量和質量,突出地方特色,以地域文化帶動主流文化的傳播;三是把握時代趨勢,推進新媒體建設以掌握輿論引導的新型陣地,積極提高現有的由地方政府和主流媒體建設的地方性門戶網站、新聞網站、民族文化網站以及民間建立的民族文化網站,注重網站的日常管理和新聞策劃,能與受眾及時互動;四是進一步落實財政部、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制定的全國“家電下鄉”政策,簡化補貼領取手續,鼓勵農牧民個人和家庭購買電視機、手機和電腦等信息接收終端;五是藏區地方政府和影視集團要努力爭取國家民委、廣電總局和文化部對藏民族題材影視劇制作的政策扶持,共建地方性藏民族題材影視創作基地或基金,制作出更多像《塵埃落定》《成吉思汗》等優秀民族題材影視劇,以滿足少數民族受眾多元化的文化、娛樂需求。
2.強化民族語言文字傳媒。長期以來特殊的生活方式及生存環境,造成了我省藏區群眾的信息交流對語言環境的依賴性非常顯著,積極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傳播媒介,使受眾能夠真正“看(聽)懂”“看(聽)好”,是優化藏區傳媒生態的又一方向。一是要大力發展黨報機關報的民族文字版,培養和提高少數民族記者的職業素養,壯大通訊員隊伍,鞏固民文版的讀者群,增加民文版的信息量和實用性,不斷滿足少數民族受眾的閱讀心理和現實訴求;二是民族文字的期刊必須樹立全新辦刊理念,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調整讀者定位和市場細分,精心做好選題策劃、市場營銷、宣傳發行,縮短出版周期,改進印刷質量,穩定和提高發行量;三是優先發展民族語言的廣播電視媒體,保障充裕的播出時間和傳播容量,增強譯制實力,精心制作藏民族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內容和節目形式,不僅能及時傳播國內外新聞時事,還能提供豐富多彩的專題、社教、農技、文藝和影視節目以及氣象、飲食、健康、旅游等各種生活服務信息與致富信息,以地方民族文化的傳播帶動中國主流文化的推廣;四是打造富有民族特色和時代氣息的藏語言網絡媒體,增強對藏民族青少年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五是通過各種文化機構和社會力量制作多種形式的藏民族文化音像制品,補充藏區的文化市場。事實上,只要黨和政府的傳媒內容豐富、制作精良,能夠滿足藏區受眾的文化、信息需求,他們也就沒有必要去接收境外媒體節目。
3.培養民族傳媒意見領袖。我省藏區大多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后,受眾的媒介素養較差,同新聞傳媒的參與性較差,人際傳播的影響依然較深,因此可以考慮大力培養藏民族的傳媒精英,精心培育深受歡迎的、本民族自己的“傳媒名人”,發揮對藏民族受眾積極的輿論引導作用。培養藏民族“傳媒名人”可以考慮兩類人群,一類是本民族、本地區的著名專家、學者和干部以及各行業、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另一類是本民族、本地區大眾傳媒精英包括中心城鎮主流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的知名編輯、記者和主持人。這些根植于地方民族文化土壤的“傳媒意見領袖”,對民族問題的關注程度普遍較高,懂得本民族語言文字,熟悉地方藏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與本民族感情深厚,具有自然的民族親和力;同時他們文化層次較高,善于利用大眾媒體獲取信息與表達意見,因此在本民族中有較大的話語權,能對本民族受眾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特別是能在化解民族糾紛、妥善處理民族問題突發事件、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國際輿論斗爭:掌握話語權與堅持主導權
拉薩“3·14”事件中我國傳媒話語權的缺失充分暴露出國際輿論斗爭的殘酷與激烈。“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我省傳媒應汲取“3·14”事件和“7·5”事件報道的教訓與經驗,牢牢把握輿論斗爭的話語權和主導權。
1.日常新聞報道正面宣傳我國民族政策,批駁敵對觀點。在當前的網絡傳播時代中,“對內宣傳”與“對外宣傳”以及“對內新聞報道”和“對外新聞報道”的界限已日趨模糊,因此藏區大眾傳媒應在日常性的民族新聞傳播中有意識地關照國內外輿論,既擅長正面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又注意批駁敵對觀點。一是長期堅持正面宣傳黨的民族政策,通過各種體裁和圖文聲畫等形式生動展示藏區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方面事業的巨大發展和藏民族群眾的生活極大改善,客觀反映各族同胞的團結互助與共同發展,以豐富的事實回擊西方反華勢力長期利用中國的民族、宗教和人權問題大做文章;二是結合當前的時事“節點”,如達賴出訪、“7·5”事件周年回顧等等,表達黨對民族問題、藏區和諧發展的密切關注,重申黨在民族問題上的一貫主張,批駁“藏獨”、“疆獨”等勢力集團的分裂宣傳,揭露其老底和野心,既能讓藏區受眾真正明白“團結是福、分裂是禍”,明辨誰在造福、誰在造禍,以增強民族團結的信念,構建維護穩定的防線,同時也能在與境內外分裂勢力和西方反華勢力的長期輿論斗爭中掌握主動。
2.重大突發性事件出現時快速反應,占領國際輿論制高點。藏區地方政府與媒體在本地區發生與民族問題有關的重大突發性事件時,應快速反應,搶先占領國際輿論的制高點,把握先機和主動。民族問題在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是敏感話題,而突發性事件往往具有引發突然性、瞬間聚合性、狀態失衡性與行為破壞性等特征,各種媒體的報道則又具有匯聚、放大和擴展效應,極容易使分散問題匯集成焦點問題,局部問題放大為全局問題,一般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因此,當本地發生有關民族問題的重大突發事件時,地方政府和媒體應緊密配合率先占領輿論的制高點,第一時間召開政府新聞發布會和媒體滾動新聞報道,及時披露事件發生的原委、進展和解決方案,盡快平息事端、釋疑解惑、疏導情緒、化解質疑,避免謠言橫飛和事態升級,以“負責”和“高效”的態度贏得藏區公眾、國內社會與國際輿論的理解和支持,同時調動政府各方面力量和社會資源快速、平穩地解決事態,為藏區社會穩定和國內民族團結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此外,藏區的大眾傳媒還應增強新聞報道的預見性和敏感性,善于發現和抓住民族問題、民族關系的細微動向與趨勢,以便及時形成正確的輿論,發揮輿論引導的主動性。
3.善于使用網絡媒體傳播中國聲音,爭取國際輿論支持。由于新聞具有地緣中心性和民族中心性,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偏見與生俱來,我國傳統媒體傳播的信息基本上敲不開西方的國門。但是互聯網可以幫助我們繞過西方傳統媒體的意識形態壁壘,向西方受眾傳播中國聲音,使他們有機會了解藏區社會真實的狀況,改變固有偏見與誤解,并產生對藏區的了解與支持,從而引導國際輿論向著有利中國的方向發展。目前,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新聞網、央視網等主要網絡媒體大多在我省設立了若干地方頻道,主動地向外界報道藏區。而藏區的網絡媒體整體尚處于起步階段,除了地方主管部門的大力扶持之外,自身也要苦練內功:一是要改進傳播理念,增加信息量,加快更新速度,提升網站內涵;二是加強自我宣傳推廣,擴大自身影響力,增加點擊訪問量,逐步培養、聚集網站“人氣”;三是創新贏利方式,改變老是依靠政府和新聞機構“輸血”的狀況,提高自身的經營活力;四是個別民族新聞網站開設了外(英)語頻道,要努力穩定下來,內容上也要從原有的地方民族文化、旅游和投資幾方面有更多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