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坤 陳秀偉
河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劉少坤所著的《清代詞律批評理論史》是一部極具學術分量的專著。作者致力于詞曲學研究,先后師從詞曲名家劉崇德先生以及詞學名家孫克強先生,在《文獻》《河北大學學報》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余篇。讀此書,感到此著對清代詞律的研究頗具深度和廣度,有較強的理論性與應用性。
在《清代詞律批評理論史》中,作者大量引用有關詞譜、詞調、詞樂等方面的文獻,內容詳實,并且通過將這些資料對比研究,闡述自己的見解,具有創新性。體系建構清晰,由淺入深,不僅適用于詞學專業學術研究者,同樣也滿足了初學者全面了解各詞學理論著作的體例特征以及主要觀點的需要。關于詞律批評理論史的時段劃分,作者從學術發展的角度,采用陳祖武先生的劃分方法,分三個時段,并以余論結尾,細致地勾勒出清代詞律批評理論發展的全貌。筆者在閱讀《清代詞律批評理論史》的過程中得到許多新知與感悟,現就此書所論,略述拙見。
一、著筆于清代詞律研究的意義
劉少坤于《清代詞律批評理論史》開篇的一席話,一語道破了著筆于詞律研究的意義,“治詞須先識律。詞律是詞體的核心要素,直接關系到詞體的破與立,若遠離詞律而奢談內容、題材、風格、藝術特色,甚至沿用其他視角如詩學視角來套路詞學研究,那么所謂的‘詞學研究很可能已經偏離詞學軌道,研究的客觀性勢必會大打折扣”。現如今,致力于詞學審美批評與流派研究的學者不在少數,然而,詞律涉及音韻學與音樂學兩個方面,其研究成果也必將布澤于雙方面的學術研究,同時要求作者在雙方面都有深厚的學養積淀,是故相關研究曲高和寡,鮮有人涉足。此書正是抓住了詞律這一詞學研究的基礎與根本,抓住了整個詞的創作與價值批評的準繩。作者帶著“詞曲學”的眼光,觀照詞律研究各方面的內容,其學術視角與涉足冷門的勇氣值得肯定與尊重。關于詞律的反復討論,也使古譜今譯、文獻校勘有了實現的可能。
然而,“清代詞律批評理論史”這一題名如何得來,為何限定“清代”這一視角,作者在其《清代詞律批評理論的詞學史地位及意義》這一論文中分四點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吳梅《詞學通論》有言:“論律諸家,亦以清代為勝。”由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清代不僅是詞律批評理論的大豐收與集大成時期,同時也有值得稱道的詞學創作,對詞律的規范提出了要求,形成百家爭鳴、群星璀璨的學術氛圍,出現萬樹《詞律》、戈載《詞林正韻》以及陳廷敬、王奕清等人編寫的《欽定詞譜》等具有重大文學史意義的巨著。這一時期的學術往往兼具考據性與實用性,繼承前代理論研究成果,清代詞律研究完善了自身,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學科,并指導了時人詞的創作。總之,詞至清代中興,詞學研究也熠熠生輝,詞律批評豐富復雜,對于研究實在是一片值得開墾的沃土。
二、獨特清晰的體系建構
拿到《清代詞律批評理論史》一書,先觀其目錄,便覺體系建構之不凡。總括之,其深度、廣度、條理性、獨創性都可圈可點。
深度與廣度并重,得益于大量的文獻支持。作者除參考大量權威的詞譜、詞樂、詞韻書籍外,還將散落于詞話、各名家信箋中的話語一一摘錄,最大程度地保證文獻的全面性,從而便于參透該詞人或詞律批評家的觀點。文獻詳實,保證了后續研究有史可依。另外,作者還善于對比也是此書研究方法的一個亮點,在梳理文獻的過程中,作者將古人以至當今詞學研究者的觀點分時段與類別列出,對比之下,更容易辨別各種觀點的優點及缺陷,也大大增強了作者本人學術觀點的說服力度。
另一方面,本書除第一章概述、最后一章余論之外,其他章節大都采用背景闡釋與學理基礎、體例與理論、地位及影響的論述順序,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從解釋詞律及詞律批評的內涵開始,一直縱深到對某一詞律主張的探討;從大處著眼,涵蓋整個清代的詞律批評史流變,又從小處入手,注重對每個學術觀點細微之處的闡釋;在羅列比對文獻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使縱向、橫向,宏觀、微觀,史、論相結合,富有條理性與獨創性。
關于詞律問題的探討,自古以來斑駁而復雜,一個好的體系建構,是詞律批評理論史研究的良好開始以及成功關鍵。
三、打通多學科而融會貫通
由于詞律批評理論跨越語言、理論、批評、音樂諸學科,難度較大,研究者還主要停滯于對詞律文獻的基本梳理,以及對詞律文獻的基本特征進行介紹。而對清代詞律學的發展歷程以及各個階段變化的挖掘與提升都還存在很大的空間。《清代詞律批評理論史》一書恰恰針對目前學界這一缺憾而進行了專門論述,如其論述“詞無襯字”即是很好的例子。
詞體有無襯字的問題,自周德清首次將襯字概念引入詞律研究以來,一直是學術界爭鳴的重點所在,作者通過自己的不懈研究,得出詞無襯字的觀點,呼應萬樹在《詞律》中的主張,并且指出:“襯字不應單純是一種語言現象,而更應是一種音樂現象,是曲體音樂‘公尺化、節奏‘板眼化的直接表現。襯字是曲牌體戲曲特殊的現象,而未完成板眼節奏的詞體與后來興起的板腔體京劇等樂體皆無襯字。”
周德清在《中原音韻·序》中談到:“有板行逢雙不對,襯字尤多,文律俱謬,而指時賢作者。”又在《中原音韻·作詞十法》“用字”一法中指出:“用字,切不可用……襯墊字。”《中原音韻·作詞十法》可視為記錄“襯字”的最早文獻。在歷史上,許多詞學理論研究者都堅持“詞有襯字”,其間不乏權威大家。誠然,如果詞有襯字成立,那么許多詞學問題就變得簡便多了。例如,把詞正體之外的字,依“詞曲一體”的觀念劃為襯字,便解決了那些憑空多出的字,對于詞譜的分類,也就少去“同調異名”的困擾。為了支撐這個美好的設想,許多人致力于挖掘“詞有襯字”的例子,徒增大量襯字存在的實例不假,但一直缺少科學的研究方法,可信度不高。故值介紹萬樹《詞律》“力主詞無襯字”一章節之際,作者便對這種爭論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開篇指出,這種爭論的關鍵就在于沒有弄清楚襯字的含義,擺脫不了自己主觀理解的桎梏。
作者的曲學學養積淀,對此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在載于《戲曲藝術》的《南北曲“襯字”考論》一文中,作者這樣定義襯字:“即聲腔化了的曲體中超出原來聲腔的字(聲)。”并且通過分析南北曲中的襯字,勾勒襯字發展的概況,明確襯字的本質及其音樂性。縱觀作者在此書中的論述方法,足可見其堅實的文獻基礎以及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作者首先引周德清《中原音韻》原文,并對比周德清以及為《中原音韻》作序的羅宗信對于“襯字”概念態度的異同,明確了二位對襯字的定義。引王驥德《曲律》論述無襯字的話語:“古詩余無襯字,襯字自南、北二曲始。北曲配弦索,雖繁聲稍多,不妨引帶。南曲取按拍板,板眼緊慢有數,襯字太多,搶帶不及,則調中正字,反不分明……”并把問題引向北部新聲的音樂特點,引向明辨詞曲的真正不同。繼而,作者分析北曲、南曲聲腔化的大致脈絡,指出南北曲中的襯字都是聲腔化的產物,從而佐證襯字是曲牌體戲曲特殊的現象。繼而通過探討南北曲的交流嬗變,舉出朱權《太和正音譜》不在《倩女離魂·水仙子》句中標出襯字的例證,分析板眼化,論證襯字成為曲子結構的一部分。關于明清有無襯字之爭,作者采用逆向思維,將歷代學者如毛先舒“詞有襯字”的例子列出,闡釋其不當之處,再說明萬樹《詞律》未能真正解釋襯字的發生基礎與內涵是造成上述錯誤出現的原因之一,以呼應上文中已給出的合理論述,將自己的觀點娓娓道來,思路清晰,論述完整。這一論點的系統闡釋,對終結長時間以來學術界莫衷一是的狀態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四、結語
劉少坤以其扎實的詞曲學知識以及獨到的眼光與研究方法,全面而細致地梳理了清代詞律批評理論史上值得注意的學者、著作、觀點等,兼備繼承者與開拓者的素質。此外,一些問題的提出對清代詞學研究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對于“律校法”產生的原因及發展問題的闡釋,利用此法的萬樹、鄭文焯校勘的合理性與失誤的分析等。同時,筆者尤其尊重的是作者的學術風格,作者在書中對已有的學術觀點做到了批評與肯定并重,客觀而具有創新性;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引用的文獻數量非常可觀,足見其認真治學的態度;觀其語言,邏輯性強而明白曉暢,同時理論語言專業準確;在書中,作者時有流露出對律學、音韻學研究在當代學術話語權的憂心,可見其對待學術的一片真摯之心。這正是當下學術研究所需要而又十分寶貴的品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如此治學態度下的文字,必然值得閱讀與分享。
(1.河北大學文學院;2.賢臺中學)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河北大學詞曲研究成就及展望”(項目編號:HB16WX014)。